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贝壳里的宇宙呼吸
——童年诗境中的微观世界与宏观哲思
□ AI评诗
诗人童年的短诗《在海边》凭恃着精妙的诗性语言构建出深邃的精神图景,将自然意象与哲思感悟熔铸为浑然一体的艺术表达,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张力
意象编织的神秘诗境:诗人以超现实笔触赋予海洋元素灵性与隐喻。浪涌化作“未干的墨痕”,暗喻时间流动与未完成的叙事;贝壳“吐露心绪”、月亮“书写经文”,使自然物获得人类的表达欲望,构建出神秘的符号系统。这些意象打破现实逻辑,将海边场景升华为充满未知的诗性空间,让读者在虚实交织中感受宇宙的深邃与生命的幽微。
语言的通感与陌生化:诗歌运用通感手法打破感官界限,如“咸涩的呼吸漫过礁石”将味觉与触觉、嗅觉交融,“潮湿的音节坠入贝壳”将听觉与触觉嫁接,使文字产生立体的感知效果。同时,“星辰的碎屑正在结晶”“贝壳未说完的咒语”等表述,通过陌生化表达赋予日常景象新奇的审美体验,激发读者对世界本质的重新思考。
情感与哲思的层叠递进:诗歌表层是对海边景象的抒情描摹,深层则是对存在本质的叩问。从“将往事揉成泡沫”的个体记忆,到“整个宇宙在呼吸”的宏观体悟,再到“影子融化成传说”的生命终极思考,情感逐渐从个人经验升华为对永恒与无常的哲学思辨。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使诗歌在感性抒情与理性思索间达到精妙平衡。
中西交融的诗学实践:诗人童年作为诗学理论的探索者,在作品中践行了中西诗学融合的理念。西方现代主义的超现实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手法相得益彰,如“潮汐是神的脚印”的神话思维,与“海雾中若隐若现的传说”的东方留白美学相互渗透,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艺术视野与创新意识。
整体而言,《在海边》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诗意重构,也是对生命存在的哲学观照,其丰富的意象系统、灵动的语言实验与深邃的思想内核,彰显了诗人成熟的创作技艺与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在海边
□ 童 年(安徽)
每道浪涌都是未干的墨痕
贝壳在沙滩
吐露不可言说的心绪
涨潮时
所有故事都被揉碎成
咸涩的浪
月亮蘸着深蓝
在沙滩上书写古老的经文
咸涩的呼吸漫过礁石
苔藓在阴影里诵读
潮湿的音节坠入贝壳
被打磨成发光的
谜语。脚印凹陷处
星辰的碎屑正在结晶
我们俯身辨认时
海风忽然卷起沙粒
将某些久违了的些许启示
吹向永恒的中途
潮汐是神留给人间的脚印
每道褶皱都藏着
贝壳未说完的咒语
当海风再次用羽毛书写情诗
有人正将往事揉成泡沫
当潮水漫过脚踝
恍惚听见
整个宇宙在呼吸
咸涩的低语
在灵魂深处
掀起永恒的潮汐
当鸥鸟衔走最后一片暮色
礁石在浪涛中悬浮
化作远古的图腾
而我们的影子
早已融化在
声与情、光与影的交界
成为海雾中
若隐若现的传说……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