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公一号大墓∣作者:邹新社‖来源公号:甘棠遗爱
话说秦公一号大墓
(2025年7月7日 邹新社)
关中地区有轰动效应的出土文物和遗址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继发掘的西安临潼兵马俑、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宝鸡扶风法门寺地宫莫属,3个重大考古出土地在关中“三足鼎立”,是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发现,以不同主题共同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多元叙事。
兵马俑出土地临潼秦始皇陵早在1961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秦公一号大墓的所在地秦雍城遗址1988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遗址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这三个考古项目在发现时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后期开发与保护的路径不同,文旅发展悬殊很大,兵马俑、法门寺早已晋升为5A级景区,且兵马俑一直是西安旅游的大哥大,唯独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在3A级景区止步。
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这几年,随着秦文化最新考古成果的公布,先后到陈仓区下站遗址、魏家崖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为了进一步系统地把秦在宝鸡的历史脉络搞清楚,又先后到陇州印记·红色文化体验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参观见学。今年是秦公一号大墓发掘49周年,本文浅谈一下自己对秦公一号大墓的再学习、再认识。
十年艰难的发掘
早在1932年、1948年临潼县岳沟村和上焦村曾在秦陵附近发现了跪坐俑。前者不知去向,后者有好事者说它是神,供奉到庙宇,取了个雅名“瓦盆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被当时的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74年3月,渭南地区临潼县骊山脚下西杨村打井时(1979年临潼划归西安市管辖),又发现了“瓦盆爷”,这次比较幸运,经报告文物部门,并在中国新闻社记者蔺安稳的推波助澜下,很快惊动了中央。当年7月15日,由陕西省文管会、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秦俑考古队,来到了西杨村,秦俑正式发掘。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的惊世出土,在海内外引发了巨大轰动,三秦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秦代考古热潮。
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秦在凤翔建都时间最长。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发端于1934年北平中央研究院学者徐旭生、苏秉琦、石璋如在宝鸡发掘斗鸡台“瓦鬲墓”和对当时凤翔府郊外的雍水河畔小规模考古调查。1959年下半年起至197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扎驻在凤翔县八旗屯村的凤翔发掘队先后对雍城进行了5次勘查和试掘工作,发现了位于雍水河左岸的“南古城”。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探究秦公陵园遗址的雍城考古队,韩伟任队长,开始寻找秦公陵园和秦公大墓。韩伟因认为封建制度是在奴隶制最为薄弱的秦国萌芽发展起来的,可以通过考古方法寻找证据。
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高大雄伟,但秦始皇先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下葬时却没有在墓葬上堆封土的习惯,导致秦公陵园遗迹2000多年后难以寻找。根据《史记·秦本纪》“秦宁公(宪公之误)墓在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的记载。考古队首先到“陵山”所在地凤翔县灵山附近进行勘探,1975年夏天至秋天,灵山角角落落探洞钻了无数个,一无所获。电视连续剧《护宝寻踪》,考古队员2016年在原国保单位霸陵(汉文帝刘桓的陵墓)所在地西安白鹿原“凤凰嘴”寻找霸陵时,也走了在凤翔灵山寻找秦陵一样的老路。
1976年初冬,正当考古队一筹莫展时,凤翔县南指挥生产大队村民靳思治来到考古队所在地八旗屯。闲聊时,向副队长曹明檀提供线索说,他们生产大队有块半亩大的土壕地很硬,夏秋两料都没有多少收成,曾挖出些有黄有红的“五花土”、瓦片、黑木炭和“凤凰肠子”(实则排水管道)。待报告韩伟队长后,1976年12月初,考古队便到离考古队5公里外的南指挥生产大队第七生产队,一看到土壕断面上延续近40米长的五花土,便判定地下肯定有遗迹。第二天,开始打探洞,随着探测范围越来越大,基本探明这是一座“中”字形大墓,有长方形墓室,墓室底部有木质葬具,按照该墓葬形制,初步估计墓主人应该是一位秦国国君,由于这是在雍城发现的第一座秦国国君墓葬,秦国国君的爵位又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制度中“公”,所以,根据考古发掘编号编写原则,定名M1,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传说南指挥村名源于汉朝时一位皇帝当年到雍地祀礼后,在雍水南面走马狩猎,突然一只狐狸蹦了出来,皇帝追着狐狸,不停地喊,狐狸往东跑了、往南跑了、向西跑了,狐狸最终被擒获,后来,人们将皇帝手指的狐狸逃窜的三个方向的地方分别叫“东指狐”“南指狐”“西指狐”。民国时地名登记为“南指挥”。当地人简称南指挥为“南狐”、西指挥为“西狐”、东指挥为“东狐”。
