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人写的原生态的文
——读李爱英《异乡三部曲》
王惠莲
一
原生态的人和文
AI给“原生态”下的定义是:一般指保持原始、未经雕琢状态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或传统生活方式践行者。
而我要说的原生态的人,不是未经社会大染缸染过的“原始人”,而是经历社会千磨万击后内心依然保持一片“净土”的人。
而原生态的文,则是那种我手写我心,有什么说什么,不矫情、不雕琢,给人以读其文如见其人的文。
在读李爱英的《乡关何处》《隔海望月》《素笺无字》异乡三部曲时,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这三个字:原生态。因为它们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以往读书比较挑剔,非经典、非名著不读,而这次的阅读,感觉是在听一个朋友“聊天”,而且是一个刚在“第四届海外华人作家笔会”认识的新“朋友”。这个新朋友很热情,第一次见面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边拥抱一边对我说:“迪拜红香交待我,这次去澳洲开笔会,见到惠莲姐一定要替我给她一个拥抱。”本来只是替人拥抱,意思一下就行了,可是,她却很认真,我从她的双臂中就能感觉到,她不是在“完成任务”,她是用自己的方式,一种实实在在的热情,将朋友的委托和心意传递给了我。就像我后来了解到的她的人品:真诚而厚实。
有人说,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写的都是自己。即使是虚构的小说,也总能看到作家的“影子”。更何况,李爱英在《异乡三部曲》中,只写了不到50页的小说,其余全是“非虚构”,从小到大,从家到学校,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加拿大,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同学老师、妹妹孩子、同事朋友,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大至家乡巨变、国外见闻,小到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事无巨细,一一道来,而且在抒写这些“个人成长史”的同时,还将村落民俗、家族历史、历史变迁融入其中。正如她自己在扉页上所说:该书为作者文学式记录。
这些文学式记录,因为“翔实”,而不免有些唠叨,但在唠叨的背后,展现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李爱英出生在山东安丘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队里的会计兼保管员,生性“直爽坦荡,乐观豁达,常常笑眯眯的,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既不给上司低头哈腰,也不给讨饭者冷言冷语。”
奶奶是独女,三岁死了娘,“经历过抗日战争跑鬼子;经历过自己大病被裹草席扔到院子外;经历过一夜之间俩女儿猝死......”
闺蜜高中时来家找她,奶奶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她的闺蜜吃:核桃、芝麻、桃子、苹果,还摊煎饼放鸡蛋给她吃,做鞋垫给她穿。奶奶还常常“接济周围的邻居和穷人,哪怕自己挽着半截肠子(吃不饱)。”
奶奶告诉她:“人穷志不穷,好好努力,要有出息,要活出个人样儿来。”
父亲是当地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除了数学,还教过语文、化学、物理、政治、生理卫生、自然、历史、地理、劳动等课程,可以说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其母经常说,你爸踩死个蚂蚁都得给它立个碑。所以李爱英和她的五个妹妹,从未挨过父亲的巴掌耳光,即使批评,也很少怒吼。因而被父爱包围的六姐妹,成长期品学兼优,长大后个顶个儿的优秀:不是全国文化放映系统劳模,市人大代表,十佳记者,优秀教师,就是博士硕士。
李爱英的母亲一天学堂也没有进过,但是却把女人掌握知识求进取看得比赚钱更重要。
在《在阳光下想念妈妈》一文中,李爱英说她的母亲很少回忆童年,偶尔提及,也从不诉苦,记得的都是些有趣的人和事,和谁曾经帮过她。
母亲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知恩图报的规矩。曾经借给他们家钱的三大爷因车祸去世后,母亲和父亲就“承担起抚养他们家俩弟弟的责任,包括上大学,介绍对象,带着相亲,张罗结婚,直到生孩子送进产房......”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真诚、质朴的李爱英,才有了李爱英这样的人写出的李爱英这样的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
二
千磨万击后的“纯净”
生而为人,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被“生活”淬过火。李爱英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她被淬的方式与我们不同。
李爱英的家乡位于齐鲁大地,在她的幼年童年甚至青年时代,还依然流行着重男轻女的风俗。尤其在她生活的小山村,“没有儿子传承门户,对一个家族而言,是很严重很丢人的事情。”因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生儿子,就成了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而她的母亲却偏偏一连生了六个全是女儿。就为这,她们没少受人欺负。有时仅仅因为一个鹅蛋或几粒炒熟的豌豆,与邻里孩子们发生了纠纷,母亲就会遭人辱骂,什么你个老母鸡只会下小母鸡,什么一群没把儿(意即男孩有把儿)的绝户种。面对羞辱,母亲没有忍气吞声,为了女儿们,她甚至不惜用砖头、铁锨恫吓辱骂者,高喊着:我几个闺女有出息,一样养老送终!
