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盘庚迁殷”
孙家臣
殷人早期居无定所,时常徒迁。《尚书·序》称殷人“自契于成汤八迁”。汉代张衡《西京赋》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桐𡉏耿,不常厥土”。所谓“前八”,是指商汤建国以前的八次迁徒。据王国维先生推称,这八次迁徒是:“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王国维虽然凑足了八迁之数,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上古之事若存若亡”。直到今天,有关迁徒路线和这八个王都的具体位置并没有公认的意见。后来的五次迁徒是,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了盘庚又从奄迁于殷,至商纣王之灭国,273年更不徒都。
殷商600年的历史上,盘庚迁殷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治商史者绕不过去的。盘庚迁殷也是早商与晚商的分水岭,标志者早商时期的结束和晚商时代的开始。至于盘庚迁殷的时间,经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应在公元前1298年,为取整数定为公元前1300年。盘庚,甲骨文写作

等。盘庚得名于他曾居于的盘地,今山东乐陵西南。《今本竹书纪年》曰“盘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十四年,自奄迁北蒙曰殷”。盘庚生卒年代不详,他是租丁子,阳甲弟。兄终弟及,为商代第20位王。是与商汤,武丁一样,最有作为的商王之一。自南庚,阳甲,盘庚把奄地(今山东曲阜)作为商朝都城,前后经营约40余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度繁荣。

盘庚迁殷的原因不明,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学者研究其原因众多,主要有游牧行国,异族压迫,水旱洪涝,土地退化,去奢行俭,政治斗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推测盘庚迁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引入繁育马匹。马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战略装备。还有人推测盘庚迁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铜矿。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资基础。著名考古和甲骨学家,曾参加了安阳第4-15次发掘的石璋如先生曾老证说“在安阳方圆三百公里之内至少有十九处铜矿存在。离殷墟不到三百公里的一处称为垣曲的地方,截止北宋时仍然是一处巨大的铸帀中心”。
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政治斗争说,政治斗争在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搬家迁都。
政治斗争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王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表现的尤为尖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贵族阶层大量占有土地和奴隶,拥有私人武装。“傲上”和不服从旁系商王盘庚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导致王权被削弱。
商代政治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是造成王室贵族间矛盾对立的主要原因。商王朝继承人即可“父死子继”,亦可“兄终弟及”,这种王权继承人的模糊性,酿成了殷代许多王族间的仇视和内斗。“傲上”不仅削弱了时王的权威,也贬抑了他的声誉。同时也造成商代政权由盛变衰的恶性循环。
迁都是盘庚解决政治危机的唯一选择。迁都会使贵族失去全部的私田和绝大部分奴隶及私人武装。迁都之计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安逸的生活。他们认为盘庚所迁的新都不过是他自己所描绘的诱人的蓝图,根本不可信。他们说,我们动用大宝龟占卜过了,结果是“卜稽”(稽为停留、留止之意),不宜搬家迁都!
盘庚告诫他们说:
“你们不要贪图安乐享受,要勤奋地把从上帝那里得来的大命(指富贵之命)很好的建立起来。我现在掏心掏肺的来同你们百官讲话,我心中不责怪你们,你们也不要存在以前的怨怒,勾结在一起说我的坏话。
在从前,我们的先王要发扬前人的功业,迁到高地免除灾害,在新的都邑里遵循着前人美好的业绩。
如今,我们的人民遭受水患的荡析离居之苦,没有止境。你们问我,为何震动万民来迁徒!你们不知道,这是上帝要恢复我们高祖的美好业绩到我们这一代王朝,故我急于敬奉上帝的旨意来拯救民命,以获永远定居于新都邑。
我不是不理会你们的意见,而是由于上帝神灵使我们得到了好处。我是不敢违反神圣占卜,现在便发扬这神龟的吉示了。
你们的占卜不可信,也不算数,只有我,王的占卜才有神的意志,才最灵验!
唉!各位方伯,军事长官和各级官吏们,你们都要服从这灵验的占卜,我要加强和观察选取你们,看谁经常想到重视我的众民。我不屑于那种贪财的行为,那种敢于孜孜从事自己家业的行为,只对那些能养育人民和为人民谋安居有成绩的,才任用他,敬重他。如今已向你们说清楚了,对我的意志,不论同意与否,你们都必须服从。”
并威胁道:“现在我命令你们,专心致志,不要听信浮言,免得受人牵累”。同时严厉告诫那些反对者“不易!”“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主意已定,绝不动摇!如果有谁为非作歹,违法乱纪,奸诈邪恶,我一定杀了他,灭了他,让他断子绝孙,决不留一个劣种在新都生根发芽”。
盘庚口中的奄有水患,大家的日子都不安宁,过着“荡析离居”的生活,实际上是为他迁都搬家寻找的借口,是一种忽悠和欺骗。我们没有当时的水文资料可以证实,黄河每次发水必淹奄都(今山东曲阜)。曲阜的阜字甲骨文写作