1976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发掘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土方量近10万立方米,加之资金有限,又不断挖出盗洞,考古工作断断续续,考古发掘从1977年春一直延续到1986年11月,长达10年时间。《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以《本世纪以来我国发掘的最大墓葬》报道大墓发掘情况。1986年5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5月2日,秦公一号大墓启椁的消息,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面世后,我国考古又一重大发现。消息传出,立即轰动海内外,考古专家、学者云集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5个之最:
一是中国考古界迄今发掘用时最长、土方量最大、墓室最大的墓,比安阳殷墟商王墓大10倍多,比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20倍多,号称“东方倒金字塔”。由东西两条墓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长300米,东墓道长156.1米,宽8.7~19.1米,西墓道长84.5米,宽6.4~14.3米,墓室长59.4米,宽38.8米,深24.5米,相当于8层楼房的高度,总面积5334平方米,相当于3/4个足球场。君王墓地选择的原则是建在水深土厚之处,经探测大墓遗址向北800米,其地下水位距地面仅24米,而大墓所在处地下水位深达100米。古人当时怎样把位置确定的这么准,不得而知。
二是目前已知殉人最多的墓葬,殉葬者连同祭祀性质的“人牲”共186具。大墓二层台填土中的20具“人牲”,没有棺椁,他们是大墓回填过程中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墓底部三层台殉人166具,单人单棺,其中箱殉72具,匣殉94具,皆头西足东曲肢,他们或为王公大臣,或为奴婢侍从,皆以毒致死而殉。他们或以生产工具相随,或以颜料相伴,或以铜镜、珠玉为饰,以示死后仍要以工、以技侍主。有学者研究认为当年秦景公的弟弟子针出逃晋国,就是怕成了人殉的人选。
三是发现了最早的木碑实物,是墓碑之源。主椁室南北两壁外侧,斜插着两根直径约40cm的圆木为“木碑”。印证了文物上有关“四綍(音fú)二碑”记载的真实性。
四是发现了最早的周、秦时代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1986年5月2日揭椁开棺。葬具如同一座巨大的平顶木屋,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由600多根规整的柏木枋垒砌而成,南北两壁上下左右各有向外伸出的20厘米端头,这样的葬具,在史料中记载曰“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为两层椁木,椁室内按照“前朝后寝”布局,完全体现了当时普遍的“事死如事生”观念。黄肠题凑是春秋时期一种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只有周天子可以享用,秦景公敢僭越,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秦国君主的野心和秦国国力的强大。为了防止木头腐败,秦人对椁木上的结节进行了处理。黄肠题凑葬具椁木上用熔化的锡和铅合金灌注掏空的木结处,说明先秦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木材燃点和金属的熔点。当熔化后的金属被浇灌在木节的空处时,既不燃烧椁木材质,又使金属平整光滑,恰到好处。整个木椁室墙面平整光滑,严丝合缝。出土的椁木在秦汉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展出。
五是发现了最早刻有通篇铭文的石磬。石磬上文字多达200余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铭文“天子宴喜,龚桓是嗣”确定了墓主人为春秋中晚期的秦景公嬴石(前576-前537),秦国第13代国君,在雍城第8位秦公,春秋五霸秦穆公的4世孙,秦始皇第14代先祖,比秦始皇早300多年。另外,石磬上的篆文也印证了《史记》上秦人属于华夏族的说法。秦景公执政期间,国力增强,国势渐大,采取“联楚攻晋”的战略,奋斗不息,最终把黄河以西尽收囊中,把晋国军队赶过黄河。他统治秦国39年,是在雍城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这套石磬,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2500多年前秦帝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序曲。现存放在陕西省考古博物馆。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和发掘是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前赴后继、集体攻关的见证,同时,成就了韩伟、焦南峰、田亚岐、赵丛苍等考古专家。虽然,盗洞不断发现,8米以下的盗洞多达247个,有汉代的、唐代的、宋代的,但考古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椁室仅发现人头骨1片,股骨1根,棺具、葬式及随葬器物多被破坏,但仍出土金、石、玉、铜、铁、漆木器、纺织品、陶器等文物3500余件。金器作工精巧,工艺精湛;玉器造型精美,雕刻手法先进。墓内出土的20多件铁器将我国北方使用铁的时代提前了几百年。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被运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部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展出。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漆木猪就是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