许多年后,李爱英在回忆这些令人不堪的往事时,写下了“英雄母亲生育了我们姐妹六人,并一个个培养成了大学生硕士博士”,字里行间不但没有什么童年“阴影”,相反,她还以身为女儿而自豪,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恩。
李爱英的成长年代,也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当时,她已经有了四个妹妹,按照政策是不能再生了。可父亲和母亲不想被村民和族人瞧不起,他们还想要一个儿子,但政策又不允许,为此他们只好远走他乡躲避计划生育。
父亲逃掉的那个周六傍晚,院子的大门不见了,两边的窗户也没有了,家里养的羊和猪也不见了,再看盛满粮食的囤,也空了。她那时担任两个高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只能利用晚自习结束后的时间连夜骑自行车回家看看。她忘了父亲有没有给她写过信,也不记得父母在遥远的他乡是怎么度过的,但她记得祖母坚韧地撑着这个没有门窗的家,微笑着告诉她:“东家大娘替她摊了一盖垫煎饼,西家婶子帮她磨了两袋子玉米,羊仔在南门外堂爷爷家藏着,还有哪个亲戚送来苹果,哪个外村人赶集的时候给她一捆菜......”
正是这些个东家大娘、西家婶子、南门外的堂爷爷、亲戚和外村人的帮助,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星光”,让她在孤寂绝望中感受到了温暖。虽遭风雨,内心却依然坚信光明。
而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伤痛,都成了她写作的“素材”。这些“素材”,按理说,应当充满“戾气”和“怨恨”才是,但是,从李爱英的文字中,却感受不到“怨”,也感受不到“恨”,你感受到的是闪烁着纯真之光的思考与思辨:
“那个时候,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没有偷懒,没有斗争;
那个时候,有纯真情谊,有干净交往,有互帮互学,有同甘共苦;
那个时候,没有地位高低,没有权势大小,没有身世不同,没有贫富之别;
那个时候,有昂扬向上,有高远理想目标。有真善美的修养追求,有浓郁人情味的环境......”
经历了“那个时候”的李爱英,“后来的后来,历经多少坎坷,心粗糙成了岩石。但是好为人师、好交朋友,好公义,好担当,好宣扬人间正道,好听音乐好写文字,从未改变过。”
为感谢母校,她写了50页的《柳荫二中》。为感谢恩师们,她在《母校·恩师》一文中,用了28页的篇幅,一口气写了八位老师。
这就是李爱英,一个历经千磨万击,内心依然保持“纯净”的人。
三
真实、朴实的文字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所著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的李爱英,应该是知道这句话的。然而,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风格使然,李爱英在《异乡三部曲》中所呈现的,却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这种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其艺术价值似乎没有那么高,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生活的“切片”来读,你就会发现,她这种写法很有“田野考古”的价值。举个例子:
“春暖花开播种时节,母亲会仔细揣摩,今年天气冷热,旱涝怎样,虫灾如何,而作出种植什么农作物和蔬菜的计划,然后挑埂儿,挖窝儿,点种儿,浇水,盖土......驴耳朵扁豆种在地界边,芝麻花开在地头上,红薯喜水产量大,就种满靠河边的松土里,茄子土豆种在肥料足的中间地带,高粱米做稀粥抗饥饿就种在另一头阳光里,还必须种点黄豆当油吃,种点棉花织布和填棉袄,种点黄瓜花生卖了交学费......”
