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荼草木间
王超
仲夏济宁,万物竞秀,雨水润泽。我喜欢在雨中撑着伞,迎着飘落的雨丝,在城市里漫步,独自感受那雨中济宁的独特韵味。 雨丝轻打,凉风习习,吹走了燥热,把世间的一切都洗了个干净。运河汤汤,润泽千年;太白楼下,气象万千;竹竿巷里,烟火悠长。大街小巷里弥漫着淡淡的雨雾,古运河两岸就是一幅雨中的浓淡水墨画。车辆缓行,行人匆匆,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走得累了,回到我居住小区旁的归荼茶书院里,正好歇脚品茶。
今天是奔着任务而来。诗人常二写了一首新歌,叫《济宁啊故乡》,邀我题写歌名。电视台选在归荼茶书院里拍一个短片片头,编导设计借这方宝地,让我现场书写,特写镜头拍摄书写过程并渐次闪现出歌名,遥回广景再展现茶室里的幽雅场景。
踏进门来,摄像师已架好机位,长条桌上,笔墨纸砚准备停当。主人温好了香茗,茶香袅袅,浸着墨香,满堂飘荡。背景音乐里歌手正轻唱着这首新歌。我静静听着,想着,这不正是我在雨中漫步时所看到的烟火济宁吗"竹竿巷的那盘残棋
还在纠结少年的脾气
铁塔寺的经文和往事
总能被一缕晚风记起
古槐树石牌坊
眯着眼听着运河的浆声
千年是一种苍桑
济宁啊
抬头望低头想的故乡
济宁州太白楼
蛤蟆悄没声地叫
运河静静地流
晚风里轻轻地拉着姑娘
的手
有一种思念是立马回家走
济宁啊故乡
跟随一片月色
向那四面八方
李太白的壮观
唐宋的风流气象
铁塔寺的佛踪竹竿巷的悠长
马驿桥的
撒子油条辣汤
古槐树喜欢絮叨
把千年说成一个晚上
在运河的水波里安静地
流淌
济宁啊故乡
风声啊远方
多少流浪的云朵依恋着
一团霞光
多少风的远方闪现着同
一个愿望
在梦里在魂里
在每一个出发的早晨
在每一个回来的晚上
济宁 啊济宁
家乡啊故乡
杏林里的那个下午茶
夫子的叮咛已成儒道的
绝唱
凤凰台的落叶六艺城的檀香
大兖州的巨剑
微山湖的风光
一页页风云多少回望
八百里水泊
还记得那二郎三娘
济宁啊我的家乡
多少流浪的云朵依恋着
这一团霞光”。
灵感和激情同时涌上心头,在铺开的宣纸上,毛笔饱蘸浓墨,悬腕提笔,刷刷刷划出了一道道墨线飞白,《济宁啊故乡》五个大字一气呵成,拍摄一次成功。在茶室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又乘兴书写了一幅名为"归荼草木间”的书法作品。
这个归荼茶书院,其实刚开业不久。是朋友李强和张叶嘉夫妇,在小区临街门面的一个街角开设的。门前有一丛青竹,叶绿枝挺,使这一方显得特别清雅。他们俩人都是教师出身,一个教中学英语,一个教中学语文。面对刚写好的“归荼草木间"几个字,他们连声说好,要装成镜框挂在茶室的中央。
完成任务后,我端祥着这几个字,就问他们,“归荼草木间”是什么意思?他们说这可是他们夫妇的杰作。可从字面拆解与文化内涵两方面来理解。 “归”是回归人的本真与文化根脉。离开浮躁,回归宁静;摒弃功利,还原质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通过“茶”与“书院”,让人在品茗、学习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得到精神的升华。 “荼”在古代既是苦菜的别称,诗经》就有“谁谓荼苦”的诗句,也是“茶”的古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茶”字在唐以前多写作“荼”,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茶“字。选用“荼”字,一方面借古字彰显文化的厚重,呼应茶事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荼”的“苦”意也可引申为茶道中“苦而后甘”的哲学内涵。二者的结合既保留了古雅韵味,又让名字更易理解。"归荼草木间"的"草木间"又是对汉字“茶”的一种诗意解读。它利用了汉字的构造特点,将“茶”字拆解为“人”和“木”,上面是草字头,从而形成了“人在草木之间”的意象。凸显出书院以“茶”为载体的定位。“书院”二字则赋予了茶室空间以教育和文化的属性,区别于单纯的茶馆或茶室。这里不仅是品茶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研习文化的空间,涉及茶道教学、传统典籍研读、文人雅集等活动,将“茶”从物质层面延伸至精神层面,形成了“以茶会友、以文育人”的氛围。达到以“荼茶”为媒介,以“书院”为载体,引导茶友在茶香与书香中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归荼茶”连读时,“归”与“荼茶”形成动宾关系(归向荼茶的世界),谐音“归途”,也暗含“在茶与文化中找到精神归途”的深意,传递出一种兼具历史感与人文情怀的生活哲学。嗬,还真看不出,这名字背后还藏有这么多学问!真是“茶事雅趣”,“文化归依”。
