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装睡”的孩子
●文/世间风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能做到拨一把转一把还是不错的孩子,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是不管怎么拨都不转,叫干啥装聋作哑,好吃懒做,甚至什么都不做,整天还喊叫乏味。”这一现象引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变成了这般模样,我们又该如何去唤醒这些“装睡”的孩子呢?
造成孩子“拨都不转”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们过度溺爱孩子,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从穿衣吃饭到学习作业,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他们习惯了坐享其成,习惯了无底线的高消费,对于家长的要求自然也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方式让孩子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这些虚拟世界的诱惑远比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和学习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对于现实中的任务则感到枯燥乏味。此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让孩子们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认为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足。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视,孩子们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去。这导致孩子们缺乏对劳动的认识和体验,不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在家庭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从叫着答应、为自已拿一双筷子、扫地、洗碗、洗衣服等。通过这些劳动,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也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媒体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能做到拨一把转一把还是不错的孩子,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是拨都不转”,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唤醒这些“装睡”的孩子,让他们重新找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