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恒昌《商河拾趣》:
黄河酒香里,藏着千年鼓魂
天 琮

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商河拾趣》二首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商河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谱。"向海洋"与"擂鼓"两首诗,如同两枚精心打磨的文化印章,钤印在商河的历史册页上。诗人以现代诗歌语言激活地方记忆,让黄河酒香(今朝酒业)与鼓子秧歌这两大商河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两首诗不仅是对商河风物的礼赞,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诗意实践——通过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融合,构建起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的诗意桥梁。
一、黄河酒魂:商河的液体记忆
"踏破重重关山/醉美坦坦荡荡/长驱而来的黄河/满携今朝酒香/大步向海洋"——《向海洋》一诗以恢弘的笔触,将商河今朝酒业与黄河文明勾连起来。商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独特的酿酒文化。诗人笔下的黄河不再是地理教科书上的水文概念,而是"满携今朝酒香"的文化载体,是商河酿酒历史的活态见证。
"踏破重重关山"的黄河,象征着商河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醉美坦坦荡荡"的酒香,则凝结着这片土地千百年的酿造智慧。今朝酒业的酒香随黄河"大步向海洋",这一意象既写实又象征——商河美酒通过现代物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正如黄河最终奔流入海。桑恒昌巧妙地将地方产业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熔铸为一体,让读者在品读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商河作为"中国白酒之乡"的独特魅力。
二、鼓子秧歌:土地深处的声音考古
"谢谢那面鼓/怎么打都不喊疼/鼓声如浪仄仄平平/转化成无邪的笑声"——《擂鼓》一诗则聚焦商河另一文化瑰宝——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流行于商河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诗人将鼓子秧歌的节奏具象化为"仄仄平平"的诗歌韵律,完成了听觉艺术向文学艺术的巧妙变化。
"突然想起一头老牛/和爷爷差不多的年龄/遂即垂下双手/向鼓三鞠躬"这几句诗,展现了桑恒昌诗歌特有的情感张力。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农耕文化,与土地、劳作有着深厚渊源。诗人由鼓声联想到"和爷爷差不多年龄"的老牛,这一联想绝非偶然——它暗示着鼓子秧歌承载的代际记忆,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孑遗。向鼓"三鞠躬"的动作,则完成了从观察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转换,使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采风记录,成为一次郑重的文化仪式。

三、地方性书写的现代转换
桑恒昌这两首商河题材诗歌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地方特色与普遍诗意的黄金分割点。他没有停留在对商河风物的表面描摹,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地方符号背后的文化密码,让黄河酒香与鼓子秧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情感载体。在《向海洋》中,黄河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明传承的隐喻;在《擂鼓》中,鼓声不仅是声音现象,更是代际对话的媒介。
这种地方性书写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在地性而不陷入狭隘的地方主义?桑恒昌的答案是:将地方经验转化为普遍情感。当商河的黄河酒香与鼓子秧歌通过诗歌语言获得新的表达形式时,它们便不再是商河人专属的文化记忆,而成为所有读者都能感知的精神共鸣。
四、诗歌作为文化记忆的激活器
商河拾趣,拾的不仅是地方风物之趣,更是文化传承之趣。桑恒昌通过这两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地域特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实践。当黄河酒香随诗歌飘散,当鼓子秧歌的节奏在诗句中回响,商河的文化记忆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桑恒昌的商河诗歌犹如一剂解毒良方,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土地的声音,感受传统的温度。两首小诗,浓缩着商河的大文化——这正是地方性书写的魅力所在:它让具体的地方经验获得普遍意义,让即将消失的文化记忆在诗歌中重生。当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重新发现商河时,他们也在重新发现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丰富图景。
2025年7月6日/乙巳六月十二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