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海燕,还是战士
文/黄玉明

认识朱海燕先生已近四十年了。他在北京,我在太原。1987年,我被上级团委抽调去撰写一份材料,在机关食堂,二师战友、报社的梅梓祥把朱海燕介绍给我。他当时在《人民铁道》报当记者,长住总公司机关。在我两个多月的助勤期间,我们三人常在一个饭桌上吃饭,聊一些写作方面的话题。当然是我问得多,朱海燕回答的快、回答的多,梅梓祥偶尔插上一两句话。十年之后,由我组织编纂的企业志付梓在即,想请全国政协副主席、铁道兵最后一任政委吕正操将军题词。我知道朱海燕曾协助将军整理过回忆录,便提出请他帮忙联系。已是《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的他热情地应承下来,于当年的五月下旬带我们去到吕老家,荣幸地请将军当面题写了“珍重历史,开拓未来”八个大字。印象深刻的是题词完后朱海燕与将军的聊天。他仍称将军为“政委”。“政委”问他现在工资多少?他说了一个数字。“政委”说,不少了,千万别搞腐败。他下了一个“保证”。“政委”又说,谁腐败就抓谁。临别前朱海燕说:“政委,过两个月铁道兵成立五十周年,请您给铁建说点什么我带回去。”将军想了想,说:“七月我不在北京”,随后马上补充道:“别搞腐败,多发洋财”。在场的人都发出了笑声。

照片说明:1998年5月28日,朱海燕(左2)、杨学新(左3)、黄玉明(后排)与吕正操将军合影
此次请将军题词,我们只给将军准备了一个花篮。事后也没请朱海燕先生吃个饭什么的,心里总感到欠他一份情,便常念叨他。但自此京城一别,就是二十几年。
再次与朱海燕取得联系,是我受邀主持英雄铁道兵公众号编务工作,担任铁道兵战友网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之后。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我是三审,六十七位诗人的作品读下来,我对朱海燕的诗印象特别深。之前我只知道他在新闻领域的成就,几乎不知道他也写诗。他给“诗歌卷”投了七首作品,《高原第一夜》《六块钱津贴》《我的七连》《翻山》《大柴旦信箱》《荒原上有棵杨树》《那年与今天》,单看这些标题,就与我们见惯了的有所不同,“没给机会,扫一眼孤独的乌兰/高原反应,猛炸我高原的第一夜/像魔鬼,伴着一枚钉子钻进头颅/逼走我的锐气,让疼痛在我脑袋里狂奔/它的手,像一台带马力的挖掘机/掏空肠胃,挖尽黏液,继续扒身体的骨头/从未遇上的噩梦,把我从头到脚灌满痛苦”“万里荒原没给我一粒安眠片/泪水踏着时间的长痛,一秒一分等待黎明”(《高原第一夜》),这是朱海燕较早时期的诗歌,但诗歌的语言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一直关注着诗集的出版发行,关注着英雄铁道兵丛书的编纂进展。之后举行的“诗旅长安”新书发布会,朱海燕因事未能赴西安,但他在诗群里以诗歌的形式,参与了整个新书发布的全过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写了《一部诗集的诞生》等与之相关的二十多首诗歌,为新书发布会呐喊助威。京城与长安的互动,也让所有赴西安参会的战友诗人们感到别样的亲切、温暖。

