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意蕴系诗魂
——浅谈诗词的立意
周逸树
诗词的精品,当求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就思想性来说,首在意蕴深邃,情真感人。“感自深来韵自流,好诗无不出心头。”言之无物,有物无意,非诗也!即使音韵协调,语词通顺,而无真情实感,亦不能成为好诗;或者意是前人的 ,照搬照套,即使套得好也是赝品。当代诗词,浩如烟海,但精品却不多,传世之作更是少见又少闻。问题就出在这里,多数人属于初学,少数人学风不正,当传声筒,炒剩米饭,作逢场戏,为无病吟,开中药铺,堆口号语,上流水帐,戴空头帽,成知了壳。为解决上述问题,今天专门谈谈诗词的立意问题。
一、意是诗魂,而成其诗
诗有寓意,即有了灵魂,也就成了诗,否则仅具躯壳,非诗也。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对此下了定义:“诗言志”(《尚书·尧典》)。《诗大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的所谓志包括思想、感情、观念、理想、认识等。东汉郑玄更明确地说:“诗言人之志,意也。”通俗地说,一首诗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一条主线,通过形象思维,塑造物我两者融合而成的意象和意境,而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言事、说理。
诗中之意,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藏而不露,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即我们所担倡的含蓄蕴藉。如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是写杭州风景之美、歌舞游乐之盛吗?不是,他是隐喻南宋小朝廷置山河破碎、人民流离于不顾,文恬武嬉、偷安一隅的丑恶面目的,寓意深远。本人也写过一首《如梦令·假日》:“小轿名曰‘蓝鸟’。情妇又称相好。今日向何方?杨柳河边垂钓。垂钓,垂钓,莫让夫人知道。”这里不是写假日休闲垂钓之乐,而是讽刺某些人包养情妇、二奶的社会丑恶现象。另一种是尽披肝胆,直抒胸臆,或慷慨激烈,或哀愁悲愤,或恬淡闲适,或风趣诙谐,都真切感人。如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直抒其国破家亡之痛,至深至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简直就是吼出来的,可以说是“壮志撼山岳,丹心照汗青。”本人的《鹧鸪天·“精气神”礼赞》:“巨刻高高傲自身,顶天立地矗昆仑。笔锋遒健惊肝胆,凤舞龙飞精气神。 经雨雪,步艰辛。且将卓越缀缤纷。楼兰未破安能寐?奋起铮铮铁骨人!”直抒胸臆,赞美师院人具有的“精气神”。
诗之有寄意,并非都是好诗,但好诗一定要寄有深意。否则不仅不能成好诗,甚至不成为诗。袁枚说:“咏物诗要有寄托,不然就成了谜语。读史诗,无新意,便成了二十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如本人写的咏物诗《枣》:“树高枝叶茂,伞启绿成荫。莫道多尖刺,颗颗含赤心。”寄托了什么?寄托了枣的丹心一片,赞美了人的赤诚之心。本人在花甲之年生日那天登了无锡的惠山,写了《花甲登山》:“生日重情趣,欣然登惠山。花香依路散,鸟语傍林喧。云雾托高塔,霞光映庙坛。壮心犹未已,直向险中攀。”不是为登山而写登山,也不是为风景优美而写景,而是表达壮心未已,不怕艰险的决心。
二、意从物发,而在诗先
唯物主义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存在即客观事物,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意从物发,而诗又是从意而发的。我们作诗,不是凭主观愿望想作就作,想作什么就作什么。没有生活实践,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头脑是一片空白,是作不出诗的。诗是感情的载体,是先感而后发的,所以说意在诗先。从意到诗,大体有两个阶段:一是感性阶段。即从客观事物那里得到感觉和启迪,形成一种思想、观念、感情等统称为意;二是理性阶段。把得来的意,再向深层次挖掘,加以升华,提高,确定为诗的主题思想。在这样“胸有成竹”,腹稿打好后,再动笔写作。在写作中还要斟词酌句,塑造出各个具体意象,经过反复锤炼,合成一个统一的意境。这样,一首诗才算初步作成。如本人写的《卜算子·梅园赏雪》:“晨起入梅园,素雪如银盖。放眼丛林不见梅,瑞雪成花海。 朵朵雪花开,缕缕浓香在。熏醉天公又醉人,能不将春爱?”
