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叙事中的时光切片
——论兰玉娟《我的电视情结》的情感书写与时代记忆
作者:富有
摘要
本评论以兰玉娟的散文《我的电视情结》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作品中对电视的怀旧书写,探讨其在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交织下呈现的独特魅力。通过分析作者对不同阶段与电视相关经历的细腻描写,揭示作品中蕴含的集体记忆与社会发展脉络,展现出怀旧叙事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
一、引言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怀旧题材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张力与历史厚重感,持续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兰玉娟的散文《我的电视情结》,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个人与电视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个人生活图景,更在不经意间串联起时代发展的轨迹。这篇作品中,作者对电视的特殊情感,以及围绕电视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成为打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引发读者对过去岁月的共鸣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二、个体记忆中的电视初印象:稀缺与渴望的交织
(一)电视作为“神奇宝贝”的象征意义
在文章开篇,作者就点明电视在儿时心中的特殊地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村子里没有电视,“零点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十二英寸黑白小电视成为全村人的奢望。作者详细描述了电视购买过程中遭遇劫匪的情节,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更从侧面凸显出电视在当时的珍贵程度。电视仿佛是一种超越普通物品的“神奇宝贝”,它承载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成为连接封闭村庄与广阔天地的媒介。
(二)集体观影的场景与情感体验
作者生动描绘了第一次去“零点”看电视的场景,那充满期待与热闹的氛围跃然纸上。六点开播前,零点大院里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有说有笑地等待着,这种集体等待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仪式感。当节目开始,人们蜂拥而入,却因房间拥挤,许多人只能站在门外。即便如此,从电视里传出的歌声、新闻联播的音乐、天气预报的播报,都让作者感到无比神奇。门外听电视的经历,让声音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也在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电视的渴望。
三、乡村电视普及:从集体狂欢到家庭独享
(一)杨大叔家电视带来的集体欢乐
村里杨大叔家买回十四英寸黑白电视的情节,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电视从“零点”的专属物品,逐渐走入村民的生活。杨大叔将电视搬到窗外,让全村人都能观看,夏天的夜晚,人们一边拍着蚊子一边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这种集体观影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万水千山总是情》《上海滩》等经典电视剧的播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凝聚集体情感的纽带。人们共同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故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二)家庭电视的拥有与生活变化
随着村里电视逐渐增多,作者一家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视。父亲背着十七英寸黑白电视走十多里路的情节,展现出父母对满足孩子愿望的努力,也体现出电视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庭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作者的生活方式,从集体观影到家庭独享,电视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带来了娱乐,更成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与情感联结的新载体。
四、时代变迁中的电视:从辉煌到边缘
(一)电视技术的更新换代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超薄液晶电视,电视的形态与功能不断升级。这种技术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新兴媒体对电视的冲击
然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电视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作者在文中感慨,如今人人手握手机,电视上的节目在手机上都能看到,这一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新兴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在高科技的浪潮下,电视的边缘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背后则是人们生活方式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巨大转变。
五、怀旧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我的电视情结》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缩影。通过对电视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的描写,作者唤起了读者对相似经历的回忆,让个体记忆在集体层面上产生共鸣。这种怀旧叙事,将个人的生活片段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使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反思
作品通过电视的发展变化,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从物质匮乏时期对电视的渴望,到电视普及后的欢乐,再到新兴媒体兴起后电视的式微,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时代的特点。作者在怀旧的同时,也暗含着对时代发展的思考,让读者在感受过去美好的同时,对当下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结语
兰玉娟的《我的电视情结》以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叙事,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充满温情与怀旧色彩的时光记忆。在这篇作品中,电视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家用电器,而是成为承载个人情感、集体记忆与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作者通过对与电视相关经历的描写,成功地将怀旧叙事转化为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个体经验的普遍价值,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以及时代发展的力量。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怀旧题材仍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书写着人们对过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许。
(附)
我的电视情结
提起电视,我的心中别有一番感慨。记得那时我还不到十岁,村子里还没有电视,只有一个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零点水利工程指挥部”的一个单位(简称零点),有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小电视。屏幕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那台小电视当时在我们的眼里,仿佛就是一件神奇的宝贝。听说当时零点的两个职工去买那台电视回来的路上,还遭到了劫匪。那两个员工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这那台电视,与劫匪作殊死搏斗,才把他们吓跑,保住了那台电视。就是这样的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却成了我们全村人的奢望。村里的人每天吃完晚饭,早早的就奔“零点”的大院走去。希望能看一看这从没见过的稀罕物。刚开始,零点的看屋的更夫还是让大伙进屋看的,但村里的人越聚越多,都把屋子挤满了,挤的水泄不通,想转身都费劲,在那之后就不让大家进屋看电视了。