10年间,南指挥村民在民兵营长赵满武、教导员赵生祥带领下,先后投劳近20万人次参与考古发掘,许多人还成了挖墓和文物识别的“土专家”。10年间每人每天1.56元劳动报酬,在村民的争取下,考古队给村民的架子车使用费从每天0.3元涨到0.5元。为确保安全保密,考古发掘接近椁室时,考古队停止了村民工作,由解放军接替,当时村民难以接受。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秦国高级别贵族墓葬的神秘面纱,对秦国丧葬制度、社会生活、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深入了解,也拉开了大规模调查勘探雍城遗址的序幕,为雍城遗址及秦公陵园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掀起了秦国早期历史的研究热潮,使秦国早期历史逐步变得清晰起来。
随后,考古队在大墓四周又相继探到 21 座秦王公墓和 21 个车马坑。秦国墓车马坑的位置通常在墓东南方。总共探明有43座墓葬。它的发现为人们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在雍城西北部,还发现了春秋早期用于藏冰的凌阴遗址,可藏冰190立方米,证实了《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
继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后,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探发现了临潼秦东陵,墓主为秦昭襄王;1992年、2005年,甘肃省考古所与早期秦文化考古队先后两次钻探、发掘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陵;2005-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发现并发掘了神禾原战国秦陵;2006-2011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两次在秦都咸阳西侧钻探发现并确认了3座战国秦陵;2011-2015年,西安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钻探了西安韩森寨秦陵区;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调查发现了秦平阳陵区;先后发掘了秦始皇陵的铜车马坑、文官俑坑、铠甲坑、百戏俑坑。
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大致可知构成秦汉陵墓建筑形制的主要组成至少应有:陵园、封土、墓穴、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祔葬墓、园寺吏舍、陵邑、道路、修陵人居址、修陵人墓地等。襄公立国始到战国晚期的献公或孝公,此间秦人一直是周天子属下的一个诸侯国,秦公陵墓采用与其级别相当的中字形是符合当时礼制的表现,而从秦惠文王起,到秦始皇称帝,使用的都是天子级别的亚字形陵墓。从襄公立国到秦献公变法之前秦陵的特点是“墓而不坟”,而从秦献公变法到始皇称帝,秦陵的封土体现为形成、演变中的“覆斗形”特征。
秦人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其等级的提高(公、王、帝),地理位置的变迁(西汉水流域、黄土梁峁;汧渭之会、关中腹地)国力的逐渐增强,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陵墓形制要素:南北向的双重陵园、东西向的陵墓;由寝殿、便殿组成的礼制建筑;埋藏着众多大型兵马俑,代表“宫观百官”的大量陪葬坑以及最早的陵邑、最早的祔葬墓园、最早的陪葬墓等等。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加剧和完成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由“集中公墓”到“独立陵园”的制度嬗变,奠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秦陵文化基础。
由民转公的保护
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发掘结束后,曾有专家建议国家拨款建立与秦始皇兵马俑类似的遗址性博物馆,并向国内外开放参观。原本国家和陕西省文物部门是准备投资1170多万元建设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对其进行保护,可惜秦公一号大墓时运不济,遭遇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尴尬。1986年12月韩伟老师转战到距秦公一号大墓仅50公里的扶风县主持法门寺地基考古清理工作,1987年4月9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摩尼佛指真身舍利,震动海内外。由于当时国家保护文物经费有限,只能选在海内外影响更大的法门寺。
秦公一号大墓挖出的土全让村民拉去打胡基、盖房子、垫猪圈了,所以后来就没有回填,墓坑成了一个大土壕,渐渐变成了垃圾坑、蓄水池,也发生了村民及拖位机不慎摔到墓坑等安全隐患。虽然秦公一号大墓被冷落了十多年,但每年断断续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专程前来参观大墓,村干部经常被请去给专家讲发掘过程,使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祥觉得大墓还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不能端着金饭碗找饭吃,萌生了发动村民保护开发大墓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念头。于是,经过争取,1998年4月,南指挥村人从省文物管理局接过了对秦公一号大墓的管理权。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携妻女下到兵马俑坑道参观,一下子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热度蹭蹭上蹿,这个场面更坚定了南指挥村当家人赵生祥的决心和信心。
