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杖”的意思是:
脱离龙脉的主脉来取穴。当龙脉经历重重起伏后,到了结穴的关键位置时,脉势过于急促而无法停留,于是脱离主脉落入平坦之地,就像蚕蜕皮、蝉脱壳一样,虽然龙脉的形体还在原地,但“生气”却脱离到了外部的平坦区域,因此需要用“离杖”之法取穴。
详细释义:
一、“离杖”的核心逻辑:舍“形”取“气”,脱离主脉寻生气
1. “脱离来脉”的本质:主脉气急,另寻聚气点
龙脉若“顿跌起伏”后气势过急(如陡峭山峰直落平地),主脉上的“气”如同奔腾的洪水,无法停留聚气。此时需脱离主脉,在其旁的平坦处(如山脚平原、台地)寻找“生气脱离”后的聚气点,如同洪水过后在下游平缓处形成湖泊,气随水停。
2. “蚕脱苗、蝉脱壳”的隐喻:生气的“二次转化”
蚕与蝉的“脱壳”是生命能量的升级,类比龙脉“形体未变而生气外移”——主脉虽在,但急势导致气无法凝聚,真正的生气已“脱离”到更平缓的区域。取穴需顺应这种“能量转移”,而非固守主脉。
二、离杖的适用条件:“脉急难停”与“脱落平坦”
1. 龙脉形态:急跌之后的“脱脉”现象
例:龙脉从海拔千米的高山陡然降至百米台地,主脉陡峭如瀑布,此时主脉气如“瀑布冲击”,无法聚气;台地虽脱离主脉,却因地势平缓成为“气之缓冲带”,如同瀑布下方的深潭,生气在此沉淀。
2. “生气别脱于外”的判断标准
主脉旁的平坦地需满足:
地势突然变缓,形成“藏风”格局(如四周有低矮山丘环抱);
有水流或植被环绕,象征“气遇水则止”(如台地前有池塘、溪流)。
若主脉旁仍是急坡或破碎地形,则“生气未脱”,不可用离杖。
三、与其他杖法的对比:应对“急龙脱气”的特殊策略
杖法 龙脉特征 取穴逻辑 核心差异
顺杖 脉势平和,气可直受 正接龙脉,直接取穴 适用于“气缓脉平”
缀杖 脉势雄急,需低处缓接 龙尾最低处缀连取穴 适用于“急龙末尾缓接”
离杖 脉急气脱,主脉难聚 脱离主脉,外寻生气 专门应对“急龙脱气”,舍形取气
四、现实环境中的“离杖”案例:陡坡下的台地建宅智慧
1. 地形隐喻:山区“剥蚀平台”的聚气效应
如:秦岭某支脉从陡峭山脊直落,山脚下形成一块平坦台地,台地虽脱离主脉,但四周有小山包环绕(藏风),前方有溪流汇聚(聚气)。古人在此建村,正是离杖——脱离急陡主脉,在台地“脱气”处取穴,避开山上的“急气”与山脚的“湿浊”。
2. 建筑逻辑:远离悬崖的安全缓冲带
若主脉尽头是悬崖(脉急难停),直接在悬崖下取穴易受崩塌风险与“风煞”,而在离悬崖一定距离的平坦处(如100米外的台地)建宅,既脱离危险区,又承接“脱离主脉”的生气,体现“离杖”中“安全与聚气”的双重考量。
五、离杖的深层启示:“能量转化”视角下的风水智慧
离杖打破了“龙脉主脉必为吉”的误区,承认“急脉生气外溢”的自然规律:
1. 主脉如“高速路”,气行太快;旁侧平坦地如“服务区”,气在此停留;
2. 取穴如“司机休息”,不跟车狂奔,而在服务区蓄能,体现“以静制动”的哲学。
这与现代地理学中的“地貌能量耗散”理论相通——陡峭地形能量释放快,平坦地形能量积累多,风水的“生气”本质上与地形能量的稳定状态相关。
总结:
“离杖”是应对“急势龙脉”的终极策略,核心在于认识到“脉急则气脱”,需脱离主脉在旁侧平坦处寻气。其智慧如同“弃急流而寻深潭”,不执着于龙脉的“形”,而追逐生气的“神”。这一方法展现了风水“舍形取气”的高阶思维——当自然形态无法直接利用时,以“脱离”的方式实现“曲线聚气”,与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逻辑异曲同工,本质上是对自然能量流动规律的主动适应。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