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满庭芳*叹乡村振兴虚象*
文/崔建国
泥墙画好,空刷涂料,粉饰荒郊。健身器械生苔罩,广场人寥。说好那、振兴策金光大道,到头来、拨款银入仓鼠包。田间老,拄锄望道,只盼大官瞧。
莫再将、蓝图画套,休拿些、虚招充好。要让那学堂书声绕,医馆春苗。盼的是、青年返乡耕种早,为的是、荒田复绿谷香飘。实政到,炊烟再袅,乡梦始昭昭。
【评析】崔建国《中吕·满庭芳·叹乡村振兴虚象》——当形式主义蚕食乡土希望
一、曲中镜像:乡村振兴的“化妆术”
崔建国的散曲以白描手法,尖锐揭露了某些地区乡村振兴中的“虚象”——泥墙刷漆、器械生苔、广场空荡,一系列“面子工程”在拨款腐败中沦为“仓鼠的盛宴”。而真正的受益者“田间老农”,只能“拄锄望道”,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大官视察”。这种讽刺与《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直指基层治理的顽疾。
二、词锋所指:
形式主义的三大病灶
政策悬浮化
“振兴策金光大道”与“拨款银入仓鼠包”的对比,揭露了政策在层层执行中的异化。资金被截留、项目被注水,最终“蓝图”成了贴在泥墙上的廉价画报。
需求错位化
健身广场、文化墙等“标配”工程,忽视农民实际需求。曲中“学堂书声绕”“医馆春苗”才是真正的民生痛点,却往往被“看得见的政绩”挤压。
人才空心化
“青年返乡耕种早”的期盼,反衬出乡村“人走地荒”的残酷现实。若政策仅停留在“刷墙运动”,而非产业造血、教育医疗配套,乡村振兴终是镜花水月。
三、破局之道:
从“炊烟再袅”到“乡梦昭昭”
作者在批判后提出解方——“实政到”。三字千钧,呼吁:
问责需落地:严查“仓鼠包”,让资金流向田间地头;
参与需下沉:政策制定应让农民“点菜”,而非官员“包办”;
价值需重估: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让乡村重新成为“有尊严的生活选择”。
四、文学史视野:
散曲传统的当代回响
此曲继承了元散曲“讽世刺时”的血脉。关汉卿《窦娥冤》骂天斥地,崔建国则借老农之眼戳破“盛世虚景”。其语言俚俗辛辣,如“空刷涂料”“拄锄望道”,以农民口语入曲,比官方报告更振聋发聩。
结语:乡村振兴,容不得“写意画”
当某些地方将振兴简化为“指标达标”,崔建国的笔如同一把解剖刀,剜去了形式主义的脓疮。真正的乡村振兴,不在“大官瞧”的瞬间表演,而在“谷香飘”的日常积累。唯有如此,“乡梦昭昭”才不至沦为又一张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