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粮找紫阳想吃米找万里,赵紫阳河南滑县桑村人。
“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是一句流传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民间谚语,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后粮食产量提升、农民生活改善的社会现状。
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吃粮找紫阳”
指陕西省紫阳县通过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群众心中的“粮食供应地”。紫阳茶产业与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例如2025年4月紫阳夜市吸引了大量游客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活力。
“要吃米找万里”
指安徽省在农村改革中实行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因推动这一改革被群众誉为“粮食功臣”。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曾广泛流传着两句话,那就是“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安徽当省委第一书记,一个在四川当省委第一书记。他们带头打破“左”的禁锢,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勇敢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大胆支持农民的改革之举,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让农民重新获得生产自主权,粮食增产,很快吃饱肚子。农民对他们赞誉,实质上是对党中央改革开放路线的歌颂。
四川省委在赵紫阳主持下,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支持农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接着,在家庭联产承包推广以后,又在广汉向阳公社进行了全国首先取消人民公社改建乡政府的试点,为全国范围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吹响了进军号,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继而内蒙古等地也跟了上来。这样,四川与安徽遥相呼应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后来在全国传为佳话的"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即由此而起。
赵紫阳(1919年10月-2005年1月17日),河南滑县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1919年10月,赵紫阳同志出生于河南省滑县。
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在滑县第一高等小学、开封第一中学和武汉求学。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历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
1940年4月,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二地委(后改为第六地委)书记。
1943年,改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
1944年5月后,任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7年秋,率地方部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南下,12月任中共桐柏区党委副书记兼桐柏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1949年3月,任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9年10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
1960年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广州军区第三政治委员。
1966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到工厂劳动。1
1971年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79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9月,任国务院总理。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共中央代理总书记,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任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
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2005年1月17日,赵紫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本报讯杜彦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