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褪色的初心
王晓瑜
他默默无闻的足迹,踏过枪林弹雨的战场,有谁知道他内心的赤诚与刚强?有谁知道他内心隐藏的深痛、无奈与创伤?他就是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论战中的一位“普通”的莱芜籍战士李沛安。
李沛安原莱芜县辛庄镇后峪村人,1962年生,1981年10入伍,1985年10月复员。
1985年()月参加对月自卫反击战,令李沛安终生难忘的是,他的未婚妻明明知道他马上就去前线作战,可她义无反顾的与李沛安入了洞房 。李沛安的岳父是当时辛庄镇建筑公司总经理,一位深明大义的人,他毅然决然的把女儿嫁给了李培安,鼓励李沛安到战场上扬我国威、报效国家。李沛安带着亲人的嘱托走上了前线。
李沛安上前线后,他母亲因担心他的安危,牵挂焦灼抑郁身亡。他的妹妹因母亲去世,悲伤不已,再加之哥哥身在前线,担忧之极。也年纪轻轻抑郁殒命。家里的天塌了,可是妻子硬是咬着牙,没有告诉远在千里之外硝烟弥漫战场上的李沛安。
上天总会给人留有阳光的照耀,他的妻子在家里一边忍受着婆婆小姑子去世的悲痛,一方面坚强地担起家庭的重担,并且安全分娩一男婴。
这些实情都是李沛安复员后才知道的。
他说:“我对得起国家,我对不起母亲,我没有尽到孝心,对不起妻子,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他有喜有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喜”的甜蜜和“痛”的无奈。
1985年()月李沛安的莱芜籍战友王道祥,和李沛安同在原67军炮12师后勤部汽车连参加作战,王道祥说李培安在战场上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忘我,不计功名,常常在炮声隆隆的敌人轰炸中,在生死线上往前线运弹药与供给。每次都能认真完成自己的运输任务。可因为他们属于运输队,立功的名额极其有限,立功的机会很少。部队撤回国境时,老实巴交、埋头苦干的李沛安,虽然没有获得功名,但他是许许多多参战战友无私奉献精神的缩影。战场上的运输付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危险的几率对每位战士都是一样的。
即可谓:军功章里没有我,军功离不开我。
1985年10月,按政策,因为没有立功的记载,90%的参战战士没有被安排工作。李沛安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他退伍不退心,他仍然发扬在前线时默默奋斗,坚守的品质。他为了找工作,虽四处碰壁,但他不等不靠,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
李沛安说:他和战友一起往前线运送弹药,亲自看到战友在敌人轰炸中,车子被炸,连人带车翻入沟底,内心的悲愤难以自已,他恨不得扛起抢疯狂的扫射敌人,为战友报仇。
他说:那么多的战友,青春年少,人生刚刚开始,就为国家捐躯,魂断异国他乡,人生还没开始就画了句号。每每想起来,针扎似的心痛心疼。他能活着回来就是捡了一条命,人生还有什么苛求?知足矣。
面对工作无着落,他从不气馁。他常常说:我只有埋头实干、苦干,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给国家社会添麻烦,才能对得起那些为创造和平环境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的战友。
经过几番努力,他去了原莱芜市啤酒厂工作,日子刚刚有点甜头,忽然一天啤酒厂破产。他下岗成为一名失业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他到处寻找工作。一二十年也没有挣到多少钱,靠微薄的收入养活家庭。
他虽然生活在低层,但他依然如同青松一样坚挺,在战场上形成的宁折不屈的精神,成为他求得生存的不二法则。
最近7,8年以来,人到50岁的李沛安,终于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挫折是磨炼退伍军人创业的镜鉴,他说:想想那些失去生命的战友,难道还有比死更困难的事吗?他不等不靠,克服种种困难,搞起了租赁业,现在他从事的租赁业务规模越来越大,赢得了客户信任与支持。这位重情重义直爽的山东汉子,终于靠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精神找到了属于自己一份发光发热的事业。
他不无自豪地说:他儿子很争气,现在是一名光荣的高级技校教师。他心里美滋滋的。
他穿衣从不讲究,吃饭从不挑剔。每每战友们开玩笑揶揄他:看看李培安那种德行,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就想一拳把他打到南疆去,去给死去的战友守墓。说着这话会戳疼战友们的软肋,这些血性的汉子,喉头变得哽咽,如果再借点酒气,有的人就会泪流不止。李沛安骨子里的战友情、对亲人的亲情,也会感染身边的人。他骨子里的担当与浩然正气,也许就是那种真正的“其貌不扬,黄金万两”的人物吧。
目前他的资产已超过 一千万元。如今富裕起来的他经常说:“什么叫做有钱?我认为每天有钱买东西吃,能吃饱肚子就是有钱。”“ 军人是什么?军人就是保家卫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军人是什么?军人就是不上访,不等不靠不找政府,甩开膀子,像个爷们,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