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位(房分)的划分,
常说“青龙管长房
(一四七房),明堂管中房
(二五八房),白虎管幼房(三六九房)”,并以此判断祸福,这是常规说法。但不可拘泥于此。
我常见到无青龙砂却长房兴旺,白虎砂短缺却幼房发达,明堂不端正却中房独盛的情况;更有房分此盛彼衰、祸福无定的现象,为何会这样?
因为“心”是气的主宰,“气”是德行的象征:人心积德,上天必降福泽,地脉也以吉气响应;人心失德,上天必降灾祸,地脉也以凶气呼应。祸福吉凶的应验,实则由人自身招致,怎能全归咎于龙穴偏枯、砂水不齐?
所以子女求吉地,只需择穴安葬先人遗骸,避免风、水、蚁三害侵蚀,便已尽孝。若房分运势不均,只需尽人事听天命。若想周全,可培补此地风水,或另寻吉地分葬,方可避免不均之患。杨公说“岂可单靠一坟定房分,需以多坟相互参照”,此说值得推敲。
总之,宫位分房的说法可暂且不论,切勿听信风水师妄断,因担忧某房发福不均而停柩不葬、暴露先人遗骸,陷入不孝。河南程氏说:“不以奉亲为根本,专求后代私利,并非孝心安葬的本意”,实为至理名言。
核心概念解析
1. 宫位分房的传统认知与局限
传统理论:以“青龙(左)—长房”“明堂(中)—中房”“白虎(右)—幼房”对应,认为砂水形态直接影响各房运势。
实践矛盾:现实中常出现“砂水缺陷却某房兴旺”的反例,说明传统宫位论并非绝对真理,不可机械套用。
2. “德行主导祸福”的核心观点
风水与德行的关系:强调“人心积德”比“地形完美”更重要——德行能感召天地吉气,反之则招凶,突破“唯地形论”的局限。
例:若家族行善积德,即便葬地砂水有缺,仍可能获福;若德行有亏,即便地形完美,也可能招祸。
3. 房分不均的应对原则
根本态度:安葬首要目的是“安奉先人”,避免三害,而非强求房分均等;
补救方法:
自然调和:接受“房分兴衰有时”,顺乎天命;
人为调整:培补砂水(如补青龙砂助长房),或分葬多坟(“众坟参互”)分散气场,减少单坟对房分的影响。
实践应用要点
安葬的核心伦理:
优先确保遗骸“入土为安”,避免因纠结“房分吉凶”而停柩不葬,违背孝道。程氏观点批判“重利后轻奉亲”的功利心态,强调风水的人文本质。
宫位论的辩证使用:
可作为参考,但不可迷信:若青龙砂破损,长房可能面临压力,需结合家族德行与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多坟分葬策略:若家族人丁兴旺,可按房分选择不同吉地分葬,避免单坟“气脉偏枯”对某房的过度影响。
德行与风水的互动:
倡导“修德为本,风水为末”:如定期维护祖坟、行善积德,可增强风水的正面效应;反之,即便葬地极佳,也可能因德行缺失而失效。
理论本质
本文打破风水“机械决定论”,将“德行”纳入风水体系,形成“地形—德行—气运”的三元互动模型。其核心思想是:风水的作用需以“人心向善”为前提,单纯追求地形完美而忽视德行,终将徒劳。这一理论既保留了传统风水的实用技术(如避三害、培补砂水),又升华至伦理层面,强调“孝道”与“德行”才是风水的根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环境规划需兼顾自然规律与人文道德,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