老秦人干事,向来干净利索。村委会一班人思想统一后,两条腿走路,克利马察干。一边向镇、县领导汇报,以村委会致函省考古研究所,申请建立秦公一号大墓遗址保护点,一边发动群众集资捐款,请文物专家协助做方案。1998年南指挥全村2500人,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全村60户自愿集资70多万元,连同集体资金,共筹资100多万元。一户集资少则1000元,多则20000元。村委会以年息5%的利息借用这些资金,偿还时期不限,这个利息比在银行存款高。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00年8月8日(农历七月初九),全国首座农民集资建设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省、市各级领导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学者等出席了开馆仪式。慕名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的游客就达500多人。
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规划了三期工程,由于资金有限,先建一期工程。只把20余亩的墓地用围墙圈了起来,建了仿秦式门楼和480平方米的椁室陈列馆墓室遗址,大墓虽只是清理了垃圾、杂草,做了186个简易人殉木匣,但仍是博物馆的最大看点。由村支部书记赵生祥兼任馆长,5位村民管理兼导游。博物馆红火了一年多,因交通不便,陈设简陋,经营状况渐渐令人失望,尽管门票价格从最初的5元涨到10元、15元,但由于游客稀少,博物馆每年的收入总徘徊在4万元左右,正常的管理维护疲于应付,村民的利息根本拿不出来。
博物馆不红火,赵馆长与村民都认为是文物少,没有吸引力。据考古探明,位于墓室东南方向的车马坑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估计这个坑里共有20排车,每排8辆,按先秦4匹马拉一辆车计算,有160辆车和640匹马。从2003年起,多方筹资,扩大博物馆面积到100亩,并开始发掘车马坑,挖了一半,因不具备相应条件,被国家文物局叫停。2005年,当了30年村支书的赵生祥虽卸任,但他的苦恼越来越多,不但村集体前前后后投资的200余万元没有效益,村民集资本金都有可能打水漂,乡里乡亲的,村民虽没有为难他,但他心里明白乡亲们这种难于言表的苦楚。
2005年底,通过多方协调,申请到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下拨的380万元文物专项保护资金,但却因体制问题,钱拨不到民营博物馆。同时,随着光顾雍城陵区盗墓贼的增多,文保任务也越来越重,博物馆由民转公契机成熟。因博物馆直接建在大墓原址上,对遗址是一种保护,如果放弃已建成的博物馆,就可能造成对遗址的二次伤害。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最终,在偿还村民集资及利息后,通过每年付给南指挥村土地租金,日常管理和文物维护开发由政府负责的形式,对博物馆进行了由民转公的改制。
全国首座农民集资兴建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历经7年欣喜与艰辛,于2007年9月18日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彻底解了徐生祥的愁帽。博物馆现有藏品26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2件/套,主要有秦公一号大墓遗址、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遗址及地宫体验馆等3个主要展示场所。民营改为国有成了雍城遗址保护的转折点,不仅仅是投入增加,使文物的保管、展示条件发生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现已成为宝鸡地区唯一一处集秦文化交流、考古展示之地,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学术交流于一身,2000年获评为3A级景区,2017年与雍城遗址一起成功跻身陕西文化遗址公园,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加入“东周列国都城遗址”联合申遗,2024年跻身国家三级博物馆。
改制18年来,制定了《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对大墓南、北坡及墓道进行了加固保护,加盖了保护顶棚,安装了防护栏杆;对雍城遗址保护区涉及的镇村陵园区实施了安技防工程,全天候全时段进行监控;改造了陈列馆,拓宽了陈列内容;树立了雍城遗址保护标志碑、扩充了文保员队伍、持续对景区进行绿化;先后4次对大墓车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盗洞300多个,出土各类器物600余件,其中金器20余件,同时出土大量动物骨骼、少量人骨和漆皮。考古人员通过出土马骨DNA信息发现,古代马的基因型与汗血马有关,汗血马可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通过贸易进入西北地区,表明秦人与北方游牧人群存在广泛的交流活动。
