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牧堂说:
“山川的自然融结在于天意,
而山川的人工裁剪在于人为。”
因此,截长补短、削高填低,都有其必然的道理。起初,不仅需要眼力精巧,还需工具辅助;最终,若操作得当,可夺天地造化、改变气运,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无间的境界。由此可见,“作用之法”(风水改造术)不可不知。
但如今的风水师令人诧异:他们各凭主观臆断,肆意培补改造——有的筑造围堤,填没界定气脉的界水;有的修建兜金(弧形矮墙),阻塞小明堂;有的堆砌土墩,掩盖穴前倒影;有的开凿月池,损伤穴唇生气;有的滥用罗盘规划,大挖圆明堂,破坏天然晕纹;有的先挖墓穴,砌成空圹,泄散地中生气;更有甚者为美观而多加石制器物,镇压于穴前,反成煞气。这些都是人为操作不当,导致自然天道受损的情况。
所以,作用之法必须先认准龙穴,观察地形走势,该培补则培补,该开挖则开挖,再三斟酌后才能无误,岂能随意为之!
核心概念解析
1. “作用之法”的哲学基础
主张“天人合一”:自然山川(天)与人为改造(人)需相辅相成。合理的裁剪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通过人力“辅助天道”,使气脉更顺畅凝聚。
蔡牧堂观点的核心:肯定人为改造的价值,但强调“顺势而为”,如“截长补短”需符合地形内在规律,而非强行改变。
2. 改造误区与禁忌
文中列举六大错误操作:
填界水:界水本是区分气脉的天然标志,填没会破坏气脉走向。
堵明堂:小明堂需“聚气”,阻塞会导致气郁不流通。
盖倒影:穴前水影是“气之映象”,掩盖会干扰对气脉的判断。
凿月池:穴唇(穴位前缘)属“生气显露处”,开凿会泄散生气。
乱改明堂:按罗盘硬套圆形明堂,破坏天然地形(如“缺晕”指穴场天然晕纹)。
先开金井:提前挖墓穴会使地下生气外泄,需“乘生气”下葬而非提前破坏。
3. 正确作用之法的原则
前提条件:必先“认定龙穴”,确认自然气脉的核心位置,否则改造无的放矢。
操作逻辑:“相其形势”——根据地形走势判断“培”与“开”:
例:砂山短缺处可培土补砂,水流直射处可挖渠改道,但需保持与原有地形的协调。
权衡标准:改造后需“夺神功,改天命”,即通过人力使气脉更聚,而非破坏,达到“人与天无间”的效果。
实践应用要点
改造时机:仅当自然地形存在“砂水缺陷”(如“水直”“砂飞”)时才需作用,若天然合局则不必人为干预。
具体技法示例:
培补:在龙砂(左砂)短缺处植树或筑低矮土墙,补“青龙护卫”之势,但高度不超过主山。
开挖:若水流直冲穴位,可在前方开挖弧形水池(如月池),使直射水变为环抱水,但需距穴场适当距离,不损伤“唇气”。
工具与尺度:
禁止滥用工具破坏原生地貌(如“规车”指机械规划),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如用人工堆砌而非爆破开山。
器物布置需合“五行生克”,如穴前忌放尖锐石器(属“金煞”),可置圆形石墩(属土,象征“包容”)。
理论本质
本文批判了“主观妄为”的风水改造,强调“以自然为根本,以人力为辅助”的辩证思想。其核心在于:真正的“作用之法”是对自然气脉的“顺势引导”,而非强行扭转——如同中医“调理气血”,需辨明“症结”后再施针药,否则“误施手术”反伤根本。这一理论体现了传统风水“敬畏自然、善用人力”的实践智慧,对现代环境改造也有“适度干预、尊重生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