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在时光指纹里生长的文明胎记》
龚禹凯
一、雍州古卷:被《史记》烫金的地理注脚
(一)竹简上的地理密码
当司马迁在长安的书斋里拂开竹简上的尘埃时,竹片的纹理还留着秦岭南麓的竹香。他笔尖悬停在"雍"字上方,墨滴在简牍上洇开的形状,竟与凤翔地形图上渭水拐弯处的弧度完全重合。这位史官或许不会想到,"天下九州,唯雍其昌"八个字,会成为烙在华夏文明版图上的火漆印——就像此刻,凤翔博物馆的展柜里,那片复刻《史记》原文的竹简,在射灯下泛着青铜色的光,竹简边缘的虫蛀痕迹,恰如时光咬出的齿印。
考古队在雍城遗址发掘出的战国秦简里,发现过"雍之为州"的墨迹。那些用秦隶书写的竹简,字里行间浸着渭水的潮气,某片简牍的背面,还留着两千年前书吏的指纹——指纹的纹路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瓮上的捺印,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这种跨越三千年的重合,让考古学家突然明白:原来从仰韶先民捏塑陶土到秦人书写竹简,凤翔的土地始终在教人用指尖记录文明。
(二)彩陶碎片里的晨光
半坡遗址的陶罐残片躺在玻璃展柜里,橙红色的陶胎上,黑色的鱼纹仍在水中游动。考古报告里记着:某片彩陶钵的内壁,残留着小米粥的焦痕,而陶土中检测出的微量元素,与凤翔北塬的黏土成分完全一致。这意味着,某个清晨,有位半坡先民曾在凤翔的土坡上挖陶土,她指甲缝里的泥渍,至今还嵌在陶片的气孔里。
在凤翔博物馆的互动展区,游客可以戴上手套,触摸复刻的仰韶彩陶模具。当指尖划过模具上的菱形纹时,感应装置会亮起灯光——那些纹路其实是先民观测到的星图,每道斜线对应着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而陶片底部的同心圆纹,考古学家推测是烧制时支垫的草绳印痕,这种编织技法,竟与六营村泥塑艺人现在用的稻草垫底法如出一辙。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让六千年前的陶火与今日的泥塑作坊,有了隐秘的指纹联系。
(三)编钟里的千年余震
秦公大墓的椁室打开时,考古队员听见了泥土滑落的声响——那声音与发现编钟时的回声,在地下墓穴里形成了叠韵。这套出土于秦景公陵园的青铜编钟,共19件,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钟体上的蟠螭纹里,还卡着久远年前的泥土。
在凤翔的非遗展演厅,复仿制的编钟阵列前总围着观众。有个白发老人常来这里,他曾是当年考古队的司机,记得运输编钟时,卡车每过一个坑洼,木箱里就传来细碎的共鸣声。
"像有人在箱子里唱秦歌。"老人指着展柜里的编钟说,那些枚钟上的错金铭文
"万年无疆",在灯光下流动的金光,和他记忆中出土时的晨曦一模一样。而钟体内侧的调音槽,刀痕还保持着铸造时的锋利,仿佛下一秒就会有乐师用青铜槌,敲出跨越千年的和鸣。
(四)甲骨裂纹里的吉兆
凤翔博物馆的甲骨展厅终年恒温,玻璃展柜里的龟甲片被激光灯照着,裂纹呈现出琥珀色的透明。某片刻有"凤鸣于岐"的甲骨上,灼烤形成的"卜"形裂纹特别清晰,考古学家用3D扫描发现,裂纹的走向与凤翔地形图上的岐山山脉轮廓完全一致。这让人想起《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周文王在雍地占卜时,"龟甲爆裂如凤啼,声震三百里"。在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站,年轻学者正在用AI技术分析甲骨裂纹。电脑屏幕上,数千条裂纹形成的图案,逐渐拼出一只展翅的玄鸟——这与青铜爵上的鸟纹图腾重合。而某片未破译的甲骨背面,有个微小的指甲痕,像是占卜者在等待吉兆时下意识掐出的印记。这种人类共通的紧张感,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博物馆的互动屏上,游客可以模拟灼烤甲骨,当虚拟的裂纹出现时,屏幕会显示对应的甲骨文吉辞,其中"唯雍其昌"的出现频率最高。
(五)城墙砖里的雄心
雍城遗址的城墙剖面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夯土层里嵌着不同朝代的遗物:西周的陶片、秦代的弩机残件、汉代的五铢钱。考古队在南城墙发现过一块特殊的城砖,砖面上刻着字样,砖体里还掺着红色的矿物粉末——检测显示,这是秦人从终南山运来的赭石,象征"饮马黄河"的雄心。当夕阳照在城墙遗址上时,那些夯土的纹理会呈现出弓弩待发的形状,仿佛整座城垣都在积蓄着东进的力量。
