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七.一
一一献给伟大的党
文/杨天喜
七月的晨曦撕开夜的。旧裳
铁锤与镰刀碰撞出光的回响
南湖红船的桨划破百年迷雾
载着信仰的火种 燎原成东方的朝阳
那些滚烫的誓言
在历史褶皱里生长
井冈翠竹举起枪杆的锋芒
长征草鞋丈量信仰的重量
延安窑洞的油灯 照亮觉醒的方向
而今
高铁穿梭展现银色长廊
卫星在苍穹刻下中国印章
扶贫路上的脚印填平千年沟壑
绿水青山间 写满时代的诗行
党旗飘扬处 总有热血在荡漾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每寸土地都生长着蓬勃的希望
我们高举火炬 继续奔赴下一场荣光
让信仰的星火 永远照亮复兴的远方
党啊,母亲
一庆祝中國共产党成立一百零四年
文/哥俩好
党啊,伟大的母亲,
您从南湖的游船上乘风破浪走来。
党啊,亲爱的母亲,
您像火红的太阳沫浴着中华儿女。
从您诞生的第一天起,
赤县神洲就迎来了遍地曙光。
历经百年的光辉历程,
一步一步走向灿烂的辉煌。
党啊,敬爱的母亲,
您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亮我的心。
从"五四”风云到"万里长征",
从遵义会议到改革开放,
从一穷二白到富裕小康,
从受人欺凌到泱泱大国。
万里征程您为各族人民指引航向,
没有您,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党啊,光荣的母亲,
您把慈祥的母爱撒遍大江南北。
党啊,伟大的母亲,
您走过的脚印深深打动了儿女的心。
高山巍峨,气势如虹,
而您依然如泰山顶上的青松傲雪迎风。
长江,黄河,奔腾千里,
向世界宣示着中华文明。
多少春华肃瑟,多少往事如烟,
而您依然信守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啊,伟大的母亲,
您带领五十六个民族历经百年征程,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步一步迈向世界强国。
党啊,敬爱的母亲,
您如初升的朝霞映红大地,
长江为您歌唱,黄河为您跳舞,
高山把您敬仰,苍天为您祈祷。
“五十六”个儿女祝福您,
我们深深热爱您,母亲。
老牛湾
文/哥俩好
人说黄河九十九道湾,
一下湾到老牛湾。
晋陕蒙邻界的老牛湾,
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
刀劈斧削的两岸,
滋生着葱郁的芳草林木。
黄河,母亲的河,
在这片热土滋润着葡萄美酒。
汹涌奔腾的黄河,
在这里尤如处女般安静详和。
一排排窑洞冬暖夏凉,
一条条黄河鲤鱼欢笑着农家乐。
雲中郡,托克托,
敕勒川上的一颗明珠。
黄河,母亲河,
由西向东日夜不停川流不息,
哺育着华夏儿女一代代子孙。
坐忘
文/玉子
六月风扬花
蒲公英有黄衣的明艳
在绿草间,你一眼就认出了
幼年晃动的蝴蝶结
白绒球,轻翼。
你长大的梦,去了远方
不过二三十年
朴素的黄,纯净的白
在细碎的星辰里互换时光之书
好吧,六月别过
蓝莲花接力捧场
占据半壁江山
请选一条小路,继续你的芳华
彩虹
文/北墨
雨过天晴
阳光努力地积攒了一些光芒
给乡村的田野描了个彩妆
习习凉风吹走了炎热
也吹走了父亲的焦虑
彩虹用一只带着温度的手臂
将小山村静静地搂在怀里
橙色的黄昏相拥着一个泛着薄荷香的夜晚。
北京花开拾零
文/哥俩好
春天,是京都花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鲜花盛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赏花观景乐此不疲。
冬意末散,迎春花红彤彤绽放开来。她是春的急先锋,是春将至的宣告,是姗姗来迟的春姑娘。紫藤粉红色花朵如葡萄垂挂绿叶之间。樱桃李花朵小巧,花瓣洁白如雪成簇开放,远眺宛如一片片轻盈的白云,近瞅花瓣更能体現出花的精致与细腻。海棠花呈淡淡的粉色,边缘晖染着一抹若有若无的花蕊,像是精心呵护着的宝藏。丁香花随处悄然盛开,散发出淡淡的暗香,暗紫色的花团锦簇,也难怪历代诗人常用丁香结来寄托思念和哀愁。"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亭亭玉立的郁金香驻足在春日里,让热爱生活的你来欣赏打卡。榆叶梅花开得正艳,她有着独特的叶形和灿烂的花朵,坚韧明媚,在短短的花期里绽放无尽的美。一夜之间,玉兰那洁白和淡紫点亮北京大小公园,她们在枝头肆意绽放,花瓣如羊脂玉般温润又明净饱满……。
春和碧云,万物昭苏。跟随春阳的节奏,踏着春的脚步,听着春的乐曲,与姹紫嫣红的靓丽美景共舞,将春色惬意地舒展成一卷诗意长轴。温柔的春风带着蓬勃的生机悄然而至,京都的花景多姿多彩,缤纷荟萃,毓秀的春日唤醒你我他。
缘
文/哥俩好