细细品味,人生如茶,重要的不是沸腾的热闹,而是沉淀后的回甘。"归途茶世界,人在草木间"更是大有深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草木之人,食烟火,揽闲情,一盏清茶品岁月,琐碎生活敬流年。像草木一样地扎根生活,看似平凡,却也藏着自然生长的智慧。爱自己想爱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平凡不是苍白,而是真实的底色。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每天的生活可能就是上班下班、柴米油盐,但这些琐碎里藏着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像草木一样,在自己的节奏里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因为一场雨会舒展枝叶,也会因为一缕阳光而变得鲜活。甚至草木上的露珠,看似普通,却能让生活也鲜亮起来。面对风雨时,草木有时也会被压弯枝条,但只要根还在,来年依然能发芽生长。生活里的困难也是如此,“草木之人"的生活,看似普通,却在细微处藏着生命的顽强活力。不追求轰轰烈烈,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芽、每一场风雨、每一缕阳光,就能在平凡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动!
是啊, 茶就是这世间的草木,朴素的外表下蕴藏着的是山野百草的芬芳,漆黑的条索在沸水的拥抱中缓缓舒展,那苦涩的滋味,正如人生的磨砺,在舌尖绽放出润滑的回甘。茶从叶芽到茶汤,每一次蜕变都是对生命的深刻诠释。看似粗犷,却能遇水而柔软。正如人生在风雨中磨砺,在岁月中沉淀,最终成就一番风景。还如书法,一笔一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书者的情感与智慧,在茶香与墨香的交融中,书法与茶意邂逅,共同演绎着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故事。在忙碌而纷扰的红尘中,煮一壶热水,冲一泡茶汤,看那茶叶在热水中翻腾起舞,如同书法的墨迹,在宣纸上肆意挥洒。举杯品汤,茶香弥漫间与灵魂来一场久违的对话,让初心不再迷惘,让本性回归善良,去感受这份墨香茶韵带来的诗意与芬芳。
思绪打开了,绵绵不绝。我又想到,茶与书法,也是草木与水墨在时光里对答呀!茶以水为媒,让山川风月溶于唇齿;书以纸为介,使天地精神流于笔端。茶是生活的良伴,亦是一种文化表达。一杯茶传承着中国历史和生活方式。时至今日,茶文化已融合进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千年成就的中国茶,蕴藏着中国人独特的品性和风味。我喜欢书法,一般人只晓得书法与酒的关系,似乎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都是无酒不欢的场面。酒确实为书法创作带来了隽永生动的话题,但茶和书法的关系也并不逊色。一壶香茶,一袭书法,在心领神会的时候,最能唤起创作的灵感和内心的激情。
茶与书法早在千年之前的颜真卿与陆羽的品茗中就已结缘。书法与茶的交集,现存最早写茶的书法作品是唐代书僧怀素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其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了一种哲理和道德的高度。 茶还为书法助兴,正所谓“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以茶论道,尽管在刺激神经方面远不如酒那样激烈,但好在有平缓、温情的格调,一边品茗,一边挥毫,则有着格外不同的另一番感受。茶香入鼻,不像酒香那么先声夺人,而是且行且珍惜的慢功夫。惟其如此,书家品茗的时候,好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在百啭千声的悠悠荡荡之间,茶韵融合书韵,恍然恰如毛笔行走在宣纸上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如那一份得大自在的闲情,如那一帘青春年少的幽梦。