在凤翔古城墙遗址公园,有一段保留完好的秦代夯土墙。墙根处生长着一株枸树,树根劈开的缝隙里,露出半块带刻痕的城砖。刻痕是两个相向的箭头,考古学家解读为"秦"字的变体。而城墙顶部的排水槽,设计成昂首的龙首形状,这种建筑智慧,在两千年后的凤翔民居屋脊上仍能见到。当游客抚摸着粗糙的夯土墙时,掌心感受到的不只是黄土的温度,还有秦人夯筑城墙时,每一次挥杵都喊出的号子——那些号子声,现在成了凤翔皮影戏里的开场锣鼓点。
(六)时光里的地理图腾
司马迁笔下的"雍"字,在《说文解字》里写作"从隹,邕声",许慎解作"鸟所集也"。这个释义在凤翔得到了奇妙的印证:每年春天,数万只红嘴鸥会飞过雍城湖,它们盘旋的轨迹,与秦代瓦当上的"凤鸟纹"完全一致。而在周原遗址的麦田里,收割机每年都会惊起一群鹌鹑,它们起飞时的队形,恰如甲骨文"雍"字的象形。
如今的凤翔高铁站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型雕塑:竹简展开的造型上,"唯雍其昌"四个大字被设计成流动的光影。每当高铁进站,车头的灯光会扫过雕塑,让"雍"字的笔画间迸出细碎的光点——那是模拟司马迁著史时,烛火落在竹简上的闪烁。而广场地砖镶嵌的地图上,用荧光材料标出的雍州边界,在夜晚会与天上的星辰形成呼应,就像六千年前的仰韶先民,用彩陶纹样记录的星图,终于在现代城市的地表,有了璀璨的回声。
二、陶火千年:泥塑里蹲着的民俗密码
在六营村的土窑前,张星点老人正用祖传的"明胶敷彩"手艺给泥老虎点睛。这只橙红相间的生灵,肚脐处留着孔,轻轻一捏便发出"咕咕"声——和宋代《梦粱录》里记载的"磨喝乐"玩具,竟有着相同的呼吸频率。凤翔泥塑的血脉,扎根在先秦"瓦当图腾"的基因里,那些被匠人指尖揉圆的虎纹,分明是秦代兵马俑铠甲上的云雷纹在民间的另一种绽放。
作坊外的晒场,数百只泥塑虎娃在阳光下排成方阵。它们的眼睛用的是秦岭矿物磨成的石绿,胡须蘸着渭水调制的墨汁,就连屁股上的梅花纹,也是从周原出土的青铜簋纹饰里借来的灵感。当游客拿起一只泥塑"坐虎",指尖触到的不只是细腻的胶泥,更是一部被民间艺人用手掌焐热的文明简史。
三、凤酒香冽:酒坛里泡着的朝代晨昏
柳林镇的酒窖里,西凤酒的窖泥正酝酿着千年的芬芳。西周的"秦饮"、汉代的"柳林酒"、唐宋的"凤翔烧酒",都在这陶缸里完成了基因重组。酿酒师傅用枣木耙子翻搅酒醅时,木耙划过的弧线,和秦公大墓出土的青铜酒樽纹饰如出一辙,而蒸馏器升腾的白雾里,隐约浮动着《诗经·大雅》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吟唱。
老酒馆的木桌上,酒客们用土陶碗碰出清脆的响声。碗沿的豁口是岁月的齿痕,碗底沉着的酒花,像极了雍城遗址出土的"重环纹"铜镜。当琥珀色的酒液滑入喉咙,咽下的何止是五谷杂粮的精华,更是周人"酒以成礼"的庄重、秦人"击缶而歌"的豪迈,在舌尖上完成的一次文明交融。
四、秦腔吼春:戏台上站着的历史真身
清明时节的东湖边,秦腔艺人李桂芳正扯开嗓子唱《三滴血》。她头上的凤冠用的是凤翔丝线,水袖挥舞间,甩出的弧线与雍城遗址出土的青铜戈刃如出一辙。台下白发老汉跟着哼起
"血比水浓"的唱段,皱纹里的沟壑仿佛变成了当年秦腔戏班走村串巷时的车辙印。
戏楼的梁柱上,留着民国年间戏班题写的墨痕,而柱础石刻的"饕餮纹",分明是周鼎纹饰的民间变体。当板胡声刺破暮色,那些被现代生活磨平的棱角,又在"吼"出来的唱腔里重新锋利——就像凤翔出土的秦代青铜箭头,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保持着射穿时光的锐度。
五、新瓦承古:城垣下生长的文明新脉
凤翔高铁站的穹顶,用现代钢结构复刻了秦代
"斗拱飞檐"的韵律;环城公园的步道砖,嵌着从雍城遗址筛选的残瓦当,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年轮上。非遗工坊里,年轻人用3D打印技术复刻泥塑模具,屏幕上的数字模型与老师傅手中的陶模,在光影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击掌。
暮色中的雍城湖,倒映着新修的"秦雍阁"。阁楼的榫卯结构里,藏着《考工记》的智慧密码,而玻璃幕墙上流动的光影,又让古老的"雍"字有了数字时代的心跳。当无人机掠过六营村的泥塑作坊,镜头里的红黄蓝绿,正与博物馆里的青铜锈色、彩陶釉色,在云端织就一张文明的经纬网。
这片被《史记》盖章的土地,从周原的青铜器范模到今天的非遗直播间,始终用泥土的韧性生长着。就像凤翔人常说的:"黄土捏得碎岁月,却捏不碎骨子里的文脉。"
当渭水继续向东流淌,凤翔的晨光里,总有半坡的陶火、秦宫的钟鸣、民间的鼓点,在时光里反复叠印,成为中华文明最鲜活的胎记。
作者简介:龚禹凯,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公安局民警。深耕公安岗位之余,始终怀揣对生活美学的热忱,致力于在日常中捕捉事物的独特特质,以敏锐视角发掘平凡中的特征之美,于职业坚守与审美追求间,构建起兼具严谨与温情的生命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