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一阴一阳称为道。”
孤阳无法生息,独阴不能成形,
阴阳相配才成造化。以形势论:山属阴、水属阳,山水相配为阴阳;山静为阴、水动为阳,山水自身各含阴阳;阴龙需阳穴承接,阳龙需阴穴容纳,龙穴相配为阴阳;阴山以阳水为朝对,阳山以阴水为朝对,主客山水相配为阴阳。此外,砂山左右强弱、水流明暗分股,无不是阴阳相配。卜氏说“单一不能生化,造物必成双,需合阴阳”,正是此理。
如今风水师不察此道,误信“净阴净阳”之说:登山寻龙时不辨真假,只用罗盘格定,若龙脉节节属阴,就称“纯阴为贵”;节节属阳,就称“纯阳为贱”;阴中夹一阳或阳中夹一阴,就称“阴阳驳杂为凶”。殊不知真龙行度变幻莫测,蜿蜒东西,转折南北,遍历二十四方,岂能用方位阴阳定贵贱吉凶?若真能以此判定,又怎称得上“龙”?若贵龙必属净阴、贱龙必属净阳,便是单阴单阳,违背造化之理。
从方位阴阳本源看:罗盘始于黄帝、周公,汉代张子房只用十二地支;唐代一行禅师因十二地支难以择日,除戊己二干居中,用八干加乾坤艮巽四卦,列于十二支间隔,作为太岁不建之方,方便择日。阴阳划分不过按先天纳甲法,分十二阴、十二阳,本为辨方择向服务,龙穴砂水的贵贱吉凶,并非由此判定。
况且二十四山方位始于唐代,若执此寻地,唐以前周秦、汉晋、六朝的富贵大地,又凭什么寻找?若龙只需净阴净阳、不宜驳杂,那方位配对也应阴对阴、阳对阳,但为何实际有阳向对阴(如壬向丙)、阴向对阳(如艮向坤)?由此可见,净阴净阳之说荒谬昭然。
核心概念解析
1. 阴阳的本质:动态平衡与相配
自然阴阳观: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如山水、动静、主客的相配,而非静态的“纯阴纯阳”。真正的风水吉地需“阴阳交媾”,如阴龙配阳穴、阳山朝阴水,体现“互补平衡”。
批判机械阴阳论:净阴净阳派将阴阳简化为罗盘方位的“非阴即阳”,忽视“阴阳互藏”的自然规律(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违背《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质。
2. 罗盘方位的起源与局限
罗盘的工具属性:二十四山方位是唐代为“择日”方便而设,并非寻龙核心。先天纳甲法的阴阳划分(如乾纳甲为阳、坤纳乙为阴)是人为标定,旨在辅助辨向,而非判定气脉吉凶的依据。
历史反证:唐以前无二十四山方位时,仍有大量风水宝地,证明“净阴净阳”非寻地必需,驳斥其“放之四海皆准”的谬误。
3. 真龙行度的“变幻”特质
龙脉的自然属性:真龙走势“逶迤无定”,需通过形态(如起伏、过峡、星峰)判断气脉,而非用罗盘方位切割。若强行以“节节属阴”论贵贱,如同“刻舟求剑”,忽视龙脉“生气流动”的本质。
实践应用要点
辨龙核心:观形态而非方位
寻龙需看“山脉走势是否生动”(如星峰变换、过峡束气),而非用罗盘测“某山属阴属阳”。例:龙身虽跨阴阳方位,但只要“起伏有致、砂水环抱”,便是吉龙。
阴阳相配的实操原则
龙穴相配:阴龙(山势陡峭)需阳穴(平坦开阔)承接,阳龙(山势平缓)需阴穴(紧凑藏气)容纳;
主客相配:主山(阴)需朝水(阳)环抱,水动(阳)需山静(阴)护卫,形成“阴阳互济”。
罗盘的正确定位
罗盘用于测量方位(如坐向角度)和择日(如避开太岁方),但不可作为“寻龙点穴”的核心依据。判断气脉吉凶需以峦头(山形水势)为根本。
理论本质
本文核心是批判“净阴净阳”的机械方位论,回归“阴阳动态平衡”的自然法则。其本质在于:风水的“阴阳”应体现在自然形态的互补(如山水、动静),而非人为划定的方位符号。作者以“唐前无二十四山亦有宝地”“方位配对需阴阳相济”等论据,揭露净阴净阳派“舍本逐末”的谬误,强调“观龙需观势,辨气需辨形”,而非依赖罗盘刻板划分。这一理论对现代风水实践的启示是:需尊重自然规律的“复杂性”与“流动性”,避免将环境简化为机械符号,体现“以自然为宗,以平衡为要”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