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此刻正浓,沿着西关老巷的青石板走着的风,也在吹拂着点点微光,永庆坊的牌匾——“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闪烁着厚重的光泽。
这是广州市荔湾区侨联主席卜智群心头的一块里程碑。申报材料里的字句,曾在她案头的灯光下被反复推敲,如同匠人打磨一块璞玉。当一批又一批侨胞踏进这镌刻着百年侨痕的街巷,点头赞许时,她仿佛看见无形的丝线,正将散落五洲的游子之心,重新召唤回到这岭南丝绸之路的水岸深处。
这方“国字号”牌匾的光晕似一封泛黄的家书,镌刻着百年侨痕的密码,亦藏着卜智群20余年跋涉的初心。她以心为桥,将散落五洲的侨胞乡愁,织成一张归途的网。她的目光投向更深处:如何让这桥梁不仅承载文化乡愁,更成为纾解侨胞忧难的暖心路?
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爱国华侨家庭,血脉中流淌着家族“根扎华夏”的爱国基因。祖辈们虽远渡重洋,却始终坚守、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爱国爱乡优良传统,其父母受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回家建设新中国”的激情感召,毅然决然自费离开万隆回到祖国学习、参与建设。
在家族爱国华侨文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她传承并发扬了归侨侨眷爱国爱乡的优良品德和赤子之心,培养和塑造了善良正直、公道正派、敢作敢当、团结友爱的本性,更将这份赤心化作服务侨界的薪火。
多年来,她始终把归侨侨眷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侨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从老归侨的退休待遇、侨屋拆迁和继承、房屋维修,到新侨的回国定居、子女入学、创业服务,以及为素不相识的老华侨寻找失散亲友等,她都事无巨细,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侨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以超常细致的为“侨”之心践行着当初许下的诺言:做好海内外侨胞的“勤务三员”(服务员、联络员、宣传员),用热心、细心,诠释何为归侨侨眷的“贴心人”。
祖辈片帆渡重洋,吾化春泥耕侨乡。
赤心熔铸华夏魂,家国同辉日月长。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对侨胞深沉的爱,成了卜智群奋斗不懈的动力。
卜智群深知,牌匾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序章。侨胞的乡愁,需以文化为载体,更需以温度焐热。2021年夏,特殊风云如黑云压城,侨企日日健负责人林建文的电话带着颤音刺破寂静:“四万孩子的午餐要断了!”配餐车困在封控区,像被截断的血脉。卜智群抓起电话,化身沟通的“活枢纽”,声音在深夜的听筒间穿梭:“孩子们等不起!”卜智群彻夜拨打电话,声音在指挥部、街道办、社区网格间织就一张责任之网。当配餐车终于驶出封控线,她仿佛听见校园里此起彼伏的饭盒开启声——那是四万双小手捧起希望的脆响,也是责任落地的声音,亦是制度与人情交融的暖意,在寒夜中焐热了侨胞的心。
她心中的“侨胞之家”,从不仅是一方牌匾或一室之地。它延伸至侨眷何姨那栋旧楼前经年的电梯困局。那是另一场持久战。邻里误解如深壑,报警声撕裂了和睦。卜智群带着法律文书与调解员,在法理与情理的钢丝上寻找平衡点。她将相似案例装订成册,温言如春风:“法律也支持您的正当关切。”历时一年,当电梯门缓缓开启,何姨眼角的泪光与温哥华儿子越洋电话里“侨联待我们如家人,暖透了游子的心”的致谢,让侨胞之家有了切实的温度。这温度,是制度与人情交融的暖意,是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
2022年4月的一个傍晚,锅铲声中断于一阵急促铃声。英国留学生小颜在深圳北站的哭腔,像一根线牵动卜智群的心:“卜主席,我何时能回家?”他跨过远洋归国,却在“最后一公里”搁浅。原来,英国留学生小颜于4月1日入境上海,并在4月15日解除隔离,当天搭乘动车由上海虹桥站抵达深圳北站。原计划经深圳北站转乘高铁至广州南站,因防疫临时管控,不允许上海回来的旅客站内转乘。
卜智群一句“别怕,孩子,我们接你回家”,是承诺,更是鞭策。“急群众所急”的使命与担当,架起部门、街道间的“彩虹桥”。深夜,“叮咚”一声短信亮起:“车已赴深。”当小颜终于踏上归穗专车,并发愿“我也想当志愿者”时,卜智群才想起自己那桌凉透的晚饭。她吃着冷饭,心却被那句“必是儒士”的回响暖得发烫——服务的火种,已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传递。
这些星火,被她精心聚拢,点亮更广阔的图景。在永庆坊的涉侨调解室,卜智群为“法院+司法+侨联”的新模式注入生机。她熟谙侨情乡音,以最熨帖的方式化解纷争。小房子里藏着大调解的能量,引来中国侨联、中国法学会的驻足称许。她更把基层的声音锻造成建言献策的“金石子”——道路标识不清、养老难题、安宁疗护、非遗文化出海、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活化提升……一份份提案带着侨界的温度跃上政协案头。提案纸上密密匝匝的字迹,是侨胞之家从暖心服务迈向社会治理的坚实足迹,亦是卜智群“以小见大”的担当——她以个体为锚,撬动社会治理的杠杆,让侨胞的归途成为城市文明的注脚。
招商茶叙的氤氲热气中,卜智群为侨商展开荔湾发展的蓝图。她牵线搭桥,将“三大平台”的机遇化作侨企落户的沃土。3年19家侨企扎根荔湾的数字背后,是她无数场“侨聚荔湾共赢未来”恳谈的汗水。她奔赴港澳,在庆典的灯火与恳谈的诚挚中,将荔湾的“朋友圈”织得更为紧密。新侨创新创业服务站、中医特色侨胞之家、锦纶会馆非遗交流基地侨胞之家……一个个特色侨“家”的建立,让“党建+侨建”的品牌,在服务阵地里扎根、生叶、成荫。
夜色中的西关渐渐安宁,卜智群办公室的灯常亮至深夜。案头摊开着需要研读的条例文件,旁边或许放着一杯温了又凉的茶。桌上,“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联“侨联工作20年荣誉证书”焕发光彩。墙上,“2023—2024年度全国侨联系统基层组织典型选树单位”的牌匾默然生辉。所有宏大的叙事,终将沉淀于微小而具体的牵挂里——是四万学童饭盒开启的轻响,是白发侨眷登上电梯时舒展的眉头,是异国游子归家无门时那句“别怕”。
砖石难铸归途的锚链,人心才是永不锈蚀的缆索。二十载霜雪,卜智群奔走在为侨服务的路上。熔成游子心安的城郭——漂泊者从此有了抵达的辙,灵魂泊入故乡港湾,化作永恒的星河。她以服务为火,用青春和热情点燃荔湾与侨胞的盟约,从乡愁到民生,从个体到城阙,一炬星火燎原成共生的长歌,让归途铺展为岁月的诗册、无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