记得我第一次去零点看电视,是和姐姐弟弟还有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吃过晚饭,兴致勃勃的跑到零点,刚到零点的大门口,那里就已经挤满了人。有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有说有笑的在院内等着电视节目开播。因为那时只能收来大安一个电视台,而且白天没有节目,只有晚上六点才有节目。人们期待着节目的播出时间快点到来。终于盼到六点了,人们蜂拥而至,向有电视的房间跑去。因为不到六点,更夫是不准大伙进去的。我和姐姐弟弟还有小伙伴们由于跑的慢,被落在后面,当我们跑到有电视的房间时,屋里已经挤满了人。我们怎么挤都挤不进去,身后的人也在往屋里挤,但都无济于事。我们就站在门外听着从电视里传出来的优美的歌声。那歌声对我们来说,简直是进入了童话世界一样神奇,一样美好!几首好听的歌声过后,就是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刚播放时的音乐,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激情,那么澎湃!新闻联播之后是天气预报,播音员用那标准清澈的音质把全国各地的天气播报一遍,在天气预报中,让我知道了全国各地的地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祖国的大地是辽阔而又神圣的!天气预报之后,插播广告,在当时即使是广告也是那么的吸引我们。广告之后,就上映了电视连续剧,是武打片。虽然我们在门外,看不到电视屏幕,但听到电视里那武打“嘿哈”的声音,听得十分过瘾。记得那天一直到电视节目结束后,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去。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吃过晚饭,早早的向零点奔去,但更夫对于房间的拥挤已经不耐烦了,他就把门闩上,任何村民都不准进去。只有零点的员工可以进去看电视。于是我们这群孩子就站在门外听着房间里传出的电视节目的声音。直到现在我的耳边还能回想起那电视里传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解说员朗朗上口的解说词。站在门外,因为门玻璃是那种带花纹的玻璃,就是为了掩盖视线的那种玻璃。透过花纹门玻璃往里看,只能模糊的看到电视屏幕射出的白光,尽管什么都看不清,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们的眼球。我们那时非常盼望屋里看电视的员工能出去上厕所,因为他们上厕所就会把门打开,每每到这个时候,小伙伴们就会有机会趁机钻进屋里,尽管更夫大声呵斥往外赶,但只要你能豁出脸皮,即使挨骂也要挺住,更夫是不会牵着你的脖领子把你撵出去的!有一次我就占了这个便宜,趁着员工上厕所开门的一瞬间,我就溜了进去。尽管更夫大声呵斥,我就是厚着脸皮,一不动百不摇,更夫也拿我没办法。那天我是大饱眼福,那精彩而生动的画面让我舍不得眨一下眼睛,那种幸福感让我既激动又兴奋。回家的路上,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看到的电视画面,和他们讲述人物穿着的服装是如何的漂亮,小伙伴们都可羡慕我了。
不久,村里的杨大叔家也买回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这可把村里人乐坏了,人们都纷纷的来到杨大叔家看电视,他家的炕上,地下都挤满了人,但小小的房间还是装不下全村的人,杨大叔就把电视搬到窗外,大家坐在院子里看电视,这回全村人都能看到了电视了,夏天的夜晚,蚊子特别多,我们一边拍着蚊子一边看电视,蚊子把我们咬的浑身是包,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观看的热情。记得那时电视里播放的是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用是情》,那故事的情节一集一集的牵动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融入了故事中,与故事的主人公一
起承受悲欢离合。由于每天只播放两集电视连续剧,然后就剧终了。我们感到播放两集太少了,每次都是依依不舍的离开,回到家里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甚至在梦里还能梦到故事中的人物。
在杨大叔家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其间看到的电视连续剧有《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霍元甲》《陈真传》。都是香港武打片,非常精彩。那时孩子们在一起就学着电视剧里的情节,练舞功,可有趣了!
再后来,村里买电视的一家家多了起来,于是村里的人去谁家看电视就不那么拥挤了,基本上都是到离得较近的乡邻家去看电视。或者是到和谁家关系不错的人家去看电视。不管到谁家看电视,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坐在炕头上,热茶端上,有时还能享受到香喷喷的瓜子,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看到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买电视了,我们姐弟就央求爸爸妈妈也买个电视吧!爸爸和妈妈商量之后,决定也买一个电视。记得那天爸爸和邻居结伴去买电视。他们去离家十多里地的八郎供销社各买回了一台十七英寸的黑白电视。爸爸和邻居是用被单把电视包裹起来,背在肩上,小心翼翼的背回来的。爸爸把电视背回来时,已经是累的满头大汗,那电视又大又笨重,十多里的路程,爸爸就这样用肩扛回来的,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因为买电视必须晚上去,才能看到电视节目,才能检测电视清晰效果。我们全家人看到这个在当时看来堪称高科技产物时,都兴奋的陶醉了。尽管当时电视节目已经剧终了,但我们就那样兴奋的盯着那个在我们眼里视为珍宝的电视。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时不时抬头看看摆放在柜子上的电视。盼望着第二天快点到来。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初的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电视,再由彩色电视变得了超薄液晶电视,而且品牌众多,质量至上。电脑的普及基本取代了电视,如今人人手握手机,手机的功能更是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视上的节目在手机上都可以看到。
如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被高科技冲击的时代,我们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单位:前郭县八郎镇北上村
作者:兰玉娟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
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影视剧本、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作者简介:兰玉娟,前郭县作家协会主席,八郎镇文联副主席,八郎镇妇联副主席,黑土文学社社员,吉林省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主持大型农民文艺汇演百余场。2016年自编自演的快板《农民乐》在全县农民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原创诗朗诵《我爱你家乡这片深情的土地》获得全县诗朗诵比赛乡镇组一等奖。2017年创作的快板《赞十九大》在新时代传习所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百姓宣讲十九大精神。2018年参加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班第七期文化组织员培训班”的培训。2018年阳光工程面向全国“与文化志愿者同行”主题征文中创作的散文《让文化滋养我们美丽的乡村》获得一等奖。小说《换号》被收入《花开的声音》(2019年12月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20年创作的小品《我们村的红辣椒模特队》获得省级奖项。抗疫作品三句半《战胜病毒》视频和音频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前郭县文联、前郭发布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在全县500多个农村大喇叭里循环播放。2017年被吉林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七届优秀文化志愿者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松原市优秀志愿者,2020年被前郭县妇联评为《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阳光工程优秀文化志愿者荣誉称号。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