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陶渊明故居
申力
怀着仰慕之名,驱车来到陶渊明故居,江西九江马回岭柴桑栗。刚到村前,一座柴桑桥横跨小溪,溪水欢快地笑迎远方客人。
陶渊明,寻阳柴桑人,他早年一直在家种地读书,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类的小官。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晋末乱世,他怀才不遇,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济世抱负,不愿周旋在官场中,到了三十九岁时,辞官返回田园。后生活不能自给,他无奈再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天,督邮来县视查,下属告诉他,要用金钱打点督督,陶渊明叹了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于是他辞官归田。写下了很多赞美田园淳补生活的诗篇。
踱步到柴桑桥,柴桑桥旁的濯缨池旁一巨石镌有醉仙濯缨之池六个篆字,仿佛看见陶渊明正在濯缨池旁洗锄头,陶渊明因一篇《归去来兮辞》,后人就在溪涧中一块平滑如桌的巨石上刻下归去来兮以示纪念,石上题刻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了,这块石当地人又称醉石,因陶渊明的诗中与酒有关的词句很多,人们便想像陶渊明醉后躺卧在这块石碑上的身影。
过了柴桑桥,穿过村落,上了马回岭去瞻仰陶渊明的墓,墓碑上写着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碑左边刻有墓志铭,右边刻有《归去来兮辞》,碑左右还各有一块石碑,左边刻有《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生前所写的自传,五柳先生是他的自称;右边的石碑刻有修墓人姓氏和修墓年月等。一座古祠立与旁边,祠门上门楣书陶靖节祠,祠內只有少许现代版的《陶渊明集》,让人直摇头,好不让人遗憾。不过,祠外柳树很多,透过柳树隐约看见陶渊明采菊南山下的情景,在阳光的照射下,风景霎是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