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山石
樊卫东
在庄严的中央人民电视总台大楼奠基仪式上,一个意味深长的选择引人注目: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五块名石,与一方来自太行老区河北涉县西戌镇的普通符山石,一同被郑重地埋入地基。这方来自大山深处、质朴坚硬的石头,何以能与名山大川之石比肩?这庄严时刻,为何独选它?答案,深藏于符山石所承载的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它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象征着党的新闻事业在惊涛骇浪稳如磐石的“压舱”之力。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下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随廖承志转移到河北省涉县西戌镇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核心喉舌与生命线。正是在这看似普通的太行村落里,党的新闻事业锤炼出它作为“压舱石” 的坚实内核。
“这里是XNCR,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今天,9月11日,我们开始播送新办的英语新闻节目,由新华通讯社专为讲英语的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方面的新闻……”1947年9月11日,一个柔和、清丽的声音从太行山麓涉县沙河村的一座窑洞里传出。
这个声音属于魏琳。一个当时国内还少有人知的名字,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魏琳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从这个声音里,世界人民读懂了中国,魏琳也被誉为中国红色英语广播第一人。
1947年9月11日,在涉县沙河村,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增设了英语广播。英语在汉语普通话广播结束后播出20分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我军胜利的消息和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这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对外广播的开始,我党通过电波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封锁”,把中国人民的声音传向世界。
魏琳和战友们打破敌人的新闻封锁,用准确、清晰的英语向全世界人民传达中国革命的真实信息。为此,她们需要躲避敌机的轰炸,还要防止野狼的袭击。当日播音室与编辑部不在一个村里,中间隔着四五里的山野小路,路上时有野狼出来伤人,“我每天黄昏从编辑部去播音室必然要走这条路,听说狼怕火光,我就打着手电筒,一边走一边唱着歌来给自己壮胆。在魏琳老人的回忆中,涉县西戌的日子艰苦但充满了希望。“当时,我们经常吃的是小米饭、窝窝头、白水煮空心菜。小米饭的锅巴是我们最好的点心,大家叫它‘列宁饼干’。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心情特别愉快,同志间亲如兄弟姐妹。
由魏琳等播音员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和解放区的新生活传向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式对外广播的开端,意义重大。它开辟了让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崭新渠道,为革命争取了宝贵的国际理解与支持,是新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伟大起点。
西戌的窑洞和院落,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声音响彻寰宇的发射塔基。1947年9月11日,《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和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从这里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如惊雷般定鼎乾坤。1948年“五一”前夕,廖承志自西戌请示中央。4月30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从这里飞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了新政协的构想。这些关系全局、指引方向的最高决策和战斗号令,通过XNCR的电波,如同最重的“压舱石” ,在革命航船面临惊涛骇浪的关键时刻,稳住了全党全军的方向,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力量,其战略作用“不亚于十万雄兵”。这方寸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舆论“定盘星”。
真正的“压舱石”,不仅在于对外发声的重量,更在于内在根基的稳固。从1947年冬和1948年初,根据中央指示,新华总社机关在西戌开展了“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风,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重解决编辑记者对待土改运动的立场问题和严格遵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使大家在政治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都有提高。
1947年后半年,由晋绥日报和新华总社晋绥总分社发起,经过新华总社的推动引导,解放区新闻界曾普遍开展过一次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维护真实性运动,严肃批判了报道中的立场偏差和失实问题,确立了“新闻必须真实”的铁律,强调站稳人民立场。这两场运动直指新闻事业的命脉,为党的新闻事业锻造了最核心、最坚硬的“压舱”内核——实事求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涉县西戌新华社旧址照片。低矮木质的黑色大街门上,悬挂着一幅“新华通讯社旧址”的匾额。白色的院墙上,“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默默昭示着它的分量。
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不朽精神的符山石,象征着西戌时期铸就的“压舱石”精神。这段峥嵘岁月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宝贵启迪:
1. “压舱石”的定力:坚守核心使命,服务大局。新闻事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其根本职责是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使命不能动摇。在信息爆炸、思潮纷杂的今天,新闻媒体更要像西戌时期的XNCR一样,在关键时刻发挥“定盘星”和“稳定器”的作用,提供真实、权威、引领性的信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稳定大局。
2. “真实性”的生命线:捍卫新闻真实,恪守职业底线。“反对客里空”运动和“三查”整风所确立的“新闻必须真实”原则,是西戌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启迪在于: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面对当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来源更杂、干扰更多的环境,新闻工作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敬畏事实、深入调查、严谨核实,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和片面报道,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捍卫新闻职业的尊严和底线。
3. “人民性”的立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西戌时期的新闻报道始终聚焦人民军队的胜利和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强调站稳人民立场。启迪在于:新闻事业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基层,反映民声,关注民生,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使新闻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4. “开拓者”的勇气:勇于创新,敢于发声。在封锁中开创对外英语广播,在困境中确保传播不中断,体现了西戌新闻战士无畏的开拓精神和斗争勇气。启迪在于: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国际舆论斗争形势,中国新闻事业需要继承这种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有效应对外部噪音杂音,争取国际话语权。
5. “定盘星”的锤炼:锻造过硬队伍,筑牢思想根基。西戌时期通过思想整风和业务实践锻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铁军”。启迪在于:建设强大的新闻事业,关键在于人。必须持续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专业素养,锤炼优良作风,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确保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根基永固。
在一个大雨如注的下午,我走近这个院落。雨水冲刷着新砌的灰砖白墙,也敲打着那扇悬挂着“新华通讯社旧址”匾额的、低矮的黑色大门。紧闭的门扉,仿佛隔开了两个时空。我站在门外,凝视良久。
廖承志的运筹帷幄、安岗的笔耕不辍、齐越那穿透硝烟的电波之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穿透雨幕,从这方寸院落中向我走来。
太行山深处的符山石,因其承载的西戌岁月而重逾千钧。它见证了党的新闻事业如何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忠诚为魂、真实为锚、人民为本,淬炼成支撑革命航船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西戌时期新华通讯社的地位与贡献,已铭刻在中国新闻史的丰碑上;它所昭示的精神与启迪,如同那穿越时空的电波,至今仍在为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与清晰的航向。面对那扇紧闭的、挂着“新华通讯社旧址”匾额的黑色大门,我深深地鞠躬,是向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致敬,更是向这块象征着新闻事业永恒价值与力量的“压舱石”——符山石,以及它所代表的“忠诚、真实、人民、担当”的精神内核,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精神,必将在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世界的崭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简介:樊卫东,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铁厂有限公司炼钢厂员工。痴迷文字,爱好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