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诗句,如同一声悠远的叹息,道尽了后世,对这位“东方智慧之神--诸葛亮”,无尽的惋惜与敬仰。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子之心,以及近乎神化的经天纬地之才,早已超越了一个凡人的界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一个活在传说与史书中的传奇。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只有金色的辉煌,当我们拨开时间的迷雾和文学的光环,拂去那层神圣的光晕,重新审视这位“卧龙”时,会发现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人,其功过得失,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沉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探讨。
诸葛亮的功绩,首先闪耀在他在蜀汉的治理之上。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将那副千斤重担交到他肩上起,他便以一己之力,肩负起了蜀汉的兴衰。十余年的主政生涯,他仿佛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励精图治,精心雕琢着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他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农耕,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蜀地,如同久旱逢甘霖,得以休养生息,国力一度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恢复之势。他推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对百姓深切的关怀,让疲惫的人民得以喘息。
同时,他严明法治,赏罚分明,使得“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整个蜀地,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清明与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这份治蜀的功绩,沉甸甸地压在史册之上,令人赞叹。
而其忠义之范,则更是感天动地。《出师表》一文,字字泣血,句句肺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不仅仅是臣子对君主的政治奏章,更是一位老臣对风雨飘摇的蜀汉王朝最后的托付,是对后主刘禅悉心辅佐的拳拳之心,是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的悲鸣。这份忠诚,超越了个人生死,超越了功名利禄,成为了千古典范,至今读来,仍能让人潸然泪下,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其次,他的军事才能,虽因“六出祁山”未竟全功而备受争议,但其光芒依旧不可遮蔽。北伐之路,固然充满艰辛与挫折,但沿途所展现的,是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智慧。他发明改进的“木牛流马”,巧妙地解决了在崎岖山道上行军作战的后勤运输难题,堪称古代工程与军事智慧的结晶;在街亭之战前,他反复叮嘱马谡“当道下寨”,体现了他对地形、战略的深刻洞察与战略眼光;而“空城计”虽被后人视为传说,却在危急关头折射出他那份临危不乱、出奇制胜的应变智慧,成为千古流传的军事典故。
此外,他南征孟获,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不仅稳定了南方边境,为北伐创造了坚实的后方条件,更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如诸葛亮这般的人物,也并非没有过失。最大的争议,无疑落在了他坚持不解的北伐事业上。虽然“兴复汉室”是他毕生的政治理想,是支撑他后半生奋斗的信念之火,但在蜀汉国力远逊于曹魏的客观现实面前,连年征战,无疑是饮鸩止渴。
每一次北伐,都意味着蜀汉国库的进一步空虚,无数百姓的妻离子散,国力的加速消耗。许多史家痛心疾首地指出,这种近乎偏执的“穷兵黩武”,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加速蜀汉走向衰亡的推手。与其将全部精力与国力投入这场收效甚微的消耗战,不如进一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或许更能谋求长远之计。这种近乎悲壮的坚持,虽彰显了他忠诚与抱负的可贵,但也难掩其理想主义色彩,似乎缺乏了对现实国力对比的足够清醒认识,带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情。
此外,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印记。史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虽然保证了政令的统一和执行的效率,确保了各项事务的尽善尽美,但也无形中压抑了下级官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整个官僚体系缺乏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这导致了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未能培养出足以独当一面的接班人,使得在他离世后,蜀汉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马谡失街亭,固然有马谡自身骄傲轻敌、纸上谈兵的原因,但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的失察,未能充分评估其实战能力,以及在授权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难辞其咎。他过于求全责备的性格,有时甚至对一些有才华但性格稍显张扬的下属(如李严),处理方式过于严厉,缺乏足够的包容与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离心。
评价诸葛亮,若脱离他所处的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背景,便如同雾里看花,难以得其真意。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他的每一个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优解。他的忠诚,在那个朝秦暮楚、人心不古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他的勤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蜀汉前行的方向;他的智慧,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的廉洁,更是树立了为官的标杆。
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个人生死,成为了一种象征,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勇前行。他的“得”,在于他奠定了蜀汉的基业,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让“汉”的旗帜在西南一隅得以飘扬数十年。
而他的“失”,既有个人性格中过于求全、事必躬亲的执拗,也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历史局限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之间,他选择了以生命去填平,坚持着那份“兴复汉室”的执念。这份坚持,铸就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但或许也在不经意间,加速了蜀汉这艘小船在历史长河中的倾覆。这其中的平衡与取舍,即便是他这样的智者,恐怕也难以在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间找到完美的支点。
总之来说,诸葛亮无疑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特别是他在治理蜀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忠义精神,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为后人景仰;而他的过失,尤其是北伐战略的偏执与用人策略上的某些局限,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契机。
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成功亦有遗憾的“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诸葛亮的故事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依然能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在理想的高地与现实的山脚下,在忠诚的坚守与策略的变通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如何在个人抱负与客观条件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这或许正是诸葛亮留给后人,那超越时空、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照亮自己内心那束独特而温暖的光。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江苏民协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