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那棵松树
( 一)
我的家乡湾塘,地处乐都区北山一个三面被悬崖包围,吃无粮,饮无水,走无路的浅山头上。山头不毛地,沟底无水流。老天不下雨,十年九不收。
然而,在我家山坡的最高处,不知何朝何年何人栽了一株松树,自我记事以来,她那粗壮挺拔苍翠的姿态,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极为深刻。她像灯塔一般傲立在贫瘠的主峰上。村人称为松树顶。这松树顶也给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幕举目远眺的美丽的风景线。人们形象地称为“灯盏山”。在湾塘人的心目中她是一棵“神树”。过年时节,如果村上有"社火"正月初八的一天,社火队首先要敲锣打鼓去给神树敬香,祈求神灵保佑,庄泰民安,来年丰收等,完成祈祷后方可将社火送到预先指定的人家。
( 二)
谁知道贫穷的阴影笼罩了湾塘多少辈,可能只有阅尽了湾塘风雨沧桑的这棵松树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先辈们饱经风霜,历经磨难,无法主宰自己的愿望。吃饭无盐,人们就在白土崖洞或石洞中掏些天然分化的土质,叫做“打盐土”,用水浸泡后当盐吃。没有火柴生火做饭,看见谁家烟洞冒烟就去要点火种来。各户都有一口用红土酱泥筑成的窖,等待着老天开恩时引水入窖以备做饭解渴。离村五六里地的山沟里有几处经人工修筑的小坑,吝啬地滴嗒着深山的甘甜,人们赶着毛驴驮上两个木桶去取水,但经常是空去空回,为了不跑空趟,常在半夜鸡叫时,就去排队守水,人多时两桶水就得好几个小时。有次我在下午守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还不够两桶水。忽听木桶响处,一位老者前来驮水,他看见泉里有点水,眉宇间露出了笑容。“尕学生遇见你就是我的福气,我家来了亲戚,让到炕上快两个小时了,到现在连一口茶也倒不上。你就行行好,这些水你先给我,你一定好处到哩,好媳妇儿个得哩。”说完后他露出了渴望的眼神。处于同情心,我让他将我的战利品一扫而光。他说了声谢谢!头也不回地走了。望着老人的背影,我在想,家里来亲戚长时间连一杯茶水也敬不上,实在是太为难老人家了……
三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先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衣不遮寒,食不果腹。但先辈们人穷志不穷,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也许是为了孩子和下一代早日走出贫穷的大山,挺着坚强的脊梁坚持耕读传家一代又一代。有史可查,早在乾隆十年(1746年)村上办起了学校。不但本村的孩童念了书,识了字,也引来了好多邻庄的学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本村学校的文化垫底,的确走出了不少人才。不妨在这里略举几人。李兰谷先生(清末秀才),是乐都早期教育界知名人土。李承露(清末秀才,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曾任甘青两省督学。且自学中医成才,欧体书法家),当时甘肃省都督曾说:"李承露先生是甘青两省的栋梁之材"。参见湾塘村李承时(六爷)(黄埔军校毕业生,国軍某师文书,书法家)撰写的巜东府李氏小三房家谱》。并向李承露先生赠送一副写好的对联(被后人遗失)。辛亥革命先驱者焦桐琴先生(刘伯承元帅黄埔军校同班同学)。焦桐琴先生阵亡后,刘伯承元帅将亲笔信及墓碑文寄到了湾塘焦家,至今保存完好。还有 中国泥石流科学事业重要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李鸿琏先生等等。那时候湾塘村多少还是有点知名度的,据说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闻名到湾塘村视察,临走时说“日奶奶比省上的念书人多"。从此村子又得了个美名“湾塘省”至今人们有时还风趣地说要到“湾塘省”去一趟哩。特别是解放后随着教育的发展,从湾塘小学走出了无数的优秀学子,他(她)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四
上世纪七十年代, 农业学大寨平整梯田的浪潮,使湾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挺拔了数百年的青松也难免一劫。说是改旱田为水田,但这水还是龙王说了算。生熟土换方,如果不是化肥有力,只恐颗粒无收。为扩大松树身下环形梯田面积。社员们手持镢头和铁锹像围剿敌人一样,形成圆形包围圈,虽然人们都非常谨慎,只恐是伤害了神树,但最终还是侵犯了松树的领地,根系裸露,致使这棵松树锐气大减,部分枝叶枯黄。