明代文人谈到适宜品茶的条件,包括无事、嘉客、幽坐、吟诗、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等,总共有十几项之多。排在第五的就是“挥翰”,释之为“濡毫染翰,泼墨挥洒”,展示着茶和书法之间的天然亲和力。清代“扬州八怪”都嗜茶如命,他们既是书友,又是茶友,时常相约鉴泉品茗。其中郑板桥被称为“茶怪”,汪士慎被称为“茶仙”。汪士慎精于篆刻和隶书,又善画梅,笔墨疏落,气清神腴。浙江省博物馆有其《墨梅图卷》,卷末的书法题诗句中有"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
茶香墨韵,越瓯湘管,茶炉笔床,历来为文人不可或缺,书法家又多以写梅来抒发茶情,只为共有一个“清”字。充满了茶香、梅香、墨香,真个是画尽茶人的洒脱,吐尽文人之情怀。
书法与茶道都需要心悟。尽管书法是视觉艺术,茶是饮品,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在形而上的层面上还是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书法的起承转合,需要有一个从视觉到心灵的感悟过程,才能较为尽善尽美地把握其中的妙趣。品茗的过程,如果只有味蕾和鼻孔在发挥作用,而没有一种悟入其门的心动,那也很难进入高层次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悟,是心悟,更是顿悟。就像《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妙玉的“三杯论”,真正悟入书法的那一刻,并非咕咚三大杯,而是一杯就应该醍醐灌顶,若有神助。茶与水,茶与墨,茶与笔,茶与纸,单一与重叠,扩散与收敛,在茶和书法中注入精神的交融,将品茶的身体行为转化为书法的创作行为,将单纯的感官享受转变成为精神的审美追求法,这才是真正高大上的。
书法与茶也需要共赏。“似水煎茶待故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既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两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共通之处。古代书法作品中,怀素《苦笋帖》、苏东坡《一夜帖》、米芾《苕溪诗帖》、郑板桥《竹枝词》等,都跟茶有故事。尤其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他的心境和创作目的在《题靳秋田索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翠竹、翰墨、茗香、良朋,人生常能得此足矣。甚至书法家相聚挥毫,在判断是否可能与对方建立深交的时候,对其笔墨技法的认可、欢喜之程度,往往可能起到决定作用。就像相约品茗,喝不到一起的人,也很难走到一起,这一点郑板桥在其诗中作出了回答:
"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
目光回到归荼茶书院,心中感到非常惬意。我喜欢来这里,是因为一 踏入茶室,就仿若步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新画卷,尘世的喧嚣被隔绝在了门外,唯有清幽雅韵扑面而来。一楼茶室的地面是古朴青砖铺就,居中摆放着长条茶桌。茶桌四周摆放着圈椅,上面铺着素色软垫,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几分舒适。茶桌之上,两排精致茶具摆放得错落有致。茶壶、茶杯、茶罐等茶具,精巧考究,每一件都彰显着主人的用心。墙角处,立着古朴的花架,上面摆放着文竹,枝叶纤细如羽,为茶室带来一抹灵动。二楼茶室里,窗边垂落着浅米色的纱帘,阳光透过纱帘洒入,在地面和器物上投下斑驳的柔和光影。纱帘一侧,摆放着博古架,陈列着各式古董摆件,小巧的青花瓷瓶、造型独特的紫砂壶、精致的玉石雕刻,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茶室一隅,还设有一个小小的水景。白色鹅卵石铺底,几尾红色锦鲤在水中悠然游动,水面上漂浮着几片嫩绿的荷叶,偶有一滴水珠从荷叶上滑落,叮咚声中,更显这份静谧。整个茶室,从家具陈设到装饰摆件,从色彩搭配到空间布局,无不透露着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在这里,无需多言,只需静静地坐下,沏一壶清茶,便能在这优雅的氛围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安详。独坐窗边可看云卷云舒,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每一寸时光便都浸润在茶香与诗意中了。