人的缘分如一弯明月,照亮了彼此的心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人生缘分深。有缘的人友谊是单纯的,交往是清澈的,快乐是发自肺腑的。与挚友结缘,与红颜知己结缘,与和你有共同语言,兴趣爱好,灵魂相通的人结缘,我们歌唱,我们欢诵,我们迷醉。在缘分的天空下,幢憬未来。
世上有有很多事可以求,能够求,唯缘分可遇不可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芸芸众生,多少人真正能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我们既然有缘就请珍惜,切莫缘去缘空方知悔。缘起缘灭一念之间,缘去缘留在自己。人生就是这样,一次次地相遇,又一次次地错过。拥有吋无所谓,失去时才知贵。
此生为夫妻缘分,来生未必结连理。此生为父子为兄弟是缘分,来生未必是一家。因为缘分,我们携手同行,因为相信,我们执着不放。因为风雨,我们彼此结缘,因为感恩,我们地久天长。
缘起缘落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人生就是缘起缘落,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世上万事皆因缘起,也因缘落。缘起时心花怒放,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缘尽时,黯然神伤,世界也随之崩塌。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落,我看见你在人群中。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了,高开是因为还清了。缘尽,看不见你在人群中。
百川到东海,大海纳细流。昨天才悄悄挥手,今天又匆匆重逢。我们随缘,惜缘,一切为了缘。
回忆插队生涯
温智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全国上山下乡如火如荼。我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生,响应国家的召唤义不容辞地报名,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1年7月21日,县委知青安置办和插队知青的家长敲锣打鼓送行。大卡车拉着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男女青年分送到各个公社。公社让各个大队(村委会)干部套上马车再分送到各个生产队(自然村)把我们安排进了早己准备好的知青之家(有的是盖的新土房,有的是生产队部或饲养房)就这样我们算是安顿下来了,开始了农村火热的战天斗地地生活。
没过多久,秋收开始了。第一场硬仗就是拔麦子。记得队里一个叫威风子农民,名如其人身体强壮,人家拔麦子6垅一个来回就是2亩多。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娃娃细皮嫩肉只拔3垅。拔了一会儿就扯出了血泡,疼得呲牙咧嘴,半天也到不了地头。经过半个多月的考验,慢慢的手磨出了老茧,一个秋天总算熬出来了。
四年多的插队生活,我学会了春种,夏锄,秋收,打场,放羊,开拖拉机多种农活儿;学会了和乡亲们唠嗑交朋友;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很多书夲里学不到的东西。农村的插队生涯可谓热火朝天,岁月如歌,年轮更跌,从灵魂到身心接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洗礼。知青们从一个个朴实无华的青年,一步步在锤炼中成长,从一个个父母娇惯任性的孩子在火热的农村生活中蜕变成热血青年。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也是历史长河中辉煌的一页。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时代奋进。忆当年朝气蓬勃,看今天,双鬓如霜。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作为一名当年的知青,追忆过去的插队生涯,还像咋天一样历历在目,终生难忘。难忘怀揣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从黑土地走来。难忘披一身霞光沾一身泥土洒下汗水把干涸的士地开垦。难忘风华正茂的青年奔赴祖国的农村边疆。难忘银发老翁曾是一名知青,有过激情燃烧的火红年华。
交流会始末
文/哥俩好
北魏古镇武川县可镇,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举办规模盛大的商贸大集一赶交流。可你知道,交流会的来历吗?
