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黄鹤楼(上)
——湖南旅游之七
文/刘玉伟
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也是我从小就想去的地方。1966年10月,我和同学们去武汉串联,当天晚上就去了武汉长江大桥,第二天去位于武昌区的武汉大学等高校后,我们几个人又来了大桥桥头,我还站在大桥桥头的高坡上,拍了一张我去外地串联时拍得唯一的一张照片。
我们几个初中同学面对长江,面对武汉长江大桥,我们几个人又忍不住地高声朗诵起毛主席的诗词《菩萨蛮.黄鹤楼》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那时,我们就很盼望,盼望那座名留青史的黄鹤楼,能够早一天重新建在长江边上。
我们后来多次坐火车去广州、徐州等地旅游和旅居时,在经过武昌火车站时,我都会目不转睛地看看就耸立在铁路边上的,那座高耸入云端的黄鹤楼,心里想的是总有一天,我会站在黄鹤楼下,我会登上黄鹤楼顶,俯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我们前一段跟西安和爱公司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在从湖南返回湖北武昌时,黄鹤楼景区就是我们这次旅游的最后一站。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1号,为武汉市的地标建筑,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两座名楼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黄鹤楼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绝景”之美,“武汉十大景之首”、“天下江山第一楼”等称号。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崔颢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杜希望是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将,著名诗人王维的《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就是赞颂杜希望的。
杜希望的儿子杜佑曾经是唐代三朝的宰相,他的曾孙子杜牧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与李商隐齐名,两人合称“小李杜”。有杜牧时,杜家已经破落,家境也是越来越贫寒。因此,杜牧晚年长居樊川别舍,因此,有杜樊川和樊川居士等别号。李商隐在《杜司勋》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牧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歌赋,他最有名气的著作是他的《阿房宫赋》。
崔颢在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崔颢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外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42首。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一书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样以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今福建人。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他在诗歌理论上著有《沧浪诗话》一书,对诗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历来诗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
崔颢当年登上黄鹤楼后,欣然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比崔颢年长几岁的李白在登上黄鹤楼后,看到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就被其打破格律束缚,自然宏丽的风格所折服,自叹无法超越,就放弃了题诗的念头。此事也成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早在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国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戎,即最早的黄鹤楼。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据史书记载,从唐到宋到元到明到清,黄鹤楼多次或是人为,或是天灾,都被毁被拆过。最后一次是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再一次毁于大火,仅余攒尖铜顶一座。从清末到民国,政府几次想修建黄鹤楼,却因种种原因而取消或推后。
刘玉伟,2025年7月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