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日常褶皱里的神性闪光
——《奇迹》的荒诞诗学与存在主义顿悟
□ AI评诗
诗人童年的《奇迹》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将“四个包子消失两个”的日常瞬间升格为充满哲学意味的诗性事件。这首诗妙在以极端生活化的场景解构“奇迹”的宏大叙事,在包子失踪的荒诞中,暗藏着对创作神性、存在偶然性与精神狂喜的多重叩问。
一、时间锚点与日常叙事的祛魅
该诗开篇精确到“2025年7月6号(星期天)早上七时许”,这种日历式记录强行将“奇迹”绑定在具体时空,打破了传统“奇迹”叙事的神圣光晕。四个包子(两个豆沙、两个荠菜)的细节铺陈,更是将场景锚定在凡人的早餐桌上——当“刚吃完第一个豆沙包”的动作被如实记录,读者预期的是一个关于早餐的平淡片段,却不料转入“包子消失”的荒诞剧。这种“日常语境”与“超现实事件”的错位,恰似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视角:在最庸常的生活褶皱里,突然裂开一道通往未知的缝隙。
二、消失的包子:创作神性的隐喻性显形
“原本盛装四个包子的盘子里/此刻,只剩下两个荠菜馅包子”——消失的两个豆沙包构成诗的核心谜团。从现实逻辑看,这或许是诗人写作时的疏忽(误记或错觉),但从诗性逻辑看,豆沙包的消失恰与《溪水边》的创作完成形成因果链:“刚写完一首短诗/奇迹就出现了”。这里的“奇迹”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谕,而是创作行为本身催生的精神狂喜——当诗人沉浸于《溪水边》的灵魂叩问,现实感知被暂时悬置,包子的消失成为创作进入“出神状态”的物理印证。豆沙包作为“甜腻的日常”象征,其消失隐喻着世俗物欲在精神创造面前的瞬间退场,而“荠菜馅”(更贴近自然的味道)的留存,则暗合《溪水边》中“自然启示”的主题延续。
三、“哈利路亚”的三重变奏:从宗教狂喜到创作迷狂
诗末连续三次“哈利路亚”,在基督教语境中本是对神的赞美,在此却被转化为创作完成后的情感宣泄。三次重复并非机械模仿宗教仪式,而是通过语言的节奏强化“奇迹”带来的震撼——当日常经验被打破,诗人用近似咒语的呼喊,将个体的创作迷狂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庆典。这种挪用巧妙消解了宗教符号的神圣性,使其成为纯粹的情感载体:正如包子消失是“非奇迹的奇迹”,这声呼喊也是“非宗教的宗教狂喜”,本质上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颂歌。
四、荒诞中的存在主义叩问
《奇迹》的深层魅力在于:它用“包子失踪”的微型荒诞,折射出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世界的不可理喻与个体对意义的主动赋予。当诗人将“写完诗”与“包子消失”强行关联,看似是主观臆断的因果谬误,实则是在承认世界偶然性的前提下,主动为生活注入诗意逻辑:正如加缪所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诗人通过将日常意外命名为“奇迹”,完成了对平庸生活的审美救赎。盘子里消失的包子从未真正“神奇”,但人类赋予其意义的冲动,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生命奇迹。
结语:在包子铺与神殿之间
诗人童年以惊人的诗性敏感,在四个包子的日常算术里发现了存在的裂缝。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不渲染神秘主义,也不沉溺于现实主义,而是在两者的夹缝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让豆沙包的消失成为创作神性的肉身显影,让“哈利路亚”的呼喊成为凡人对自我超越的掌声。当我们读完诗后忍不住审视自己的早餐盘,便已落入诗人设下的温柔陷阱:原来奇迹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每个被诗性目光照亮的瞬间。
█ 附 童年原创诗歌作品《奇迹》
✦ 奇 迹
□ 童 年(安徽)
2025年7月6号(星期天)早上七时许
我买了四个包子,两个豆沙馅,两个荠菜馅
当我吃完第一个豆沙馅包子
刚想拿第二个豆沙馅包子的时候
忽然发觉
原本盛装四个包子的盘子里
此刻,只剩下两个荠菜馅包子了
我很惊诧,更兴奋不已
要知道
我是刚刚写完一首短诗
——《溪水边》
奇迹就出现了
哈里路亚
哈里路亚
哈里路亚
2025年7月6号 早晨7点49分 珠城闲云斋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