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响历史之问的檄文
一一袁富民老师《历史回音壁》组诗解读
作者:陈希文
前些天,从网络上看到乾县文坛大家袁富民老师,在全国“文心杯”文学大赛中斩获“十大文采作家”奖和专家评审组“金奖。”参与评审获奖的作品是组诗:《历史的回音壁》(三首)。双奖加身的佳绩,不仅在文化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和轰动,更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深深的共鳴。首先,对他获全国文学大奖表示最热忱地祝賀!
袁富民老师是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一生学养深厚,著述颇丰。此次佳作问鼎全国大奖后,祝贺点赞纷至沓来。笔者才疏学浅,又初学写诗,对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不便妄言。但组诗中那独到的视觉和睿智的理性思考,向世人叩响的重大历史之问,对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重新审视与挑战,着实让人振聋发聩。三首诗作通过艺术再现三大历史遗存和事件,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夲真,引领人们的认知重新回归正确的轨道。
不妨从解析原作切入,来深刻领悟其意象背后的深邃内涵。
组诗一:八达岭,长城。
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已屹立两千多年,它是中国人的骄傲,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就从书本上得知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筑造了万里长城,北拒匈奴以护国安。数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为其大肆歌功颂德,却抹杀掩盖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事实上,长城并非全是由秦始皇时期始建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求安全已各自筑城。秦朝统一后,将各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扩建加固。据史料记载,当时动用军队、劳工、刑徒等百万之众,耗费社会巨量财富,死伤者难计其数。可以说,秦朝的万里长城,是百万劳工的血泪铸就,白骨垒成的世界奇迹。然而,为封建统治集团服务的舆论工具,向来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为其歌功颂德,而千百万劳工为修筑长城付出的血汗乃至生命却鲜有提及。
正象袁老师诗歌中写到的:“万里长城每一杯土/都浸透血汗,每一块砖/都系着幽灵。垒在高墙上的/是血肉之躯,埋没在高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姓名。不要盲目的把颂歌/献给万乘之尊,应放声讴歌的是/千千万万,芸芸众生。”这寥寥数笔,文字凝练,意象深邃。它向世人深刻地揭示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巨轮真正前行的动力。”作者笔峰直击社会现实,以正视听,为劳工申张正义,彰显社会公理,字里行间满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悯情怀。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重大命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早有定论。作者今天重申这一命题,窃以为并非是认知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远见卓识和战略要义的。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和亿万人民根本利益的宏图伟业,必须唤起民众全員参与,汇聚磅礴之力才可实现。因此,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为国之根本,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更是实现强国建设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不言而喻,聚亿万民众之智,集磅礴之力,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言,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组诗二:乾陵,无字碑。 袁先生是乾县人,曾是乾陵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員和领军人物。多年来深耕史料,著书立说,积极组织开展宣传乾陵的各项社会活动,不遗余力地弘扬乾陵历史文化,功不可没。是人们公认的宣传乾陵、宣传乾县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笔者曾多次拜读袁老师宣传乾陵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受益匪浅。而此次组诗中,对乾陵无字碑的深刻咏叹,尤为让人注目。
乾陵,是盛唐时期唯一的夫妻皇帝合葬陵。为女皇武则天立的无字碑是帝陵的标志性遗存,甚会成为乾陵的象征。多年来,中外游客都是奔着声名远扬的无字碑而来参观乾陵的。无字碑为何无字?从发掘的现有史料看,众说纷云,难有定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袁老师笔下的无字碑如是:“面对永恒的苍穹/默默无言;迎千年风雨雷电/总这般从容。不留一字/任众口铄金;不载一言/任毁誉褒贬。”“因此,神秘的帝陵/才蕴藏神秘的梦幻,把生命交给历史/骂也无言,赞也无言。”“真正无愧的人生/不铭一字/就在这永恒的万里江山”。这深沉的慨叹和痴情地表述,让这通无言的石碑赋予全新的意象和人文温度。
反复吟诵诗句,我似乎觉得这是无字碑向世人诉说着它的经历,袒露着它的心迹,是作者向千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再次叩问。无字碑为何无字,经历史考古、文化学者的多次研究,至今尚无定论,我们姑且不论。我关注的是为女皇武则天当年立的这通无字石碑至今已越千年,其今天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窃以为无字碑的“无字”才是今天无法估量的价值。正因为无字,才使这座帝陵披上神奇的面纱,蕴藏神秘的梦幻,以更多的诱惑、更強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前来探秘、寻秘、揭秘。因为无字,才会使历史、考古、文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更多的兴致对乾陵探秘更深入的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全面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和人文状况,不断挖掘新的研究成果。因为无字,才能更好的落实“让文物活起来”、“古为今用”的重大战略决策,让千年的历史遗存焕发生机和活力,服务于当代社会,造福人民。这正是我们研究历史文物的初衷。
组诗三:马嵬坡,杨贵妃墓。
唐中期因安史之乱暴发的马嵬坡事件,是一起帝王与贵妃的爱情悲剧。这一事件经诗魔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流传千年,虽是帝妃悲剧,却被世人当做神仙伴侶、忠贞爱情的典范而传頌。而袁富民先生独具慧眼,以深䆳的思考和极大的勇气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向这一事件叩响历史的追问。
作者以笔为剑,锋芒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曲《长恨歌》/骗了千年史册,被誉为忠贞爱情之歌!”将唐玄宗与杨贵妃虚伪的爱情面纱撕得粉碎,直揭真相。接着又写到:“莫道君王有情”,当大难临头之时,皇帝“不惜玉碎/但为瓦全”,为了保住皇权和个人安危,竟然“不念昔日恩恩爱爱/不想当初情意缠绵”,“却这般忍痛割爱/无辜红颜死于非命/罪魁祸首却还活着。”作者最后愤怒地质问:“美丽何罪/多情何罪?”“千秋功过/谁于评说?”
今天看来,当年的安史之乱是导致马嵬坡事件的外因,而致杨玉环死于非命的内因却是唐玄宗李隆基。作者称其为罪魁祸首,实属罪有应得。古人云:“誓为知己者死。”“宁要玉碎,不为瓦全。”若说这场帝妃爱情是真爱,是纯粹知己,唐玄宗为何不愿为杨贵妃赴死?而是“不惜玉碎,但为瓦全。”可见,当皇权受到危胁时,所谓的“真爱”不堪一击。杨玉环的死只不过是皇权碾压下的牺牲品,是对女性的政治迫害,是封建时代女性遭遇祸害的缩影。在帝王与嫔妃之间,那有什么忠贞的爱情可言。唐玄宗的自私和虚伪,人格猥琐,罪孽深重,应当受到历史的审判!若千年的历史误解得到了澄清,这就是文学的胜利与辉煌。我真钦佩袁富民老师的真知灼见和无畏胆略。这就是文人的铮铮风骨!
袁富民老师的作品能问鼎全国获大奖,这不仅源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政治上的远見卓识和灵魂深处的缜密思维及胸怀天下的文人格局也是重要的成因。
在此,我衷心地祝愿他文学之树常青,期待着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2025年7月8日于咸阳
陈希文,男,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协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余年。因职场生涯的需要,勤于学习,亲近文学,笔耕不辍,出版文论专集《情怀》,纪实文学《驿路心雨》,散文诗歌专集巜人到中年》《品茗幽香》《青出于蓝》。5部专著共计百万余字。多年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章300余篇。现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篇文章入编《白鹭文刊》珍藏板,曾在举办的最美中国年、盛世华夏杯、伟大征程杯等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并授予“优质创作者”称号。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