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赵渊彧老师的《经酷热笔记》
武更明
赵老师的《经酷热笔记》以新韵七律的形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盛夏消暑图。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想象,将炎炎夏日中的生活细节升华为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
原文
经酷热笔记(新韵)
赵渊彧
夏日炎炎暑气强,人乏汗冒饮冰汤。
毛巾沾水箍脖颈,竹扇摇风吻脸庞。
想做蛙儿荷榻跳,欢歌傍晚叶荫藏。
白云已睡空留月,洒下温柔入夜窗。
首联"夏日炎炎暑气强,人乏汗冒饮冰汤"直入主题,用"炎炎"叠词强化暑热感受,"乏"与"冒"两个动词精准捕捉了人在高温下的生理反应。而"饮冰汤"这一生活细节,既写实又富有画面感,为全诗奠定了生活化的基调。
颔联"毛巾沾水箍脖颈,竹扇摇风吻脸庞"运用拟人手法,将日常消暑行为诗意化。"箍"字形象地描绘了湿毛巾缠绕脖颈的触感,"吻"字则赋予竹扇以人的温情,使普通物件瞬间灵动起来。诗人通过触觉与视觉的交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一丝清凉。
颈联笔锋一转,"想做蛙儿荷榻跳,欢歌傍晚叶荫藏"以奇特的想象突破现实桎梏。诗人羡慕青蛙在荷叶间的自在,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既表达了逃离酷暑的渴望,又暗含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两个动词"跳"与"藏"构成动态画面,与上联的静态描写形成巧妙对比。
尾联"白云已睡空留月,洒下温柔入夜窗"将时间推向夜晚,用拟人化的"白云已睡"暗示暑热消退,而"洒下温柔"的月光则象征着自然的抚慰。这个收束既点明时间流转,又以"温柔"二字赋予全诗抒情色彩,使酷热体验最终升华为诗意的享受。
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展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发现美的能力。从白日的燥热到夜晚的清凉,从现实的困扰到想象的解脱,完成了由"酷热"到"笔记"的艺术转化,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即事抒怀"的传统精髓。



作者: 赵渊彧,笔名:小草,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人。爱好散文、古诗词、现代诗。曾在地方报、地方文艺、《乌兰察布教育导刊》《乌兰察布教育》《乌兰察布诗词》发表古诗词、新诗、散文,在网站登载诗歌、散文等作品几十篇。有作品《躺柜里的香囊》和《父亲是我家的常青树》分别荣获四季歌文学社区征文比赛优秀奖和三等奖。现为中国散文:会员、四季歌文学社区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会员、凉城诗词学副会长。
赏析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