等形,像有阶的山坡,其意为有山坡且不太高的山,山为高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人绝不会愚蠢到选择年年水患,十年九淹的洼地建都。
盘庚迁殷时仍有少量未迁或来不及迁走的人留在了奄都,并融入东夷人中,也为日后纣子武庚叛周后,奄地奋起响应埋下了伏笔。
殷地,古称北
蒙,三千多年前,此地气候温和,草木茂盛,土地肥沃,河流交错,非常适合农牧,和养植业,是天然的粮仓和牧场。附近的高山,丘陵不仅有丰富且取之不尽的矿藏资。高山大河还可以人抵御外部敌对方国的入侵,
是一处较为理想的建都地域。
盘庚迁殷后,奄地仍是商王在东方的重要活动区域,还经常到此巡视和田猎。巡视主要是省田,而田猎不仅是食物获取,还兼有练兵性质。田猎也是甲骨卜辞常见的主题。有学者研究,甲骨文中有“王入于奄”,“贞今如奄”之类的记载。甲骨文还记载商王到兖州、邹城等地进行田猎活动。甲骨文有一个膏字,写作

(《合集》1506,9727),“王狩膏魚擒”(《合集》10918),其意为商王在膏这个地方狩猎,捕获了鱼。据专家考证膏地的地望在今梁山一带。难能可贵的是济宁任城区还与2000年在张山洼运河电厂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商代遗址,并出土了龟甲与卜骨。令人欣喜的是卜骨在靠近关节处发现一清䏳的文字。(详见《济宁出土甲骨文字析》)。
盘庚迁殷后,励经图治,从头做起了庞大的王都,出现了政治稳定,军事增强,方国来朝的新的政治局面。对此,《史记,殷本纪》说他“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盘庚奄都迁殷 苏武北海归汉(孙家臣 书)

盘庚在殷地建都后至帝辛(纣王)亡国273年未再徒都。《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这个时间专家认为无疑太长了。学者更正说“七百”当为“二百”之误。

盘庚迁殷,国号被后人称之为“殷”或“殷商”。《尚书·蔡传》说“商人称殷是从盘庚开始的”。但实际上商族自始至终都自称为商,称商都为“大邑商”,“天邑商”。
郭沫若说:“殷人自已自始至终都称为商而不自称为殷的。在周初的铜器铭文中才称之为殷,起先是用‘衣’字,后来才定为殷。衣是卜辞中的一个小地名,是殷王畋猎的地方。周人称商为衣、为殷,大约是出于敌忾。同样的情形也表现在其后的楚国的称谓上,楚国不自称为荆,别的国家始称之为荆,应该也是出于敌忾。这犹如以前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不称我们为中国,而一定要称为‘支那’的一样。因此,殷代无所谓盘庚以前称商、盘庚以后称殷的事实,旧式史籍中的殷、商之分是毫无根据的”。



盘庚迁殷后使衰弱的商王拉开了复兴的大幕,并为他的侄子武丁集中力量征伐方国,拓展疆域,建立强大的殷商帝国奠定了基础。
盘庚在位28年,武丁时期的卜辞称盘庚为父庚。商朝有四庚,既太庚,南庚,盘庚,祖庚,因盘庚排在第三位,所以有时也称为三祖庚。

盘庚死后王位由他弟弟小辛继之,在位三年。小辛死后由他的弟弟小乙继承王位。小乙就是武丁的父亲。小乙在位21年,他死后由子昭继承王位,他就是商代600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被后世尊称之为高宗的武丁大帝。

商代600年的历史上,出现了最有作为的三位商王,即商汤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盘庚力排众议,果断迁都,此后励经图治,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增强,方国来朝,人们安居乐业,受到后世商人的尊崇和赞扬。直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安抚被征服的商人,当周武王问他们想要什么时,殷商王朝的遗老遗少们齐声呼道“欲复盘庚之政”!此时,已是盘庚迁殷200多年以后了。
作者:孙家臣,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工艺美术师,济宁市书画协会副主席




撰文:孙家臣
主编:王恩祥
审核:郑守生
二零二五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