从西安回到太原,朱海燕便常跟我语言通话。他说,“诗旅长安”西安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但也有一点遗憾,就是没有召开一个铁路诗歌研讨会。铁路诗怎么写?铁道兵诗人怎么跟上诗歌的发展步伐,融入当下诗坛?怎么让后铁道兵时期的铁道兵诗歌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他引用一位诗评家的话:“好的诗歌,必须在诗歌的前三句出现第一个‘炸点’,在第六句出现第二个‘炸点’,在第九句出现第三个‘炸点’……”他的这些话,也是我在编辑英雄铁道兵公众号选稿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引发了我的共鸣。之后,他用井喷式的创作,践行着他的诗观。不长的时间内,他给我发来组诗《中国的铁路(一)》和《中国的铁路(二)》在公众号上发表。这两组共十首诗作,选材宏大,主题突出,他用诗化再诗化的语言,小视角切入,形象、诗意地把一条条铁路呈现在读者眼前:《京九铁路》《成昆铁路》《鹰厦铁路》《襄渝铁路》《宝成铁路》《京沪高铁》《吴淞铁路》《陇海铁路》《森林铁路》《天路》等,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现实主义的力作,放在当下诗坛,绝不逊色任何一位顶尖高手的作品。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京沪高铁》的诗境:“一张上千年的白纸/几乎在一夜间,生成一行漫长闪光的句子/写下风的飞行,电的穿越/北京与上海的心里话,就在这一行句子中藏着/朝霞说,在北京喝过酒去上海/月色说,在上海看过戏回北京/一天一来回,生活舒适的像一部音乐/一条高速路,两座城牵手并肩/你去,像到南庄走亲戚/他来,像走北村看乡亲/大雁的翅膀,载走了时光缓慢的宴席/时间的词根,在漫长中创造出短暂”,想象奇崛,意象生动,形象感人,语言充满张力,诗意臻入化境!
之后他不断地有诗歌、散文给我,用原创支持英雄铁道兵公众号。我们不断地聊起有关铁道兵的话题。《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进入编辑阶段,我担任“文学艺术”篇的编辑组组长。姜活兴的《矫“燕”追寻“长江”魂》写的正好是朱海燕。但此文成稿于1999年,对于朱海燕后来在新闻领域的成就没有写到。我询问他后,补记了以下文字:

“此文写就于1999年。此后朱海燕继续在新闻战线左冲右突,成就斐然。2003年获中国记协授予的“抗击非典优秀记者”称号;2004年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2006年被中宣部选入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07年,被中组部确认为“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201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认为“全国新闻出版战线领军人物”。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作品8次荣获中国新闻作品质量最高奖——中国新闻奖,90多次获省部级新闻奖一、二等奖,是中国产业报协会首个“新闻金笔奖”得主。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新闻通讯集、新闻评论集、新闻论文集、艺术评论集、散文集、诗集计45部,总字数2000多万字。”
这是朱海燕作为“风采人物”又一次进入铁道兵战友网组织编写的英雄铁道兵丛书。他既感动又感慨。身居京城,目光所及,朱海燕了解众多铁道兵相关组织的种种务虚:一次会议,一个讲话,一场活动,一个酒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只有铁道兵战友网,团结带领一帮老兵,在没有资金,没有官方背景,没有专业队伍的情况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着前无古人,难有来者的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大事,并且已经完成了规划十一卷书中的五卷。这是一项创举,他想尽己之力,为之摇旗呐喊。十堰新书发布会一结束,他立即转发会议报道并留下长言:
“十堰此次活动,让我联想很多。当地媒体没考虑书号问题!春房同志没考虑书号问题!为什么英雄的铁道兵一次次爆响他们的行动?一次次让众多战友热血沸腾?回答是,他们拥有强大的文化方阵,有雄厚的人才队伍,有密切联系文化笔友的无限深情。文化必须由文化人来办,靠长官意识办文化是不行的,办文化必须有市场意识,这里既包括人才市场,还有出版市场,还要盘活铁道兵战友们生活即历史市场。让生活活在作品里。搞文化,光靠开会动员不行,光靠喇叭嘴瞎咋呼不行,得真抓实干。昨天与十二局黄玉明通话,他说,关于铁道兵,他们要出11卷书。以一卷50万计,就是550万字。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为这一工程,多少人在幕后默默奉献!向为铁道兵文化真抓实干的战友致敬!”

《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风采人物榜。朱海燕二排左三,本文作者黄玉明四排左五
他把链接转发给我。我刚从十堰新书发布会回到太原,我在文后跟贴“朱总所说极是!一帮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老兵,倾情付出,为英雄铁道兵立传,为铁道兵精神、文化立传,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响应、支持,包括兵内兵外人士。这需要格局、眼界、情怀!谢谢老师带温度的精彩评论!致敬英雄铁道兵!”《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主编李汪源也跟帖:“居高者眼界宽阔,说的就是朱海燕。众人拾柴,铁道兵文化弥扬之火才会熊熊燃烧,铁道兵精神传承之河才能波澜壮阔。海燕和我们都是拾柴者,身高岸伟,大气磅礴。”
之后几天的一个晚上,时近九点,他发给我一篇未完稿,“请”我先读读。我放下手头正在编辑的一篇稿子,用半个多小时迅速读完了这篇已近五千字的文章。读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在想,作者为什么把一篇没完成的稿子发过来?他一定是写到了动情处,激动处,急于与人分享。第二天下午,他又把完整稿发给我,我再次迅速读完,激动得在书房仰天长叹,心绪难平!他在文中还点了几位他认识的参与丛书编纂工作的战友:王林山、远方(刘胜)、翟基生,还有我。我说朱总,你这是一个子母弹,有太多的炸点引来欢呼;你这是一篇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宣言书,发出来一定是一枚巨石落入深潭,激起的浪花难以想象!

