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话文翻译
形势派是由江西人杨筠松、曾文遄等人创立的。所谓“形”,指的是能作为墓穴(或建筑基址)的山的形状。
“形”是汇聚“气”的关键——生气会顺着“势”流动,又会因为“形”而停留,所以“形”是对“势”的总结。“势”则是指山脉从发源地延伸到墓穴(或建筑基址)时,在起伏连绵中呈现出的各种姿态。和“形”相比,“形”离得近、规模小,“势”离得远、规模大,因此要想识别“形”,必须先观察“势”。
形势派重视“龙、穴、砂、水”和方位确定,讲究寻找龙脉、确定穴位,把地形地势的特征用形象化的方式描述,通过类比来命名(比如把像桌子的山称为“案山”)。这一派的实践方法更丰富,忌讳也少,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流传的范围比较广。
形势派的理论主要和土地、山脉、河流的走向、形状、数量等自然环境相关。唐代以后,形势派主要在江西一带活动。清代的赵翼曾简明概括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和主张:“后世研究风水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是江西的方法,由赣州的杨筠松、曾文遄、赖大有、谢子逸等人开创,他们的学说以‘形势’为核心,考察山脉的起源和终点,以此确定方位,专门讲究龙、穴、砂、水的搭配。”
形势派关注山川的形态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观察土壤、品尝水质)和“山环水抱法”(追求山水环绕的格局),核心理论包括“负阴抱阳”(背向阴、面向阳)、“山环水抱必有气”(山水环绕的地方能汇聚生气),以及“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这五个风水要诀。
形势派还能进一步细分,主要有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三个门派。其中形法派侧重于观察建筑周边山水的形势,因为主要在江西一带活动,所以又被称为“江西派”。
二、详细解说
1. 核心概念:“形”与“势”的关系
形势派的核心是对“形”和“势”的区分与关联:
“势”是宏观的、动态的:指山脉从源头到终点的整体走向和起伏姿态,比如一条山脉绵延千里、蜿蜒起伏,这就是“势”,它决定了“气”的流动方向。
“形”是微观的、静态的:指靠近墓穴(或建筑)的小山形态,比如山像桌子、像屏风,这就是“形”,它决定了“气”能否停留汇聚。
二者的关系是“先观势,再认形”——先看远处山脉的整体走势(势),再看近处山体的具体形态(形),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判断“气”的聚散。
2. 实践方法与理论基础
核心操作:“地理五诀”:“觅龙”(找有生气的山脉)、“察砂”(看周边小山的护卫形态)、“点穴”(确定最佳基址)、“观水”(考察水流的走向和形态)、“取向”(确定建筑的方位),这五个步骤构成了形势派判断风水的完整流程。
方法特点:注重实地观察,比如“相土尝水”是通过土壤的颜色、质地,水质的清浊、味道判断环境优劣;“山环水抱”则追求山水环绕的封闭格局,认为这样能让“气”不流失。
理论依据:以“气”为核心,认为自然环境的形态决定“气”的流转,而“气”是影响人(或逝者后代)命运的关键。这种理论把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联起来,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3. 历史发展与流派细分
起源与传播:由唐代杨筠松等人创立,因理论直观(通过山水形态判断)、忌讳少,比注重复杂计算公式的“理气派”更易被大众接受,因此流传范围广,尤其在江西一带影响深远。
内部细分:
峦头派:侧重研究山脉的整体格局(“峦头”即山头);
形象派:擅长把山体形态类比为具体事物(如“案山”“朝山”);
形法派:聚焦建筑与山水的配合方法,因活动于江西,又称“江西派”,是形势派中实践色彩最浓的一支。
4. 本质与价值
形势派本质上是古人对居住(或安葬)环境的选择智慧,虽然掺杂了“气”“命运”等玄学色彩,但核心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地形、水质、方位等)寻找适宜生存的空间,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其对山水形态的细致观察、对空间格局的重视,也为古代建筑选址(如村落、陵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