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小园烽火记
作者:高平海
1943年的春天,战火的阴霾笼罩着中华大地,在苏北灌云县(今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有一个名叫武小园的地方,看似宁静祥和,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抗日战场上极为关键的前哨阵地。它坐落于武障河北岸,与武障河仅距250米,东距大庙伪军宋清尧据点3.5千米,南距老新安镇日伪军据点5千米,西距武障河口日伪军据点3千米。这弹丸之地,如同一颗钉子,牢牢楔入日伪军的势力范围,成为灌东办事处一联防坚不可摧的战略要地,也因此引得日伪军垂涎已久,虎视眈眈。
5月13日的清晨,天空阴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阵阵阴沉的马达声,如同恶魔的低吟,从武障河水面由远及近地传来。正在河边巡逻的日伪军,乘着5只飘着膏药旗的汽艇,自东向西,气势汹汹地朝着武小园直扑而来,那嚣张的模样,似要将这小小的村庄一口吞掉。灌东第一联防区主任武伯才带着3名巡逻灌东武工队员,闻声望去,心中顿时警铃大作。他们深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于是迅速撤到武小园那高大厚实的土围墙内,严阵以待。
敌人的汽艇如恶狼般迅速靠岸,他们兵分两路,将武小园层层包围,妄图将这里的民兵一网打尽。面对300余名装备精良的强敌,武伯才面色沉着,眼神坚毅,毫无惧色。他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形势,凭借着炮楼和高4米、厚1米的土围墙,迅速作出了周密的战斗安排。枪法精准的吴同根,手持一支威力巨大的“土大龙”和一支盒子枪,守卫着至关重要的铁栅栏门;武永涛则带着一支步枪、一颗手榴弹,警惕地警戒着西围墙;吴同田负责守卫东围墙;吴正训、武文贤、武法章、武逸章4人巡回警戒,随时准备支援各处;武兰章、陈英两名女同志,虽为女子,却也勇敢地承担起隐蔽村民和学生的重任。
刚部署完毕,日伪军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刹那间,机枪的狂啸声、小炮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硝烟和尘土如汹涌的潮水,瞬间弥漫在武小园的上空,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枪弹如同流星般从空中飞过,留下刺耳的怪响,一棵生长了20余年的槐树,在无情的弹片下,被拦腰削断,轰然倒地,令人痛心不已。
机枪声稍停,100余名日伪军端着步枪,猫着腰,如饿狼般向武小园直冲过来。武伯才沉着冷静,压低声音叮嘱民兵们:“要沉住气,节约子弹,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埋伏在大门东侧围墙上的吴同根,全神贯注,眼睛紧紧地盯着敌人,手中的枪握得死死的。敌人越来越近,几个胆大妄为的小鬼子,急于抢头功,突然直起腰,撒开腿猛跑过来,伸手就要拉铁栅栏大门。说时迟那时快,吴同根猛然扣动扳机,“土大龙”怒吼着吐出复仇的火焰,紧接着,他又扬起那支得心应手的盒子枪,朝着敌人挨个“点名”。只听得几声枪响,3名日寇应声倒地,其余敌人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
在西南角,神枪手武永涛不顾枪林弹雨,镇定自若地瞄准敌人。他身形灵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弹无虚发,每一声枪响,都伴随着一个敌人的倒下,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他们被打得晕头转向,根本弄不清武小园里到底有多少“土八路”。守卫在围墙东北角的吴同田,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来回巡视着墙外的敌人,东一枪,西一枪,与日伪军隔墙对峙。或许是战斗的激情让他忘却了危险,他觉得趴在墙上射击不过瘾,便半跪在墙头上,平端起长枪,更加畅快地打击敌人。然而,不幸却在此时降临,他刚打倒一个伪军,就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鲜血瞬间涌出,染红了他的衣衫,可他被抬下围墙后,没等伤口完全包扎好,又毅然拿起枪,继续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那坚定的眼神,诉说着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武伯才一边冷静地指挥战斗,一边密切观察着整个战场的形势。当他发现敌人的重火器集中攻击东南炮楼和附近的瓦房时,果断下令战斗在那里的武文贤、吴同根等人撤离险境。敌人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下,炸断了瓦屋的大梁,还在炮楼上炸出了许多笆斗大的窟窿。但民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依然坚守阵地,让敌人始终无法接近主炮楼。到中午12点钟,在武工队员的英勇抵抗下,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成功打退。
凶残的敌人见强攻不成,竟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弹。陈英和武兰章毫不慌乱,迅速组织学生和群众做好隐蔽和防毒工作。她们将老人和孩子藏在磨房的大磨盘周围、墙脚跟和桌子底下,然后每人分发一块湿毛巾或湿布。当毒气弹落在附近时,大家按照她们的指示,用湿布捂住鼻子,成功避免了中毒。
下午3点,日伪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敌人改变了战术,只是不停地打枪开炮,妄图摧毁民兵的防御工事。炮楼前面的场地上,被迫击炮弹炸出了20多个大坑,土围墙也被敌人的各种枪弹打得千疮百孔,如同马蜂窝一般。而民兵们则灵活机动,东一枪,西一枪,巧妙地引诱敌人浪费弹药。就这样,双方整整对峙了6个小时。在这漫长的6个小时里,敌人共施放了8个毒气弹,一位不幸的老农因中毒身亡,这更加激起了民兵们心中的怒火。但英勇的灌东武工队员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他们如同钢铁长城,屹立不倒。
夜幕降临,晚上9点钟,区队长武璋带领50余人武工队员前来增援武小园。他们乘着夜色的掩护,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巧妙地突破敌人的封锁,接应武小园的民兵和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武小园的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在这一天里,武工队员们凭借着坚固的围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击毙、击伤日伪军20多人。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曲英勇无畏的赞歌,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高平海,江苏灌南人,中共党员。系中国作家文学联盟研究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朱自清研究会、读书研究会会员,公众号“灌南文学”责任编辑,灌南县拥军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曾入选“江苏省退役军人服务站百名优秀站长”“连云港好人”。作品曾获市读书研究会“我在共和国里成长”征文特等奖,另有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