6月19日,这篇《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发行,谈铁道兵文化的建设》的文章,被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主任、两卷“风采”主编郑建平推荐在“都市头条”发表,顿时在铁道兵战友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湖南大学教授余开华首先撰文《铁骨铸丰碑,史诗慰军魂》评论该文“非止于一篇书评或活动报道,而是一曲为铁道兵精神谱写的深沉礼赞,一部关于‘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宣言书,更是一幅凝聚着数百万铁道兵战士血泪、光荣与深沉历史渴盼的壮阔画卷。它以澎湃的激情、深邃的哲思和如椽的史笔,将《不朽的军魂》丛书的发行,擢升到了构建民族精神丰碑的高度”;教授、“风采”两卷序言作者郑焕清撰文评论说:朱海燕之文“居高见远,提纲挈领,不同凡响”;铁道兵战友网站长、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编、《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主编刘政湖则撰文《为闪光的文化思想击掌,为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致意》;作家、原湖北省工会副主席向德荣撰文《以史笔铸军魂,用文字立丰碑》,说“朱海燕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出版发行切入,如展开一幅徐徐铺陈的历史长卷,将铁道兵文化建设的深邃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文立意高拔,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揭示出铁道兵精神传承的时代价值与永恒意义。”还有杨庆华、远方(刘胜)、权郁、女兵小Q等以诗文发表感言,杨庆华的《此时风起是知音》评论文章,又被读者评论为“以知音般的默契为主线,呈现出温柔细腻风情满园的文学景象。当铁道兵铮铮铁汉与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碰撞时,显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绝美——我们可以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可以是高山流水梁祝化蝶,可以是铁兵硬汉侠骨柔情”。每篇文章的跟帖都是一场铁道兵文化的大讨论。一篇六千余字的雄文,短时间内引发的评论文字,至少超过六万字。
我想起2023年1月,我们一帮作家受邀到大寨所在地的山西昔阳县采风。车上同坐是太原铁路局《太铁报》的总编辑郭润生。他知道我原在中铁建工作后,问我认不认识朱海燕。我点点头。他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朱海燕厉害,文化大家。此刻,我突然觉得郭总的这句话,说得确实发自肺腑,并非虚言。
朱海燕说自己“与铁道兵战友网不曾有谋面的机会。”但我不愿把他界定为“网外”人士,我愿意把他当作一位既成就非凡又极为普通的铁道兵战友,归入到我们所奉献的事业的方阵中。他头上的光环足够大,笔下走出的文字足够多,心中对铁道兵的情感足够深,对消失四十一年、背影逐渐远去的兵种的留恋足够强,不如此,他就不会写出这样滚烫的文字。巨笔纵横,汪洋恣肆,真知灼见,电光火石,“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让人激奋,给人鼓舞,授人力量。
我又在想我们为铁道兵写下的每一行文字,其意义就是文字不死,文字永远鲜活!在某一个时段,你可能暂时见不着它,那是它立在某个地方“稍息”,只要你的眼睛发出指令,它立刻会从一页金笺上齐步走进你的眼帘,走入你的心,然后通过你的记忆,述说、传承给周边人、后来人。如此生机勃勃地传下去,把一个兵种举起来,把一种精神举起来,把一枚火炬举起来,把一个民族举起来。这文字的丰碑,也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只海燕,却恋着高山大河;脱下征鞍的战士,仍恋着帐篷风枪。一生为铁路奔走,为铁路而歌,用文字记录、见证两条钢轨的向前延伸,见证中国速度的不断提升。这就是朱海燕,手握巨笔,情注山河,心血过处,星耀史册!
2025年7月1日
槛外人 2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