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龙脉在呼吸
高远
秦岭横卧,如一条静卧的巨龙,以骨骼撑起大地的分野。当脚步踏上这片古老山峦,便觉足下所履非土石,而是华夏南北交错的神经末梢——它雄峙于中国腹地,以沉默的脊梁分割了气候、水土乃至文明的流向。冬日寒潮在此逡巡不前,南方的温润得以保全;夏日湿润的海风亦被它宽厚的臂膀阻隔,北方遂成另一番天地。站在山巅俯瞰,莽莽苍苍的山脉向东西无尽延伸,如同大地古老的折痕,一边是黄尘,一边是绿雾。
山势渐次铺展,终引我至那一片坦荡开阔的所在——“八百里秦川”。这绝非虚数,而是秦人魂魄深处的丈量与命名。这秦川,东西蜿蜒三百余里,渭水如丝带般穿行其中,滋养着两岸的田畴沃野。春秋战国之际,秦人于此驱逐戎狄,躬耕陇亩,将野性荒原驯化为膏腴粮仓。这平原的丰饶与坚韧,最终锻造了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秦帝国利刃。秦川的沃土,正是帝国铁骑的筋骨所依,亦是华夏大一统胎动时的摇篮。山峦是屏障,平原则是力量的摇篮。
沿着历史的幽径,我登上了秦岭主峰太白山。山巅拔地而起,三千七百余米,巍巍乎俯视着脚下苍茫的陕西大地。立于峰顶,云雾在脚下奔涌,恍惚间似有太古的风声穿越松涛而来,讲述着这片山岳作为“中华龙脉”的宿命。龙脉之说,不仅关乎地理形胜,更在于它如血脉般为整个文明输送着磅礴的生命力与精神气象。山高入云,气象万千,自然之伟力令人心折。
太白山的巍峨不过是秦岭骨骼的峥嵘一角。它怀抱千峰万壑,深藏着无与伦比的生灵秘境。华山松于陡峭崖壁间扎根,虬枝苍劲,似在无声讲述着生存的韧性与尊严。林间光影斑驳,倏忽闪过金丝猴灵巧的踪影,啼声清越,划破山谷的岑寂。更珍稀的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在澄澈溪流畔优雅踱步,羽翼掠过水面,漾起微光。这些生灵,连同难以计数的草木精灵,在这巨大的绿色迷宫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生命谱系。秦岭的厚重,不仅托举着历史,也庇护着无数生灵的生生不息。
当我循着历史的余响,踏入关中西陲的凤翔县,便真正触及了秦岭所拱卫的古老文明核心。这里,曾是《史记》所载“天下九州,唯雍其昌”的雍州腹地,周秦两代王朝的煌煌基业,便在这片厚土上破土萌蘖。漫步于凤翔的田畴阡陌之间,脚下泥土似乎浸透了青铜的锈色与编钟的遗韵。村野乡民家中,或许仍悄然供奉着巧手捏制的彩绘泥塑,那粗犷线条勾勒出的瑞兽祥禽,分明是周秦先民对天地敬畏的朴素回响。农耕的犁痕与祭祀的香火,在此地交织了数千年。
历史长河汤汤,回溯源头,大禹治平洪水、厘定九州的传说便浮现眼前。雍州,作为九州之一,其魂魄早已与这横亘的秦岭,与这丰饶的秦川血脉交融。秦岭的屏障,不仅划分了地理空间,更在无形中守护、塑造了一种向内凝聚、坚韧图强的雍州精神。正是这深植于黄土的精神根脉,使得秦人能在秦岭的荫蔽下,“驱戎狄,兴稼穑”,最终成就了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伟业。山岳如父,护佑一方水土,也淬炼一方精神。
山风从秦川的麦浪上掠过,带来泥土与禾苗混合的独特气息,这气息里仿佛沉淀着秦人曾经挥动的农具与剑戟的碰撞声。秦岭的每一道褶皱,都收藏着比竹简更深的记忆。它既是自然伟力的造物,也是岁月之手反复摩挲的文明胎记。其峰峦的走向,暗合着历史嬗变的轨迹;其深谷的幽寂,回荡着无数消逝的足音。它如一位缄默的史家,以岩石为书页,以溪涧为墨痕,记录着雍州大地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
在凤翔的博物馆里,我曾久久凝视一件出土的青铜器。那器皿造型雄浑,纹饰狞厉,锈迹斑斑的表面下,依然能感受到铸造者手掌的温度与精神灌注的力量。这青铜器如同秦岭的一个微小缩影,同样历经风雨剥蚀,却依然以其内在的坚韧结构,承载着不可磨灭的精神重量。器物无言,却胜似千言万语,秦岭的厚重,亦复如是。
下山之时,暮色四合,秦岭巨大的轮廓在晚霞中愈发显得沉雄苍茫。山风阵阵,拂过面颊,仿佛携带着远古的回声。秦岭,这大地无声的脊梁,不仅以它的身躯界定了南北,更以它的精魂滋养了秦川的丰饶,孕育了周秦的雄魄,最终融入了九州雍容的血脉,成为支撑华夏精神的巍巍龙脉。
它横亘于此,千秋万代,静默如谜——不仅界分地理,更在时光中熔铸着文明的精神骨骼。当山风拂过耳际,我仿佛听见了那来自远古的回声:秦岭在,中华的魂魄便有了依凭,龙脉的磅礴呼吸,将永续在这片古老而常新的大地上。
作者简介:高远,男,中共预备党员。来自现代文秘专业,任职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党务团务、学院大型活动)、班级团支部书记、墨韵文学社社长。综合测评全专业第一,喜爱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