自从2002年我从甘肃酒泉调到宝鸡工作后,先后到秦公一号大墓参观了5次。印象最深刻的有2次。2008年陪成都来的一位首长参观,首长酷爱历史,宝鸡市只去了青铜器博物院和秦公一号大墓。当他看到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铁器时,很是感慨与激动,并给我讲了秦国之所以能横扫六国,就是武器先进,特别是大量铁兵器的使用,秦国已掌握了批量生产铁兵器的技术。另一次,是去年夏天,随宝鸡市杂文散文协会到凤翔区南指挥西村采风,顺便参观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安保部主任黄克智的讲解,知识点多,幽默风趣,使我对秦公一号大墓及秦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今年4月又专程拜访了黄主任,听他讲了协助侦破2011年6号墓被盗案件及2022年4月21日晚勇斗盗墓贼的惊险经历。这可能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民营博物馆的出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生的,对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保护文物做了有益探索。从客观上填补了国有博物馆收藏的空白。询问度娘,截至2023年,全国大约有一千八百余家民营博物馆。我国第一家民营博物馆是1996年由著名收藏专家、文化学者马末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宝鸡较大规模的民营博物馆为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和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实践证明,民营博物馆往往是开馆容易做好难。
反思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由民转公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创建时多热情,少理性。只想着像秦俑博物馆那样带来经济上的收入,缺少对后续经营资金、专业人员、宣传等方面的考虑。其次,目标定位与实际收益之间产生了突出矛盾。缺少了后续资金的投入,自然也就难以维系。再次,运营方面也存在问题。全村人把宝都押在脑子活、敢想敢干的村支书赵生祥身上,过于倚重个人力量。
宝鸡是秦的肇基之地
秦人从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亭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总共698年。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从公元前905年至公元前770年,主要活动在陇山以西的甘肃。二是东周的诸侯国阶段。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历500年。三是建立秦朝,历二世,共14年。其中,在宝鸡384年(前776-前383),在咸阳144年(前350-前207)。
宝鸡这块地方是周人与秦人的建立梦想的肇基福地、祭天敬祖的圣地,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周人、秦人先后在这块宝地上演绎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继商、周后,他们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文献记载表明,夏人、商人、周人、秦人都有着共同的祖先。秦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他们以嬴为姓氏,是五帝颛顼后裔,最早生活在东海边。传说其先祖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子,自此秦人以玄鸟为图腾。商代末年嬴氏部族因在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助纣为虐”,被周人贬谪,把他们从东海边迁徙到了戎狄环伺、偏僻贫瘠的现甘肃省陇南市礼县(1985年从天水市划出)西犬丘(也称西垂)这个地方。
秦人的先祖在商末和周初,都是给周天子养马的一个小官。曾测日祭日、助禹治水、嶓冢导漾、力保西垂。周孝王招秦人一代先祖非子在今宝鸡汧(qiān,同“千”)渭之间养马,因有功,把现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内秦人部族居住的地方,封给非子,叫秦亭,也称秦邑,从此,这一支部族有了秦人的称呼,也成为周的附属。秦的名字源于当地人叫做猫尾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关中人俗称咪咪毛。
公元前1046年元月26日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后建立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死于骊马脚下,西周灭亡,他的儿子平王要东迁到洛阳去,搬迁需要车马,秦襄公就提供战略帮助护送平王去洛阳,平王很感激,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当时,周平王势微,给的是一个空头支票,秦襄公和他的儿子秦文公用两代人的时间,才真正把这片土地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是东周元年,从此,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从那以后,秦人越过陇山,一发而不可收,一直东进东进,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国。
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秦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秦人在甘肃礼县立国,史称“襄公立国”,比东周各国晚了近300年。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共经历了31位秦公,历经550年。秦人九都八迁,先后建有9处都邑,依次为:西犬丘、秦邑、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其中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这4处都邑在今天宝鸡境内。秦国在宝鸡历时384年时间,先后有23位秦公执政。宝鸡是秦人厚积薄发、立志东进、变法图强、统一六国的肇始之地,也是五千年“文化中国”延续之地。
汧。《帝王世纪》记载周幽王六年(秦襄公二年,前776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城只有15年(前776-前761),都城在今陇县千河以南郑家沟至边家村一带。时间虽短,但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秦人越过陇山进入陕西的第一个立足地,秦人凭借这个能攻能守的根据地,东伐戎狄,扩张领土。
