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泪别:洪灾中的生命礼赞与民族根系
——一场跨越方言的守望,一次刻入年轮的铭记
文/叶志权
7月3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奋战,榕江县抗洪抢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首批前来驰援的英雄们,完成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使命,即将陆续返程。当这个消息在榕江县传开,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当地数万群众的心瞬间被牵动。他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早早地就在英雄们返程的必经之路上等候着,准备以最热烈、最诚挚的方式为这些英勇无畏的救援英雄们送行。
送行现场,俨然成了一片爱的海洋。人群中,人们手捧着满载祝福的鲜花,那一束束鲜艳欲滴的花朵,仿佛是榕江人民炽热的心,每一片花瓣都蕴含着无尽的感激与敬意。还有那一个个红鸡蛋,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这不仅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更象征着吉祥与安康,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递到救援队员的手中。老人们眼眶中饱含着热泪,那泪水里既有对洪水侵袭的后怕,更有对救援队员们的深深感激。他们紧紧地握住年轻战士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的话语,仿佛想要把心中所有的感激都通过这双手传递出去。孩子们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整齐地站在路边,他们举起稚嫩的小手,向英雄们庄严地敬礼,那坚定的眼神中满是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
在人群中,一条条感人肺腑的横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方言不同情相通,您早就是榕江亲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榕江人民对救援队员们的深厚情谊,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或许不通,但在这场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大家的心早已紧紧相连。“感恩有您护榕江!”简单的几个字,却饱含着全县人民的感恩之情。“谢谢你们,下次来一定要以游客的身份!”这诚挚的邀请,体现了榕江人民希望这些英雄们能够在和平的日子里,再来感受榕江的美丽与热情。阳光下,人们晶莹闪烁的泪光,与这些横幅标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无比动人的画面。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与感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礼仪性告别,它是一个民族在灾难淬炼后精神力量的集中迸发,更是中国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再一次具象化的生动展现。
时间回溯到6月24日那个黑暗而恐怖的凌晨,原本宁静祥和的榕江县城在睡梦中被无情地惊醒。如注的暴雨仿佛是大自然愤怒的咆哮,以排山倒海之势撕裂了夜幕。滔滔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袭来,那汹涌的浪涛声震耳欲聋,瞬间就吞噬了街道、商铺和车辆。整个县城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肆意地蹂躏着,曾经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眼间变成了一片汪洋。然而,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6月28日,洪水再度来袭,仿佛是不甘心之前的“战果”,又一次将初步清理的街道淹没。榕江,这个原本因“村超”而火遍全国、充满着烟火气与无限活力的小城,在洪水的两度侵袭下,变得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榕江县抗洪抢险的道路,也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省、州主要领导第一时间紧急赶赴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亲自指挥调度抗洪抢险工作。他们在现场仔细地查看灾情,与救援人员和当地群众亲切交流,及时了解救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迅速做出决策,协调各方力量,为抗洪抢险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国家、省、州各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一辆辆满载着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物资的车辆,日夜兼程地驶向榕江,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供电、交通、公路、通信部门的工作人员们,携带设备星夜赶赴灾区。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的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在漆黑的夜晚,他们的身影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那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成为了榕江大地上最美的风景。武警、公安、消防、民兵等救援力量在凌晨就迅速集结出发,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受灾现场,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在抗洪救灾的一线,一面面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们成为了群众最坚实的依靠。他们不顾洪水的危险,挨家挨户地转移受灾群众,帮助群众搬运物资,安抚群众的情绪。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批驰援者从各地赶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在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他们团结成了一道坚固的堤坝,共同抵御着洪水的侵袭。“榕江,我们来了!”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传递着八方力量汇聚的爱心与温暖,也给了榕江人民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勇气。
此次榕江抗洪救灾,无疑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情怀的动人注脚。在这场特大洪水灾害面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民兵、武警等应急力量第一时间奔赴榕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汹涌的洪水中奋勇前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生命的防线。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业救援队伍到志愿者,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抗洪救灾的工作中。这不仅见证了中国式救援的速度,更让人们看到了最朴素的守望相助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榕江受灾的消息一经传出,在短时间内就集结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强大的救援合力。一支支逆向而行的驰援队伍,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奔赴灾区。他们有的来自邻近的县市,有的甚至来自遥远的外省,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帮助榕江人民战胜洪水,重建家园。一箱箱爱心捐赠的物资,一笔笔支援重建的善款,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榕江。这些物资和善款,为榕江灾后重建按下了“加速键”,也激励着榕江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在灾区,一筐筐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是当地群众自家地里新鲜采摘的,他们希望用这些绿色、健康的蔬菜为救援人员补充营养。一盒盒热气腾腾的盒饭,饱含着灾区群众对救援人员的深情厚谊。“后勤只吃三分饱,省出物资支援前线”的肺腑之言,更是体现了灾区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深知救援人员在一线的辛苦,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把更多的物资留给救援人员。
作为榕江县灾后重建的重要“后方”,未被洪水影响的村寨自发组织起来,成为了为各界救援力量提供盒饭的“能量场”。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条件有限,大家只能保证救援人员“有得吃”。但随着各方资源的不断汇聚和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实现了让救援人员“吃得饱”。后来,村寨里的人们又想尽办法改善伙食,让救援人员“吃得好”。他们精心搭配饭菜,增加了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供应,让救援人员在辛苦的救援工作后,能够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体救援人员和榕江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淤泥被一锹锹铲除,那原本被洪水淹没的街道逐渐露出了地面,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街道重现往日的喧嚣,店铺重新开业,行人来来往往,那熟悉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当“村超”球场的灯光照亮夜空,那热闹的氛围又一次点燃了人们的热情。这片承载着欢乐、幸福、乡愁的土地,带着坚韧的印记,终于回来了!
洪水退去,生活重启。都柳江畔那催人泪下的送别场景,榕江群众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仿佛是一首激昂的赞歌,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最璀璨的光芒。在城郊,一株株被洪水淹没的古榕,终于露出了盘根错节的根基。那粗壮的根系,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之下,尽管在洪水中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但它们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从未断裂。这就如同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榕江,这座经历了洪水洗礼的小城,在这场灾难中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它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叶志权,曾用笔名:寻梦今生、实心木。四川成都人,现居贵州省凯里市。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喜好文学,业余撰稿,钟情于诗词歌赋、散文随笔。喜欢岁月的回眸,细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在流年的风景中记载心灵印记,享受每一个平凡瞬间。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