一副农民种地“图”就这么活灵活现地画出来了。
还有她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详细报告了她在学校的日常生活:
“早餐是一根油条6分钱,一碗稀饭2分钱,一碟咸菜1分,一个鸡蛋6分;
中午一个馒头4分,一盘炒芹菜或者扁豆8—12分;
晚上会有免费的汤,去一个小卖部买一个肉火烧12分或者菜合子9分。”
这种流水账,我们看了会不以为然,但如果再过几百年,有经济学家想研究1981年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无疑是最好的“历史资料”。
而类似的文字,不止一处。
初读的时候,也不觉得“惊艳”,细品之后,你会发现,这样的文字比起华丽的辞藻来更有嚼头更有味道。
还有她为追求细节真实而不厌其烦的“啰嗦”:
“往往到了开学前一天,母亲卖了鸡蛋,卖了谷糠,卖了花生,再东家西家借借——贰元的一元的,五角的贰角的,闪着亮儿的五分的一分的钢镚儿;母亲拿出用手帕包着的钱,在灯光下摊开数着:这一堆是大女的,那一堆是二女的......用烟卷盒一一装好写上每个女儿的名字,基本就凑齐了第二天我们去上学的学费。”
说句实话,以前读名著的时候,很少见到这种写法。而李爱英的《异乡三部曲》,不是名著,大概率也不会成为名著,但她叙事的方式却让人感到有种不一样的生动。
让我感到生动的还有她的自创“词语”和改写的诗词。
在写《柳荫二中》的大柳树时,她是这么写的:“学校大门前的两棵大垂柳,搂抱满盈(用‘搂抱满盈’形容柳树的粗,之前没有见过,李爱英应该是第一个)......每棵都高约四五米,树冠直径约六七米,不是霸道的张牙舞爪,而是公主淑女一样静静立在那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绿丝绦(岑参和贺知章如果看到自己的诗被这么‘串烧’,还不气得从地下爬起来)。”
还有“满院子里的垂柳依依(活学活用《诗经·采薇》里的‘杨柳依依’),在鹅卵石铺成的甬道两侧,横排长长,竖排长长(这句子造的,让当老师的老父亲看了,不知道会不会‘表扬’)。”
每当读到这些“匪夷所思”的句子时,我就觉得特别“好玩”,就像我在澳洲见到她时的样子,大大咧咧的,想笑就笑,想说就说,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找人倾倒,不藏着也不掖着。虽不免有些“刚直”,但这就是她的个性,和她的文字一样:真诚、朴实、不伪饰。别人怎么看她,她也不在乎,只管埋头做自己爱做、想做的事。短短9天的澳洲笔会,加上新西兰,22个日夜,她竟完成了300篇图文并茂的“美篇”,点击量突破68万。到今年6月底,她的【读书写作游全球】已有270万的点击量,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的喜欢和点赞,其“勤奋”和“成就”可见一斑。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是母亲对她说的话,这话她记了一辈子,也照着做了一辈子。
“每当我想偷懒不想学习的时候,每当面对困难或矛盾踟蹰不前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母亲那双冻得通红得双手,那些老茧和裂口,还有那份淡然坦然面对一切的神情,就清清楚楚出现在我的面前......直到今天,依然成为鞭策我向前的记忆。”
这就是我从李爱英的《异乡三部曲》中读到和学到的,它让我想到了一个近似于“真理”的成语:“开卷有益”,尽管我开的这部“卷”不是名著,也不是经典。
除此之外,它还告诉我,写评论文章不要只盯着“名家名作”,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即使是一朵不起眼的野花,也有它独有的“美和香”。
比如李爱英的《异乡三部曲》,你仔细“闻闻”,相信你会和我一样,闻到一种不同于“牡丹”和“玫瑰”的芬芳。
而这,就是“原生态”的人写出的“原生态”的文,带给人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