汧渭之会。《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这是秦人进入关中后的第一处都邑,历49年(前762-前713)。对于其确切位置,长期以来争议不断。自2022年起,由西北大学牵头组成联合考古队,由西北大学梁云教授担任领队,对魏家崖遗址展开持续3年的发掘工作,最终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 魏家崖距今宝鸡市戴家湾行政中心仅8公里。魏家崖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上世纪80年代,在该遗址曾发现小型编钟、金虎、玉铺首。秦文公初设史官记事、设鄜畤祭祀白帝、设陈宝祠祭祀、初有三族之罪,举兵伐戎扩地至岐,收周遗民,结束动乱,加强了君主集权。由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联合摄制的电影《大秦文公》2024年6月已公映。
平阳。从秦宁公(宪公)二年(前714)到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在此建都36年。1978年1月太公庙村出土了秦公镈1组3件,秦公钟1组5件。2014年8月太公庙村发现的秦公大墓表明平阳城应在太公庙村。“三伏”是秦德公设立的节气。
雍城。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前383年)作为秦国都城长达294年,在雍城执政的秦公有18位。都城在今凤翔区。经过 80 余年的考古工作,确认秦雍城相关遗存的分布范围约42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葬区和郊外祭祀遗址、秦汉行宫建筑遗址构成。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之南、雍水河之北,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 3480 米,南北长 3130 米。在雍城最有作为的国君是秦穆公,在位39年。秦穆公时代,秦国由弱小国家变为强大的诸侯国,拥有了与关东诸强国抗衡的实力。
关于秦在凤翔建都的时间长短,294年,源自《史记·秦本纪》载:“献公二年(前383年)城栎阳。”有学者认为“城栎阳”不是迁都栎阳。栎阳充其量是一个陪都或者说是一个临时性军事指挥中心。电视剧《大秦帝国》就是从秦献公东迁开始的。根据《史记·秦本纪》载:“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故:雍城建都时间是677–350 = 327年。宝鸡青铜器博院采用的是秦在雍城建都294年,经18位秦公。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采用的是秦在雍城建都350年,经19位秦公。
雍城无疑是典型秦文化确立时期的中心。秦雍城遗址的秦国宗庙是迄今所知唯一一座与文献记载相符的宗庙;秦公陵园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布局完备的先秦时期诸侯国君陵园;秦公一号大墓是已经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墓葬。雍城也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场所,秦始皇的加冕礼就在雍城举行,汉代帝王先后有23次到秦国故都雍城举行祭祀活动,仅汉武帝就到雍城祭祀13次,足见雍城在秦汉时期的重要地位。
秦国能够从一个西垂的小国成为最终完成一统的强大诸侯国,离不开历代君王的共同努力,以秦始皇、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秦惠文王最为突出。秦穆公登基后励精图治让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其本人也被誉为“春秋五霸”;而秦孝公登基后推行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始皇完成老秦人一统天下的雄心伟业。他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几点思考
从历史的长河看,周礼、秦制、汉风、唐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周礼指的是古代周朝制定的礼制,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礼仪制度;秦制是指秦朝时期实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汉风”是指汉朝时期的文化和风俗;“唐韵”是指唐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包括诗、歌、画、音乐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周、秦当年都是偏居宝鸡的蕞尔小国,但“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史记·孔子世家》)秦人的每次历史性转折都与周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秦人除继承发展西周的好的制度外,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其它诸侯国先进的治国理念,不断地革除陋习,不断变法强国,比如,秦的联姻制度、人殉制度、郡县制度等。
2020年春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古老的诗句,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温暖人心、最鼓舞斗志的力量之一,一批来自日本的捐赠物资,写着这样的诗句鼓舞中国人民。
