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珊散文
《一鸣与十七年》(外一篇)
在北京居住的那些年,每逢夏日,午睡是必不可少的。
上午九点多,家家户户就都关上窗户。否则外面的热空气就像热浪一样向屋里冲来。这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空调或打开电扇。午饭后就午睡。
午睡这段时间,街路上,一个人影都不不见。路两侧的法桐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的。小区绿地紫色的鸢尾兰,红,黃相间的萱草,紫藤,芳香的槐花和紫薇花非常鲜艳。可是不管她们怎样努力地开放,依旧没人欣赏,因为人们都躲在屋里午睡了。
躺在床上,感觉万籁俱寂,可以睡,也可以思考点什么。这时会突然听到一声蝉鸣。它像一支号角,带动千万只蝉同时发声,声音会持续一二分钟。待停下一会儿,又是一只蝉起头儿,大家又是一阵齐鸣。就这样,一中午,它就搅得你不能睡了。倘睏极,完全不在乎它,还会在万蝉齐鸣的伴奏中睡得很香呢。
每当听到蝉的叫声,我就感到奇怪:蝉那小小的身休,何以能发出如此大的声音呢?我查阅百科全书,终于找出蝉发声的奥秘了。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蝉的生殖过程:交尾后的雌蝉就用它尖尖的尾巴揷到树皮里产卵,产完卵,也像雄蝉那样,从树皮上掉下来死掉。然后,卵孵化成小虫,落在地上,钻进土里,靠树根的养分过活。
然而,你知道这种小虫在土里的时间是多久吗?它一直要在土里潜伏十七年!孕育十七年!十七年后才能钻出泥土,从蝉壳里挣脱,飞上树枝,从而人们听到了“一鸣惊人"的蝉鸣。
原来,小小的蝉,为了这一声不同凡响的鸣叫,一直等待了十七年!
人,如果要一鸣惊人,是不是也需要像蝉一样经历漫长的积累呢?
——2O22年2月19日(雨水日)
夜 读
早餐后的一通忙,算是完成了一个″日子”的一小部分。接着又为"日子”的另一部分做准备。每个家庭主妇也大抵都如此罢。这些繁冗的家务是我不喜欢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当白昼的纷扰与喧嚣让位于夜的宁静时,床边一盏蓝色的台灯闪亮。它为我打开了通往古今的大门,我便可惬意地与古今智者先贤促膝谈心。这个时候,是我最闲的时候,我成了最闲的人。我可以捧一本闲书悠闲的读,可以随便地入脑、入心。那些闲书,无涉实用,无涉功利,只和心灵相通。如清茶,如美酒,会让我醉在夜色中。有鲁迅深刻的乡土人文。有郭小川激情的劳动者的号子。有岳南讲述的抗日锋火中,北大、清华南开的爱国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抱负和辗转祖国大西南的壮观。我从中了解了朋友王旭的父亲王钧伯伯赴西南联大求学的艰苦经历。
我最喜欢的几本书有张岱的《夜航船》、沈复的《浮生六记》、易中天的笑谈祖国南北方言等。
闲书不闲。我虽然记不住里边知识性的东西,但能享受个中的乐趣。
我也时常捧起另类时尚读物——智能手机。那里常有亲朋好友及同窗们的话语,能看到美术大师们山水、花鸟的绘画经典和技艺示范。
此时的我真正是书香满室心若蝶,人虽在居室,心却徜徉百花园里。
心闲下来,才能被那盏雅致的台灯引领着,漫步于《夜航船》、《南渡北归》和《浮生六记》里。
夜晚是阅读的好时光。一边在文字中行走,一边抛下白日里挤进心灵的琐碎杂务和傻狗般的思念。一颗心变得轻盈,变得比这秋天的蓝天干净,比出网后的查干湖水清澈。
枕上诗书闲处好,怎一个"好”字了得!
..海珊
——2021年8月11日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