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 拉原木
李洪君
转眼来到莫托河又半个多月了,已经是12月份了。户口落不上,总得找点活干啊。李衡看有用小拉车往储木场拉原木的,早上拉着车子出发,傍晚拉着木头到储木场,检尺计数,根据记账到时发工钱。李衡一打听,还挺能挣钱的,说拉一立方木头能挣10几块钱,拉的多的一天能挣20块钱。李衡就跟舅说:
“舅,我买个小拉车,上山拉原木吧?”
舅说:“咱有小拉车,在仓房放着呢。你能行吗?”李衡真的没上仓房去过。
李衡给舅说:“别人行,我就行。”
舅说:“你个子不大,又瘦,行吗?”
李衡1、65米的个子,那时有100斤重吗?就说:“行,舅,别人行,我就行。”
舅说:“那一定注意安全,山陡路滑,要注意;还有,放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树倒的方向。这样吧,我给你找两个伴,互相照顾。”
李衡说:“谢谢舅!”
舅让李衡帮着把车排子和车脚从仓房弄出来,把车排子卡在两车脚的轴上,用粗铁丝把车轴牢牢地固定在车排子上,算是安装好了。又给李衡找了两根粗壮的绳子,并告诉我,装好车一定要把木头和车排子捆成一体,越结实越好。李衡说:
“舅,我会小心的,我会认真的向别人学习,开始的时候,让作伴的教我,弄好后,让作伴的检查一下,确保安全。在我姨那里,我用爬犁拉过木头。”
舅给李衡找了两个伴,一个姓赵,赵大伯,那时已经58岁,个子和李衡差不多,微胖,虽头发花白,但显得挺壮实。人忠厚实在;另一个姓陈,陈叔叔,近40岁,瘦高个,人实在,还是一名辅助检尺员。
李衡认识了两位伴,约好第二天早晨6点出发,集合地点“道北小学”北200米公路上(因为他俩住的比较靠北),等齐一块走。早去早回,好不耽误陈叔叔的检尺工作。
6点钟,天还不亮,等李衡到,他俩已经在那儿等着了。李衡说:
“对不起!叫你们等着了。”
他俩都说:“我俩也刚到,走吧。”
李衡跟着他俩顺着公路向北走,大方向上向北,山里没有很直的路,都是顺坡就势。走了10几里路,就从左边下了公路,顺着一条平缓的山沟向西北方向走下去,走了有三四里路,有向右拐上了山坡,坡度不大,有十几度二十多度的坡度吧,向坡上走了一里多路,他俩停了下来。说:
“我们把车就放在这里吧,可以上下拉开10米、20米的距离。小李子往上一点,头一天,走的时候在后面。”
李衡往上又走了有30多米停下了,他俩在下边。李衡观察了一下:来路的山坡都是一些树桩子,矮则40、50厘米、高则60、70厘米,那时人们的资源节约利用意识很差,伐树的时候,弯把子手锯,怎么方便、怎么得劲就怎么伐。这山坡上面的左右、上面还满是高高的松树,大都是落叶松,山坡下的低洼处偶见几棵或一小片白桦树。树很高很直,大都在10几米至20米左右高。这里的山势平缓、圆阔,少见挺拔崎峻的高山。
三个人分开去伐树,大都挑直径20到30厘米左右的、高、直的树来伐,太细的检尺时不出数,太粗的弄不动。把树放到以后截成4米的段子,也最适合小拉车的长度,也是储木场验收检尺的要求的一个数值。树上端的树枝,就用树棍敲掉,那里的气温数九寒天,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三十左右度,树枝冻得又硬又脆,胳膊粗细的树枝用力一敲就掉。伐倒一棵树,一般截两、三段,上面的如果界面太细就不要了,因为检尺不合算。所以满山都是树头和树枝。把树伐倒截好以后,车能过去,能出来,就把车推过去装车;车不能过去,能扛动的段子就用肩扛到车跟前,扛不动的就拖到车跟前。这第一天,装车的时候,两个伙伴都帮李衡的忙,特别是刹车(用绳子把车上装载的东西紧勒在车上)的时候,他们告诉李衡:“一定要把装载的木头和车子的前后捆成一体、捆成一个,不能马虎。”捆上绳子后,前后都靠近绳子横放一根木棍做支点,然后再用一根木棍翘起绳子,压得结结实实,这一头再用绳子拴在木头上,这样整个车子就成了结结实实的一体。因为坡大,怕滑坡,再用绳子栓两根直径20公分左右、长度4米的木头坠在车子的后头。
李衡看他两个先走,他两说:“一定要稳要慢,快起来你就留不住了。”
李衡在后面学着他俩的样子,两只手托住车辕子,右肩扛住右边的车辕子,用脚后跟狠狠地蹬住地,一点一点的往下走。到了较平的地方,停下把后面坠着的两根木头再装到车顶上。山路,都是曲曲弯弯,上坡下坡的,每逢上坡路陡的时候,就停下,一辆一辆的帮着推上去。
拉到储木场,我们回去的也早一点,沈叔叔还是一名检尺员,检尺也比较顺当。检尺结果,李衡第一趟拉了记得是大概0、9立方米多一点。落叶松湿木头1个立方是2400斤,李衡第一车也拉了2000多斤。心想,以后还要多拉。
第二天,我们还是到了那个地方,李衡没用他俩帮忙。但是装完车、刹好车,下山前,李衡让他俩给检查了一下,他俩说:“行,挺好。咱下山吧,一定要扛住车把,脚要踏实,要慢要稳。”这一天,我们也很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