诗句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无衣》相传是秦公一号大墓的主人秦景公(?~前537)的儿子秦哀公(前536-前501)为楚人申包胥所作。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楚人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出逃吴国,相佐吴王攻楚,大破郢都(今荆州市)。因秦哀公是楚平王的老丈人,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秦的联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周人外交思想的精髓。秦秋战国时秦晋、秦楚有多次联姻。虽然有“秦晋之好”,但秦晋的好却是玻璃渣里带点糖,秦穆公体会最深,泛舟之役换来了兵戎相见。从历史的长河看,秦楚联姻才真正成就了秦国。
秦楚联姻始于楚共王(前600-前560),一代霸主楚庄王之子楚共王,娶了秦景公的妹妹为夫人。第二次联姻,楚共王儿子楚平王娶了秦哀公的妹妹秦嬴。战国时期,秦国两个有名的皇后宣太后芈月(夫:嬴驷,秦昭襄王)和华阳夫人(夫:安国君,秦孝文王),改变了秦国的命运。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嬴异人(秦庄襄王)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电视剧《芈月传》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秦人联姻策略不仅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共处与交流合作,对秦国的崛起和最终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人殉,始于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形成的人祭人殉的残酷葬俗,商朝最为严峻。周人墓葬极少发现人殉,说明周人早已废除禁止了人殉传统。正因为周朝借鉴了夏、商二代文明的礼仪制度,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因为秦国恢复了人殉制度,孔子曾爆了粗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秦景公去世时,孔子只有14岁。根据考古发现秦国的人殉制度始于秦襄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完美人设毁于人殉177人,3位才能出众的大臣奄息、仲行、针虎为他殉葬,史称“三良殉秦”。
受魏国变法熏陶的秦献公,深深地意识到,人殉是违背人性,是秦国积贫积弱的关键所在,果断废除人殉制度,用陶俑代替真人来殉葬,后来的秦公一直沿用。公正地说,俑殉取代人殉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是这一制度的见证。
另外,从阳平秦公墓出土的秦公钟(春秋早期)到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春秋晚期),可以看出,秦国陪葬乐器在功能、材质、象征意义及政治表达上均经历了显著演变,本质是礼乐制度从“承周制”转向“秦制探索”的缩影,这一过程既体现秦国对周文化的吸收,也预示战国时期秦礼乐自成体系的萌芽,反映了秦国礼乐制度的深化与政治地位的提升。
现代宝鸡丧礼中,灵堂正中摆放“奠”字,源自周代的“奠祭”传统。古人认为逝者灵魂需依附祭品,故以酒食供奉,这一习俗在今日演变为摆放花圈、香烛等。烧纸钱、纸糊的车马,则是秦人“事死如事生”观念,陪葬坑形式的延续。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武王,郡制起源于秦穆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体现。西汉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唐朝时,才被改为州县制。
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秦国的历史不仅是奋斗史、开拓史,更是进取史,“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是秦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一种誓言,它表达了秦国人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怎样评价秦始皇,1933年,鲁迅先生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1973年,毛泽东创作了一首律诗: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事实是,秦始皇不仅没有“消灭文化”,反而对一切进步文化采取了保护的态度和措施:兵书、史书、农书、医书以及法家的书,不在焚禁之列;即使是那些儒书,也保存在了国家图书馆里来当反面教材。况且,民间依然散落着大量的诸子百家的书籍,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从民间征书的举动。如果秦始皇如一些文人攻击的那样——“消灭以前的全部文化”,那么司马迁如何能翻阅到大量藏书而写出《史记》呢?
评价秦始皇需跳出是明君、或是暴君的二元框架。他的改革展现惊人魄力却忽视人性温度,缔造了不朽功业也埋下崩塌隐患。当我们站在2000年后回望,或许更应思考:如何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仁政之间寻找平衡?这不仅是历史命题,更是永恒的治国智慧。
参考资料:
1.《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焦南峰
2.《雍城——秦公一号大墓》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3.《凤翔史话》 杨曙明
4. 《看<芈月传>,忆秦人在宝鸡》 景宏伟 辛怡华
5.《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复原工程的实施及其意义》 赵生祥
6.《非国有博物馆公有制回转现象剖析——以陕西省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为例》 张文立
作者简介:邹新社,陕西扶风人。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