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经》说:“气场感应相应,
祖先的福泽会惠及后人。”《诗经》说:“山岳降下神灵,诞生甫侯和申伯这样的英才。”这是说先祖葬地得气,后代就会受荫庇;山川灵秀降神,才会孕育杰出人物。如果人已经出生,其禀赋并非来自山川灵气,又怎能变愚笨为聪慧、化卑贱为显贵呢?有人说原有好祖坟荫庇出贵人,后来再葬吉地就立即登科中第,这不过是人事巧合,风水师却神化其说,称之为“催官地”,其实发福并非由此而来。
还有贫寒之士,原本没有好祖坟,有的受阳宅气场影响出生,有的感自然造化之气而生,出生后葬入吉地就登科中第,这是因为祖宗积德深厚,被上天厚爱,千万人中才遇一次罢了。
如今风水师为人寻地,动辄说“催官”来迷惑人,追问催官的说法,就借口出自赖公的《催官篇》。殊不知赖公既著有《披肝露胆篇》,其中说“切不可听信狡诈虚伪之徒,妄言星卦之说,自取其祸”,为何又会有天星之说呢?如果有天星之说,《披肝露胆篇》中又为何斥责诈伪之徒,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过去称杨筠松、曾文辿、廖瑀、赖文俊为四大明师,杨、曾、廖三人都没有星卦之说,难道赖公独自著《催官篇》,与其他三人观点相反吗?
深入研读《催官篇》,其辨龙、评穴、评砂、评水的内容,不过是用二十四山方位反复论述,终究于理无据,且文中多有文理错乱之处,不足为训。就以“天皇气从右耳接,右耳乘气无冲脑”二句来看,其谬误显而易见。为何?因为脉如树枝梗,聚成一线,所以说“接脉”;气如树上果实,结成一块,所以说“乘气”。虽然气由脉而来,但脉止处气才结聚,脉与气各有分别,并非说脉就是气。卜氏说:“下葬要乘生气,认脉要看来龙”,古人因此强调葬“气”而非葬“脉”。若说“气从右耳接”,就是把脉当作气,这是第一处不通;“右耳乘气”是把坐向承接当作乘气,这是第二处不通。接脉与乘气是点穴的关键要义,如此混淆不清,怎能不造成大错!我想赖公既然是明师,绝不可能有这种不通的说法,只是不知这篇《催官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冒赖公之名欺世惑众,为害不浅。希望高明之士留心详辨,再结合先哲言论,自然能清楚明白其中的大谬之处。
解析
1. 核心观点:批判“催官地”的迷信逻辑
作者认为“气感荫庇”的前提是先人葬地得气,后人出生后再葬吉地无法改变禀赋,所谓“催官”多为巧合,而非风水直接作用。
强调“积德”才是福泽根源,贫寒之士登科是“祖宗积德”被上天眷顾,而非葬地瞬间“催官”,否定风水的速效性与机械决定论。
2. 对《催官篇》的质疑与考据
逻辑矛盾:赖公《披肝露胆篇》斥责星卦诈伪,《催官篇》却宣扬天星方位,二者自相矛盾,质疑其非赖公所作。
理论谬误:指出“接脉乘气”概念混淆——脉是路径,气是结聚,《催官篇》将“气”与“脉”混为一谈,违背“葬气不葬脉”的古法。
学术批判:认为该书以二十四山方位空谈,文理舛错,缺乏理论根基,实为后人冒名之作。
3. 风水实践的哲学立场
主张回归“察气认脉”的本质:强调“气由脉来,脉止气结”,点穴核心是“乘生气”,而非机械套用方位、星卦。
反对形式主义:批判术家借“催官”之说神化技术,实则脱离自然规律,呼吁以理性态度辨明真伪,避免被伪学误导。
4. 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考据与逻辑分析,揭露伪书谬论,体现“破迷信、重实证”的治学态度,对当下审视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倾向仍有启示——需以理性分辨精华与糟粕,避免盲目附会。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传,主要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为主导,实地应用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的实力派风水师,主要应用为山地和平洋风水两大地脉。本人主要结合周易八卦的象数植入化用,延伸了地理实地的综合应用,拓展了风水实地领域的纵深精度!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和《平洋要旨》以及《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全收纳于《胡成智文集(杂篇)》里,目前加密未公布于网端,均属内部资料。见诸网络部分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为公开内容!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地理古篇解析。由于时政的限制,全部下架!从即日起,部分文稿渐次公诸于网络,还望风水同仁们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