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故里奏响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文/龙茂泉
酷暑七月,烈日似火,空气中翻滚着热浪,在这炽热的时节,昭君故里却繁花似锦,绽放着别样的生机与魅力,吸引着我们慕名而来。怀着满腔的期待与热情,冒着四十度的高温,我们踏上了兴山县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参加由兴山县委统战部、民宗局、文旅局组织的“阅长江·道中华”团结奋进朝天吼体验暨推进旅游促“三交”活动,而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便是令人神往的昭君村。
7月4日下午,来自巫山、神农架、保康、巴东、秭归、宜昌市等地的民宗、文旅干部和大V们怀着对和平使者的敬仰,踏入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纪念馆。走进昭君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粉墙黛瓦,紫竹掩映,质朴的庭院仿佛还萦绕着少女昭君未散的青春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关于王昭君的记忆。我们漫步在昭君宅院中,看着那古旧的桌椅、纺织的器具,想象着当年昭君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她或许曾坐在窗前,对着铜镜梳妆,眉眼间藏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或许曾在庭院中抚琴,轻移莲步,吟诗作赋,才情与美貌相得益彰。这方小小的故园,滋养的不仅是倾城之貌,更是一颗懂得包容、敢于担当的赤子之心。
村中的昭君纪念馆,陈列着许多与昭君相关的文物和史料。那些泛黄的画卷、古老的书籍,无声地讲述着昭君出塞的壮举。她为了民族的和平与安宁,毅然离开家乡,远嫁匈奴。这一去,不仅带去了中原的文化与技艺,更架起了汉匈两族友好往来的桥梁。在展馆中,看着描绘昭君出塞场景的壁画,耳畔仿佛响起了悠扬的琵琶声,那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怨,更是“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豪迈。昭君以她柔弱的身躯,扛起了民族和睦的重任,她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鼓乐铿锵,和鸣千古。景区剧场内,真人扮演舞台剧《昭君》的鼓点敲击着心弦。当演至呼韩邪单于郑重接过汉朝册封金文,册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时,全场屏息。恰在此时,天光破云,一束金辉精准地投射在舞台中央。那束光,仿佛穿越时空,照亮了历史的关键瞬间——一位女子以毕生幸福为代价,换来了汉匈两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共处。她的“和亲”,不是屈辱的妥协,而是主动选择的和平纽带,是以柔克刚、化解干戈的非凡智慧。这出戏,是对“和”的力量最震撼的诠释。主厅中央,汉白玉的昭君塑像怀抱琵琶,温婉沉静。她低垂的眼睑下,是远眺故土的眷恋,更是奔赴使命的坚毅。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出塞舆图、蒙尘的琵琶道具、斑驳的宫灯残片……每一件静物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条通往塞外的漫漫长路,是一位南国女儿用青春与勇气,铺就的胡汉和睦通途。这第一步的跨越,便是打破地域与族群的藩篱,以个体之“和”,换取万民之“安”的壮举。站在塑像前,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份超越血缘、跨越山河的博大情怀。
环顾四周,纪念馆里人流如织,其中不乏异域面孔。几位外国游客在导游的讲解下频频颔首,一位金发女士反复赞叹着“heavenly fragrance”(天赐芬芳),眼中闪烁着对昭君传奇与香溪传说的神往。这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共鸣,正是昭君精神不朽的明证。 在象征性的“青冢”前,讲解员的话语点透真意:“青冢何须封土?四海归心处,即是永恒丰碑。”
如今的昭君村,早已不是那个只有历史回忆的村落,它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当我们离开昭君村时,天已暮色,站在昭君村的高处,极目远眺,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村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暮色中的香溪河水依旧潺潺流淌,两千年前,那位怀抱琵琶的女子从这里出发,踏上了远嫁匈奴的漫漫长路。兴山县,这座承载着王昭君传奇故事的小城,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历经沧桑变迁,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现着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时光悠悠流转,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兴山县,早已褪去了往昔的贫穷与落后,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化的高铁站宏伟壮观,南来北往的高铁列车穿梭于崇山峻岭中,一望无际的高铁线路和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它们如同一条条黑色的丝带,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将各个村落紧密相连。宜巴高速公路和郑渝高铁的建成通车,更是大大缩短了兴山与外界的距离,让这座小城融入了现代化交通的网络。千百年靠步行出山的兴山人驶向现代化的快车道,曾经的土坯房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美观的楼房和别墅,白墙黛瓦,在绿树繁花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2024年兴山县经济增速领跑、职教高考夺魁、三产融合深化、民生项目突破,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170亿元,增速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税收收入占比提升至83.6%;兴发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06亿元,连续九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并成功收购印尼艾莫克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磷硅新材料产业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居山区县前列。兴山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当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业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核桃、柑橘等特色种植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同时,旅游业成为了兴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昭君文化为核心,当地精心打造了昭君故里景区,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景区内,人们可以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当年昭君生活的气息;可以参观昭君纪念馆,了解她出塞和亲的传奇故事;还可以欣赏精彩的民俗表演,体验浓郁的地方风情。我们一行在参观游览的同时,纷纷相互拍照留念,记录这美好的瞬间。昭君故里、水上公路、朝天吼漂流等已经成为兴山旅游的靓丽名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暮色漫过香溪河的水波,将昭君宅的粉墙染成温润的琥珀色。朝天吼广场上的歌声还在风中轻漾,混着远处高铁驶过的轻鸣——那是比千年琵琶更悠长的回响。
不必再寻青冢的封土了。你看纪念馆前驻足的各族游客,指尖抚过展柜里的绢帛时眼神交汇的默契;看漂流河道上不同口音的笑闹撞碎在浪花里,化作彩虹;看高铁站台上,穿着各式服饰的姑娘与戴土家族银饰的大姐并肩自拍,背景是"兴山"二字的霓虹。
这川流不息的人间,这握手言欢的日常,正是昭君当年望向塞北时,心底最柔软的期盼。她的丰碑从不是一抔黄土,而是此刻香溪两岸的万家灯火,是五湖四海的脚步在此处交汇时,踏响的同一支团结的节拍。晚风掠过昭君塑像的衣袂,仿佛听见那句未完的嘱托,正顺着新时代的脉络,生长成更辽阔的风景,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2025年7月9日写于恩施
作者简介: 龙茂泉,50后,土家族,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文学作品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自媒体、抖音、视频号《峡江布衣》的湖北省自媒体协会会员,讴歌家乡的恩施州“风范长者”。多家文学期刊的签约、终身作家,曾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2025年度“双十佳”奖等50余项文学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