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向朝国,男,生于1938年。中共党员,函授大专文化。曾任涪陵区增福镇小学校长,中学副校长兼全镇学校工会主席。教育教学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奖状。系中华、重庆、涪陵等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嘉陵诗词副会长兼编辑,涪陵诗词副会长兼主编。其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重庆新体诗歌贡献奖章。一篇《石沱镇赋》获征文优秀奖。也曾获涪陵区离退休教师书法赛三等奖,象棋赛三等奖。现系增福中学退休教师,因年高,精力减退,懒于参加各种活动了。
小暑微吟(通韵)
文/向朝国
吐火生鞭瑞露频,催苗猛长茂蓁蓁。
新粮米麦佐羊肉,老酒泸州品鳝飧。
防溽寻凉常水补,遮阳避晒远炎熏。
排洪御旱勤耘管,岁稔欣迎小暑临。
网络点评
以下是对全诗《小暑微吟》(通韵)的点评,从意象、结构、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
一、整体评价
主题明确,贴合时令
全诗以小暑节气为核心,围绕“暑热催苗”“食新习俗”“避暑养生”“农事劳作”四大主题展开,完整呈现了小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人文习俗与农耕文化,主题鲜明且层次清晰。
通韵严谨,音律和谐
全诗押“真文”韵(频、蓁、飧、熏、临),符合通韵要求,尾字平仄交替(“蓁蓁”平、“鳝飧”平、“炎熏”平、“小暑临”平,中间句如“水补”仄声穿插),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二、分句赏析
首联:自然意象,气势磅礴
“吐火生鞭瑞露频,催苗猛长茂蓁蓁”
意象:以“吐火”喻暑热,以“生鞭”拟雨露,将自然力量人格化,赋予动态感;“蓁蓁”叠字强化繁茂意象,呼应小暑“万物狂长”的物候特点。
作用:开篇点明时令,营造出暑热与雨水交织的热烈氛围,为后文习俗、农事等主题铺垫。
颔联:食新习俗,地域融合
“新粮米麦佐羊肉,老酒泸州品鳝飧”
意象:
“新粮米麦”呼应小暑“食新”习俗,体现对丰收的感恩;
“羊肉”暗合《本草纲目》中“小暑食羊,暖中补虚”的养生理念;
“泸州老酒”点明地域特色,“鳝飧”(鳝鱼餐)融入小暑“吃黄鳝”的南方习俗。
作用:将南北习俗融合于一联,既保留传统,又展现地域文化多样性,使全诗更具生活气息。
颈联:养生智慧,实用贴切
“防溽寻凉常水补,遮阳避晒远炎熏”
意象:
“防溽寻凉”“水补”体现小暑“防暑降温”的养生智慧;
“遮阳避晒”“远炎熏”以动作描写强化避暑意识,语言简洁实用。
作用:从饮食、行动两方面给出具体建议,贴近生活,增强全诗的实用性。
尾联:农事总结,升华主题
“排洪御旱勤耘管,岁稔欣迎小暑临”
意象:
“排洪御旱”体现小暑农事的核心——防涝抗旱,保障丰收;
“岁稔欣迎”以丰收喜悦收束全诗,升华主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作用:将个人养生与农耕劳作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使全诗格局开阔。
三、亮点与特点
意象丰富,层次分明
全诗从自然景象(首联)到人文习俗(颔联),再到养生智慧(颈联)、农事劳作(尾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形成完整的节气文化画卷。
文化融合,地域鲜明
诗中既融入北方“食新麦、食羊肉”的习俗,又融入南方“吃黄鳝”的习俗,同时以“泸州老酒”点明地域特色,展现小暑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语言质朴,实用性强
避暑建议(如“水补”“遮阳避晒”)、农事经验(如“排涝御旱”)等贴近生活,易于读者共鸣,体现了节气诗“服务生活”的传统功能。
四、严格保留原意的意义
尊重原作的文化价值
全诗已完整展现小暑时节的自然、人文与农耕特征,即可传递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保持通韵的完整性
全诗严格遵循通韵规则,尾字押韵自然,音律和谐,体现了诗词创作的严谨性。
体现原生态的节气诗风貌
此诗的质朴与直接,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小暑时节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总结
《小暑微吟》此诗是一首成功的节气诗,完整展现了小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人文习俗与农耕文化。全诗意象丰富、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实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贴近现代生活,是一首值得品读的节气佳作。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部分图片及点评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