谈起为什么告别十几年的讲台,双双一头扎进了茶行业,他们夫妇说,下海创业的那些年,见过太多现实的风浪,累到喘不过气时,唯有茶能让他们的心沉静下来。他们也就明白了,比起奔跑,或许停下来感受生活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于是,他们把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浪漫,熬进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归途。
这里不只是一家茶馆,又是一所茶学堂,是年轻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乌托邦,还是商务合作回归温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恬淡优雅,开心讲究。在研习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泡一杯属于现代人的生活解药,探讨那心中真正想要的人生,真的是非常有品位。
去得多了,受归荼茶书院的影响,我也在家中书房里摆了一个茶桌,学模学样地模仿张叶嘉女士在讲课时教的步骤,闲暇时也在家里喝起功夫茶来。特别是习书时,泡上一壶淡淡的清茶,书房内茶香四溢,墨香萦绕,沁人心脾。轻啜浅抿,好似一股清泉浸润胸腔,顿觉神清气爽,血脉通畅,挥毫更加轻松自如。茶与书法,一个以草木为骨,一个以水墨为魂,却在时光的釉色里烧制出同一种东方美学。西湖龙井的扁平挺直,恰似褚遂良楷书的秀劲清朗;武夷岩茶的扭曲条索,宛似怀素狂草的连绵回环。当沸水注入盖碗,茶叶舒展的姿态与毛笔在宣纸上提按的轨迹奇妙重合。碧螺春下沉时的旋舞,多像王羲之写“之”字时的笔断意连;铁观音舒展时的翻卷,又似米芾刷字时的八面出锋。茶人说“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书家讲“笔断意连,迹断势连”,二者都在形质的变幻中暗藏生机,正如茶盏里最后一道茶汤的回甘,与碑刻中历经风雨的残笔,都在残缺处见圆满。茶需经炒青的烈火锻造,书法要在运笔的提按中见筋骨。黄山毛峰炒制时,茶师手掌与铁锅的摩擦声,多像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时笔锋划过的沙沙声;云南沱茶压制时的紧结,恰似颜真卿楷书“力透纸背”的沉雄。茶人说“炒青要守得锅热,揉捻需懂得松活”,书家言“落笔如锥画沙,行笔如屋漏痕”,皆在刚柔相济中见真章。宋徽宗以茶膏在团茶上描金,那细腻的笔触与他写瘦金体时“屈铁断金”的劲挺如出一辙;苏轼在黄州烹雪煮茶,茶汤的清冽与他写《寒食帖》时“无意于佳乃佳”的旷达相互映照。茶遇水火而释香,笔经顿挫而生韵,就像武夷山大红袍需经九道烘焙方得岩骨花香,王羲之写《兰亭序》需在微醺中乘兴而书,皆在淬炼中褪去匠气,成就天成。茶席上的公道杯分茶,讲究“平分秋色”,恰似书法布局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茶人温壶烫盏的仪式感,与书家沐手焚香的郑重遥相呼应。喝老茶时,那穿透时光的陈香与观赏古帖时触摸到的斑驳印记,都在诉说着“苟日新,日日新”的传承智慧。
这真是一场茶香墨韵的诗意盛宴。书法与茶,在归荼茶书院这方天地里,在这仲夏雨中的午后,我寻得一方归处,让心灵在茶与书法的滋养下,悄然绽放!
王超简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师讲师团讲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济宁市启功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2008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清风徐来一一王超书法作品集》,后又出版《中国书法推荐书家一一王超书法作品集》、《大名片一一王超书法新作选》等书法专著。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留住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