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故乡的石牌坊
作者‖罗胤清(隆昌)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交界处的隆昌市,被誉为“中国的石牌坊之乡”,并享有“中国青石文化之城″的美名。这里,也是我的故乡。
说起石牌坊,凡是隆昌籍的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且都以此为荣。
外地游客到此旅游,石牌坊是观赏的首选景点。观赏后,对它是交囗称赞,感叹古时工匠的精湛工艺,折服于高超的石雕技巧!
说起石牌坊,这对于出生在石牌坊旁,在石牌坊边长大的我来说,对它有着极其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亲切感。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新挪往的居住地相距这里有多远,那种难以忘怀的情愫总是挥之不去。
隆昌市的石牌坊,都是在清朝年间建造的。大部份都是建造在从隆昌到自贡贩运盐巴的驿道上。
驿道全都是用青石板铺筑的。宽约两米左右,是盐商马帮贩运盐的重要通道。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条“高速公路”,每天通行的车辆川流不息。
石牌坊建造在驿道上,犹如现在竖立在公路两旁的广告牌一样,能起到很好的宣扬召示作用。
隆昌市的石牌坊分别建造在城南、城北两段驿道上,数量达几十座之多。现在保留下来的石牌坊主要集中在城南街,取名为牌坊街。
在我对儿时的记忆中,从县城北街到家的这段距离里,走驿道就要经过几座牌坊。
只是,这些牌坊在“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躁动中被推倒或撤除了,仅保留下来一座叫做“铃铃牌坊”的还在。这是当时因牌坊旁边有一户人家的住房在,如推倒牌坊会损坏房屋,故此才免遭了一劫。
当年,每建造一座牌坊,都要由官府将各类人员中有突出事迹者,整理出文字材料,逐级申报到朝廷,待钦定后方可奉旨建造。而不是谁想建造就可以随意建造的。所以,每座牌坊的上端都刻有“聖旨”两字。实际上,一座牌坊就是表彰特定的个人或数人的丰碑。
顾名思义,石牌坊所用的材料全部都是石材。隆昌市的青石头,非常坚硬,纵使日晒雨淋也不易风化。
作为建材闻名久远,青石文化积淀深厚。青石头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建造牌坊要用它,铺筑驿道也要用它,就连县城里所有的大街小巷街道也全都用石板铺筑。而用石头制作的各种石器,更是数不胜数。
青石头,与隆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连。每当要建造牌坊时,就建址附近开场采石,现场取材,现采现用,既方便运料又节省人力。
石牌坊的种类较多,有为表彰当地官员政绩的德政坊,也有为褒奖妇女长期守节的贞节坊,还有为赞颂孝子的孝德坊等等。
除此而外,当地人还依据每座牌坊的建造特点来取名的。
在我老家附近的三座牌坊就分别叫做“铃铃牌坊”、“新牌坊”和“偷油牌坊”,这是我最熟悉,印象最深刻,承载着儿时记忆最多的几座牌坊。
“铃铃牌坊”的由来,是建造时工匠在牌坊上端的四个角安装了风铃。每当刮风的时候,风铃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铃声,居住在附近的人家都能听到悦耳的铃当声,故称此名。它不仅躲过了“破四旧″时的劫难,在以后城市扩建时,被文物部门保留了下来,至今仍然屹立在城北的楼群之中,供游人观赏。
因年代久远,牌坊底部的基座石和大石柱已经开始风化,文物部门还拨专款,组织人员进行维护处理。现在,已经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新牌坊”是因为建造的年代较之其它牌坊更晚,且更为高大更为气派,工艺更精湛,故得此名。
每当炎热的夏日,凡是到县城赶场的男女老少,都要在牌坊下歇歇脚,吹吹凉风再离开。由于牌坊上雕刻有不少人物和禽兽画面,留下很多的空隙,引来很多麻雀和燕子在此安家,筑巢下蛋,繁殖后代。
每当春夏时节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在牌坊上筑巢的麻雀、燕子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很是闹热。
儿时顽皮,还同小伙伴们偶尔攀爬上去,掏雀窝捡蛋哩!这样一座高大漂亮的牌坊,“文革”中未能逃脱厄运,被捣毁了,石料被用来修建油房街小学新教室的屋基石。当年,我还与同生产队的小伙子一道,把石头抬到相距仅几百米远的建房工地,挣了一点零花钱。现在回想起来,心中还会涌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
而“偷油牌坊”则还有一个让人不得其解的故事。
这座牌坊建造在距油房仅几百米远的地方,解放前,油房街上有三家榨油作坊,故被称为油房街。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修建牌坊的工匠不知出于何故,也不知用了什么道法,建造的牌坊竟能从相距几百米处的油房里将油偷走。据老人们说,当年牌坊的石头常年都是湿湿的油渍渍的,就似抹了油似的。解放后,几家搾油房停业了,牌坊的石头也随之干涸了,失去了往日的湿润,没有了灵气。
故乡的石牌坊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人中的能工巧匠的智慧体现而留下的杰作。可叹的是为数众多的牌坊未能保留下来,每思至此,无不让人为此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