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以及土地下放,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这个荒僻的小山村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支打工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首先是包围县城,然后星火燎原般地发展到全国各地,土地自然撂荒,各种杂草趁势而入。松树山下埋葬着湾塘人的祖先,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坐着侄儿鹏善的车上坟祀祖。家乡的变化使我大吃一惊,学校撤了,各家土木结构的房舍面临倒塌,年轻人不见了,老者都到县城租房陪伴伺候孙子去了。感慨之余我写了一首五律,家乡行,记述了家乡的变化。
昔日炊烟袅,
今朝土木空。
院屋藏野兔,
荒草舞山风。
老弱伴学子,
青壮走北东。
停车高埠望,
古道枯藤笼。
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给湾塘带来了和煦的春风,湾塘村的整体搬迁,对村民无疑是一件喜事。如今村民都搬到县城居住,通过施展自已的才能,有的买了楼房,买了车,有的是廉租房,个别人虽然不太富裕,但也是衣食无忧。现村上还有四户人家,他们虽然在县城有住房,但舍不得离开故土,在富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原地不动地发展起了种养业。马延顺,人们习惯地称他为马老二。现养羊200余只,养猪40余头。焦世权,(焦老三)养藏香猪100余头,养羊50余只。焦世英,养牛10余头,养羊100余只。纪得祖,养羊近200只,并购买了旋耕机、拖拉机,承包土地近500亩,开展了以洋芋、青稞及青草为主的种殖业。如今他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条梁,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已是或正在旧貌换新颜。
六
2019年春暖花开之际,我有幸再看看搬迁后的故乡。站在松树下,村庄尽收眼底。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中散发着花草的香味,羊群悠闲地吃草,飞鸟自由翱翔,“那是洋芋地,那是青稞地,那边是新栽的沙棘和杨树……”侄儿鹏善成了导游,他用手指定向,给我做着介绍。青稞地里虽然显得有点稀疏,但也泛着微微的波涛,梯田里不知名的野草长得一人多高,在微风中不停地摇头晃脑,它们仿佛在传告着喜讯"今后沒人再来铲除我们了,因为我们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嘛”。再看这棵古老的松树已是抖落了满身的尘埃,治愈了历史的创伤!焕发了往日的生机,重新长出了许多新枝嫩叶,显得更加茂盛。碧绿的松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好像和我招手致意。我想,这棵青松顶风冒雪百折不挠的品格,不正是湾塘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作者简介
李积祥,字德林,号江原士卒。男,汉,1950年10月出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应征入伍,服役于青海省玉树州兰州军区独立骑兵支队任战斗班班长。1973年3月复员后入青海师范大学深造。毕业后分别在乐都区教育系统和林业系统工作。在教育系统分别担任任课教师,教导主任,校长之职。曾被乐都县评为百名优秀教师,授于乐都县劳动模范称号。在林业系统分别担任秘书,埸长之职,曾被评为海东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爱好诗词文学和书法,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乐都区诗词学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书法协会会员。所作诗词曾获得过青海省诗词学会一等奖。武汉市今古传奇杂志社优秀奖,青海河湟文学"开拓杯”文学艺术三等奖。海东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海东时报社"新海东,新梦想”有奖征文二等奖。书法作品曾在青海省第二届丝路花儿艺术节书法展中入展。分别获得过青海省诗词学会书法展及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举办的"金秋老年书画展”活动中分别荣获第二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