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迹忆·小小说(008)】火 候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张媪刚上电视台新闻部当记者的时候,对采访、报道、写稿,全都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对选稿、编稿、组稿,以及寻找采访线索、深入现场一线、把握采访时机和选取角度这些新课题,全都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所以,她每天坐在编辑部里,心中总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没有一点底。
这天,主任安排她在“新闻热线”值班。
实际这活就是接听电话,作好记录,及时汇报,算不了什么太大的事儿,若放在旁人身上也就是个“小儿科”!
但这点小事对张媪来说却是大事。她怕接电话。
正在顾虑重重心神不定时,办公桌上那台橘红色的电话“叮铃铃”地响了。
张媪拿起电话还未说出“你好,这里是……”,电话里一个大嗓门男人的声音就开喊了:
“是电视台吗?××工地出事了,刚建起的五层楼体主墙倒塌啦!请你们快过来采访下!”
“你哪儿是什么单位?请你把情况说清楚些!”
“我这儿是建委质监站,详细情况还在调查中!”
“好,待我向领导汇报后,再给你回电话!”
主任听后说,先让他们去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再给119、120、驻防部队、辖区派出所打电话,最主要的别忘了打“市长热线”等等,指示了一大堆,却没有“出兵作战”的意思!
张媪把电话打过去不到七八分钟,那边又响起了告急的声音:
“电视台吗?你们怎么还没到?这里的现场秩序和工人情绪都白热化啦!场面不太好控制了,119、120的马上就到了,你们也得快点啦!”
……
主任听完后,仍是稳坐“中军帐”,既没调兵也未遣将,一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样子。
张媪一时间不知道领导在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更不清楚她所期待的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过了两三分钟,那边电话又响了,还是那个大嗓门男人的声音,这回已是怒不可遏的喊叫起来了:
“电视台吗?你们怎么还没到啊?这里已经发生人员冲突了,市长、局长、公安局的正往这儿赶,你们也快点吧!”
这会儿,主任才带上记者、摄像员奔赴现场了。
临出门前,主任对张媪说,你也去,跟着体验体验……
刚到现场,市长、局长、公安局的等等一干人马正好才下车。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
当晚,这条消息就在电视台新闻头题中播出了,整个图像是——
市长现场接受采访,慷慨激昂,振振有词;
局长现场接受采访,主动靠前,指挥奏效;
处长现场接受采访,布控得力,措施果断;
首长现场接受采访,千方百计,确保安全;
院长现场接受采访,全员出动,抢救及时;
……
当然,更多的镜头还是部主任的光辉形象!
月未评稿时,这条稿子理所当然的成了全台首屈一指的“好新闻一等稿”!
年终评稿时,这条稿子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全市首屈一指的“好新闻一等稿”!
年度评稿时,这条稿子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全省首屈一指的“好新闻一等稿”!
不过,记者署名却是,台长、副台长、主任的名字。
张媪倒是“白菜煮豆腐——根本没沾着人家的一点光!”
没过多久,新闻部主任升职为台长助理。
那天,张媪见老主任兴致挺高的,脸上浮满了一层太阳光,就冒昧地请教了这采访中的奥秘?
老主任却似笑非笑的用了一种有些诡异的语气说了句:
“这你就不懂了吧!这就是我常说的新闻采访也得掌握火候。干其他工作也同样,都得瞄准时机,掌握好火候。这就叫火候也能创造奇迹!”
张媪无语……
2013年元 月15日 晨于北方悠然居书房

沈学印,曾供职电视媒体,现退休。已有4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百家报纸杂志发表;出书30余部、编书20余本、创办民刊80余期、获奖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等。现为《乌苏里江》《知青文学》全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