意从物发,意发为诗,是一种内心活动。如果不参加赣县举办的樱花诗会,不参加赣县湖江桃花岛采风,本人也写不出《一剪梅·梅林赏樱花》和《行香子·游赣县湖江桃花岛》两首自以为得意之作。《一剪梅·梅林赏樱花》:“十里长堤处处嘉。东也樱花,西也樱花。花团锦簇美无瑕。千朵流云,万朵飞霞。 三月春风吻艳葩。歌也春华,唱也春华。樱花独为众人夸。开在梅林,香在天涯。”《行香子·游赣县湖江桃花岛》:“日丽风清,浪落波平。举怀间谈笑盈盈。蓬莱小岛,胜境花营,赏桃花艳,李花洁,菜花馨。 重重似锦,片片如绫。更平添逸致闲情。人生在世,岂为功名?览春光媚,水天湛,远山青。”
意在诗先,是我们写诗的规律,但有时在特定条件下,没有什么感觉也要作诗,如应试、应征、应酬等。这就要靠理性思维和平时的储存积累,去思索,去发掘,去找感觉,还是要先立意再作诗。
三、意化为象,而在言外
作诗是形象思维,不是直道来意,而是意与物合,神与物游,化为一种意象。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物境到心境产生的联想,诗人们用最切当、最精粹、最生动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一首诗是多个意象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意境组成的,而不是平铺直叙出来的。所以说意在言外。
意化为象,是很艰苦的创作,不是先立了意就行了,还要在写作中狂搜险觅,斟词酌句,反复锤炼,整合布局,来塑造各个具体的意象。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有一、二个警句,或者说有一、二个鲜明生动感人的意象,即使其它部分平平,也不失为好诗。林和靖的《咏梅》就是因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独具神韵的意象,把人和梅都咏出了名;宋祁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闹出了个“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词人张先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的名句而号称张三影。本人《一剪梅·梅林赏樱花》中的“千朵流云,万朵飞霞”、“三月春风吻艳葩”、“开在梅林,香在天涯”,《游宜兴竹海》中的“镜湖羞旖旎 ,玉女涩娇盈”,《行香子·游赣县湖江桃花岛》:“日丽风清,浪落波平”、“赏桃花艳,李花洁,菜花馨”、“重重似锦,片片如绫”、“览春光媚,水天湛,远山青”都可以说是警句或是鲜明、生动感人的意象。当然我们要求的是整体的精品,但它们毕竟是出现得少之又少。
意象在诗中有两种表现,一是题内之象。如甄秀荣的《送别》:“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二是题外之象。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意在相思,而表达的是另外一种物象。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是借花影比喻奸人当道除之不去。题内之象,贵在鲜明、生动、真切感人。题外之象,贵在比喻恰当、巧妙、含蓄。两种表现,本无高低优劣之分,它是由作者的修养、感情、风格、境遇的不同而产生的。
四、意贵出新,而求高远
诗意出新,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做诗的必要性,好诗比具性。清代文学家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我们今天写诗,首先要深入生活,接触实际,反映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新思想,新感情。前人没写的,我们写了;前人写过的,我们写出了新意。一首好诗,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语美、韵雅、情真、味厚、意新、格高,等等。只有新意不一定都是好诗,但好诗必具新意。李白很有名的那首《早发白帝城》,本人步其韵和了一首,题为《游三峡》:“云游白帝谈笑间,落暮江陵情未还。昔日猿声无觅处,何人劈破万重山?”有何新意?新在何处?请在座的各位自行评判。
出新,有一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求异思维。同样的题材,而意不同。如同用一个“月”字,李煜则“春花秋月何时了”,以无奈的心情抒亡国之悲愤。张九龄则“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营造了一个晶明广阔的空间,寄寓亲情相连的感情。李白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寓深重的乡思。本人则“不见凌空月,唯思心上人”,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二是反向思维。反前人之意而用之,更觉新鲜。“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说的是毛泽东反陆游词意而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因新意独出,境界高远,成为传之不朽的名篇。本人拙作《八声甘州·登郁孤台》步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自己快乐的心境对柳永浓重的离愁;三是典型思维。即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寻找典型,发掘对自己感动最深的东西。如本人写的《菩萨蛮·游扬州》:“人言明月三分媚,二分却是扬州最。老巷亮千灯,个园石竹青。 琼花加美女,引得游人顾。曲曲瘦西湖,长长画卷舒。”
出新意,只是作诗的起码要求,还必须进一步要求新的高大,新的深远,新的雅致,新的秀美,等等。我们应为此而不断努力,不断深索,不断总结,不断千锤百炼出精品。
诗无新意,仅具躯壳,非诗也。新意从何而来,应从感悟、寄托、比喻中来,应从动情、惊异、说理中来。伍锡学的《菩萨蛮•锄麦》:“三山一水蓝天远,蜜蜂蝴蝶花丛转。小伙与姑娘,锄苗溪水旁。身姿双映水,对影偷窥妹。‘莫乱把人瞧,小心伤了苗’”。这是从动情中来的。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间来。”这是从惊异中来的。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从感悟中来的。刑金臣把天上挂着的半月映在水里,比喻为谁偷了半边宝镜藏在水府,十五又送还天上,吟成一首《月缺》云:“宝镜谁人盗半边,深藏水府掩晶帘。河神枉有包天胆,十五依然送上天”。立意之奇,吾真为之叫绝。本人写过一首《无题》诗,从说理中获得新意,诗云:“琴瑟有弦频奏乐,砚田无税任耕翻。《诗经》一部吟千古,莫道文章不值钱。”
诗使人崇高;崇高的人拥有诗!让我们记住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