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陆德峰作品
☘️《七月,一粒火种的自白》
我本是一粒
被南湖浪花
反复淘洗的
燧石
某个雨夜
十三双手
将我擦亮
我忽然认出了
自己的形状——
不是萤火
不是灯
是半截
倔强的
火柴梗
后来
我点燃了
井冈山的竹矛
延安窑洞的稿纸
以及
天安门城楼上
那声带着湘潭口音的
宣言
现在,我俯下身
抚摸孩子们课本封面上
鎏金的党徽
那么亲切
那么滚烫
像当年
南湖游船舷边
那朵
跳动的
初心
❊ ❊ ❊ ❊ ❊ ❊ ❊ ❊ ❊
🌹【吉特赏析】
《七月,一粒火种的自白》以拟人化手法将党史物化为"燧石-火柴梗-火种"的意象链,成功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抒情的有机统一。诗作通过三个时空维度展开:南湖的觉醒("十三双手/将我擦亮")、革命历程的燎原("井冈山的竹矛/延安窑洞的稿纸")、新时代的传承("抚摸孩子们课本"),形成完整的史诗性结构。艺术上最突出的创新在于物质性意象的转化。从"燧石"到"火柴梗"的蜕变,既符合历史逻辑(原始火种-人工取火),又暗合革命进程(自发-自觉)。"半截倔强"的形容尤为精妙,既保留火柴的物质特性,又赋予其精神品格。结尾将"鎏金党徽"与"南湖浪花"通过温度感受("滚烫"-"跳动")进行时空叠印,完成意象系统的闭环。在情感表达方面,诗歌规避了直白的颂扬模式,代之以"自白"的谦抑姿态。如"忽然认出了/自己的形状"展现觉醒的顿悟性,"带着湘潭口音的宣言"将历史时刻具象化。特别是"俯下身"的细节,暗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平等温情的感染。若论提升空间,第三段历史进程的表述稍显程式化,可考虑加入更具个人记忆点的意象。但整体上,这首诗以7行×4节的严谨结构,用微小火种折射百年光辉,堪称政治抒情诗的成功范例。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