文/杨月水 杨金高(东乡区)
(作者系《中国老年》杂志特约通讯员)
乙巳蛇年七月的湘地,暑气蒸腾。我们随东乡区人民医院49名老同志一道,踏上伟人故里,开启"上韶山守初心跟党走"红色文化之旅。从江西到湖南高速公路上,大家唱红歌《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朗诵毛泽东主席诗词《七律·回韶山》《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车厢内,爱意浓浓,笑语阵阵,掌声片片;车窗外,稻田连绵,绿浪翻滚,稻穗低垂着头,显出几分谦逊的坚韧来。
七月六日午时,韶山冲游人如织。男女老少,皆是虔诚神色。青少年、中年人不少,老人尤其多,他们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皱纹里夹着汗珠,却掩不住眼中的光亮。大家排着队,缓缓移动,如同静静的河流,固执地流向源头。资料表明,每年来韶山的游客多达300万人以上。尤其是主席生日和忌日,瞻仰者更多。我们随着人流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前,一位拄拐的老者忽然停住脚步。他盯着那方青瓦黄土墙,嘴唇微微颤动,却未出声。他的老伴搀着他,轻声道:"到了,这就是毛主席的家。"老者点点头,眼里竟涌出泪来。这泪来得突兀,却又在情理之中。我想,这泪水中,大约混杂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愫罢。毛主席旧居内陈设简朴,木床、油灯、农具,无不彰显着农家本色。导游小彭自称"韶山洞的小姑娘""半个毛家人"。原来,她是彭德怀元帅家乡人,八年前嫁到韶山冲的毛姓人家,生育了两个毛家女儿,对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特有感情。她背诵毛主席诗句:"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言谈中满是自豪。她告诉我们,少年毛泽东常在韶山冲旧居内夜读。凝视那方木桌,我们恍惚间似见一瘦削少年,就着微弱的灯光,将目光投向远方。那时的他,可曾想到自己将掀起怎样的风云?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妙,伟人的起点,往往朴素得令人心颤。
铜像广场上,烈日当空。老同志们换上统一印有毛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白色文化衫,排成整齐队列。我们老协班子成员艾剑亮、熊俊娥神情庄重,抬着花篮恭恭敬敬放在铜像前,花篮红色缎带上写着"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东乡区人民医院老年人体育协会"。向毛主席铜像三鞠躬时,我注意到前排一位老太太的腿明显在发抖,但她坚持完成了全部动作。事后问她,才知她膝盖有旧疾,却不愿在此刻显出老态。"给毛主席鞠躬,应该认认真真,不可马马虎虎哦!"她这样说时,神情严肃得近乎执拗。
敬拜了主席铜像后,我们一行人在铜像广场诗词碑林一侧开始表演歌舞,以此赞颂伟人的丰功伟绩,气氛慢慢活跃起来。二十多名"资深美女与才女"一边唱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阿瓦人民唱新歌》,一边翩翩起舞,她们动作齐整,情感格外真挚。围观者中,有年轻人举起手机拍摄,脸上带着好奇的笑意。代际之间的理解差异,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分明。老人们是在用整个生命经验演绎,年轻人却只当是新鲜景观。这种隔阂,不知要多少岁月才能消弭。
步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件打着补丁的睡衣静静陈列在展柜里。讲解员介绍,这件睡衣毛主席穿了二十多年,补了七十三个补丁。我注意到一位老医生戴着老花镜,几乎贴着玻璃细看每一处针脚。在"毛主席家风"展区,一封1950年写给儿子毛岸英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老医生轻声读着,突然转向我们说:"看这字迹多工整,就像普通父亲叮嘱远行的孩子。"展板上记录着毛主席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那位退休护士长指着毛主席退还亲戚礼物的清单,感叹道:"现在有些干部,连主席一根手指都比不上啊!"玻璃柜里,毛岸英的账单复印件清晰可见一一从苏联回国后,他坚持用自己工资偿还国家培养费用。这些展品无言地诉说着一个革命家庭的家风传承,那种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品格,于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在板仓杨开慧纪念馆,女同志们格外动容。玻璃柜中陈列着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家书,字迹娟秀,情意绵长。"亲爱的润之: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一位退休护士长轻声念着,忽然哽咽。她说不出话来,只是摇头。或许在这字里行间,她看到了革命者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柔软与坚韧。爱情、亲情与革命理想如何交织,这本就是个永恒的命题。
在韶山市韶峰路润泽东方文化城,我们观看实景大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该剧以毛泽东伟大一生为题材,分为序加五个篇章加结尾共七部分。通过毛泽东走出韶山救亡启蒙、领导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渡江战役到建国的革命历程,展现他智勇双全的伟人风范。剧中特别突出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革命感情,通过1980年在翻建老屋发现的杨开慧家书,展现了革命者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据悉,该剧在国内拥有五个第一的桂冠:首度使用中国版图舞台设计、投影面积最大、观众席整体移动范围最大、舞台机械调度装置最震撼、集体威亚表演难度最高。其中"飞夺泸定桥"场景最为震撼一一在观众头顶上方架起一座二十米高的"铁索桥","红军战士"在桥上飞跃作战,配合声光电特效和烟幕水雾,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我们观看此演出正是下午三点,室外温度高达摄氏三十八度以上。导游小彭告诉我们:"该剧正常演出时间为八十三分钟,寓意毛主席享年八十三岁。"灯光亮起,演员们在山水间重现历史场景。当演到红军长征时,舞台上下起了"雪",冷风机呼呼作响。当演到飞夺泸定桥时,火光冲天,浪花飞溅,形象逼真。许是天气过于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头顶有几台电风扇,身边有数台鼓风机,依然感觉到暑气逼人。那些男女演员共计有五十六人(象征五十六个民族)在炎炎烈日下尽情表演,他们战高温、顶酷暑,感天动地,我为之赋诗:"蒸暑台前战鼓隆,旌旗翻卷汗描红。三湘儿女重摹史,七月炎阳正锻铜。已见先人栽碧树,更教后辈沐清风。须知戏里千钧力,都是民间骨血功。"虽然演出从八十三分钟压缩为六十分钟,但所有的观众深表理解。演出在全场起立,高歌《东方红》的热烈氛围中圆满落幕。
夜色中的韶山,渐渐安静下来。我独自在宾馆附近散步,遇见几位老同志坐在石凳上乘凉。他们谈论着白天的见闻,语气中满是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啊,怕是很难理解我们这种感情了,"一位退休医生说,"但这片土地记得,这些稻子记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月光下的稻田泛着银光,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应和。
次日离开时,大巴车驶过成片的稻田。七月的稻子已经成熟,沉甸甸地垂着。这景象让我想起毛泽东主席那句"喜看稻菽千浪",想起他毕生追求让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崇高理想,宏伟而朴素。如今稻浪依旧,斯人已逝,而他的理想,在这些银发老人的坚守中,在这些金黄稻穗的见证下,在我们新时代的征程中,在十四亿中国人的心中仍在延续。回程路上,老同志们安静了许多。有人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人望着窗外发呆。那位膝盖不好的老太太忽然说:"明年要是还能走,我还想来。"没人接话,但我们知道,这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对信仰最朴素的忠诚。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深信红色文化的种子,必将在一代代人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韶山的阳光,永远那么炽烈,照耀着过往,也温暖着未来。
(作者分别系东乡区老年体育协会秘书长,东乡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