武川交流会始于何时,史料记载不祥。吾走访几个髦髻老人回忆,解放前民间庙会就有了一定规模,农历四月二十八前后十天成或半月不等,人们要到可镇旧区奶奶庙上烧香摆供,祈福求子求财。如若还愿便承诺四月二十八搭台唱戏闹火红。记得小时候,奶奶带我去奶奶庙赶交流。那时奶奶庙在可镇南门口一带,附近有曹氏铧炉,楊茂全,海海车马店及几家小商铺。奶奶庙不算大,庙里供奉着送子观音(俗称奶奶庙)庙的周围便是交流会。那时不叫交流会,叫庙会。那时的庙会比现在交流会热闹多了,有外地的马戏团,杂耍,皮影戏,西洋镜,武术表演,耍猴等玩意儿。还有烧麦,包子,饺子,凉粉,焙子,麻花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布匹,服装,鞋子,发卡,扣子等商品看的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的婆婆领上儿媳上庙供香求子还愿,有的全家人看马戏杂耍,有的领上孩子看皮影西洋镜,老人们去戏台看晋剧。那个热闹场面可红火了。
交流会为什么选择农历四月二十八呢?因为农历四月是后山最好的季节,春去夏来芳草碧绿,春播结束农民闲时。村里人成群结队到县城赶交流,下馆子,看大戏。那时的大戏(晋剧)康翠玲,丁果香成为人们最热爱的“红歌星”,艺人的耍猴成为我小时候最爱看的节目。
1981年包产到户后,赶交流恢复。南方时兴的服装,生活用品,小吃占了主角,轻音乐流行歌曲成了人们的主体音乐。还出现了套白狼(用竹圈套香烟酒或盆等物)算卦测字。
1982年9月15日,建于可镇东梁,俗称"大卜子”的青山集贸市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开业仪式。集贸市场分前后两处,设有几百间门脸房,四角有亭阁角楼,中间坐西向东的大戏台。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为市场题名“内蒙古青山市场"盟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青山市场的建成,助推了武川赶交流的发展繁荣。
后来,交流会迁到了腾飞路西南开阔地一直至今。一年一度的交流会已成为武川商业发展史,见证了武川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它有其渊源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商业内涵,是武川人特有的文化,物质的"老庙会"
繁 香
文/ 刘翠平
晚饭后,我驾驶着踏板儿电车向书店出发,为女儿购买学习资料。
从小院出来向东行驶几分钟后北拐驶入青山路,我行进在人行道上。我的速度很慢,享受着黄昏时清风拂面的凉爽,一边浏览着沿途的风景。渐渐地,一股清新且夹杂着缕缕甜味的熟悉的香味袭来,愈来愈加浓郁。
我急忙举目追寻。原来是路边的庭院内一株高大的果树盛开着繁硕的白色花朵!
我不由地停下了车子,欢喜地观望!
利落的砖瓦,整齐的院墙,红色的墙顶,红色的屋顶,醒目,有气势。果树开花的顶部,娇嫩美丽的果花特别得繁密,一朵紧挨一朵,几乎看不到树叶的存在。我可以想象出这家主人对果树的精心看护,想象出主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惊异于花朵的繁盛。果树的繁盛与挺拔的庭院相得益彰,构建出美轮美奂的美景。
我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久别重逢的情感从心底升起,一段被时光封印的纯色记忆正在开启。甜蜜又激动的泪花浅浅地闪烁在我的眼眶。我恋恋不舍地继续驱车前行。那株果树已被我的行程甩到了身后。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依旧鸣叫着穿梭而行。而那独特的繁香正从记忆中一步步走来,渐渐与眼前真实的景象交织重合……
我读中专时的每一个夏季就是这样浓郁的树花繁香。
那时,我们住的宿舍是一排整洁的平房。宿舍的前排是老师的办公平房,再往前走就是学校的一座果园。夏季的时候,我们的体育课上,老师会带着我们在果园里劳动。给果树剪枝,培土,浇水。当时,我们那些文弱的女生真觉得那是一份又脏又累的苦差事。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令我们苦不堪言。
可是,果树却极有灵性,知恩图报。它总会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抽出枝叶,舒展身姿,用片片绿叶捧出了朵朵白花。
结束了晚自习的学习,跨出教室的门槛,我们就跨入了繁香的世界!
整个夜晚就是浓郁的香味和温暖的气息。夏夜变得那样温馨浪漫,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置身于梦幻的世界。脚底轻盈而绵软,心境平和而柔美。我常常会闭上眼睛,小站一会儿,在恍惚里绽开若有若无的微笑,不言不语,贪婪地呼吸着,与静谧安详的繁香融为一体,久久不肯离去……
那纯美的繁香恰巧映衬着我少女遐思的季节。
我们同屋的好友会结伴邀约照相的个体工作者,在果树林内的树花下留住那段青春的时光。发套轻束的长发,水红色蝙蝠形手织的线衣,暗色的长裤,肉色丝袜搭配的黑色船鞋。脑袋微侧,双掌合十执于脸颊右边,一脸纯情地定格在那个岁月!
年轻的纯净和清泉般的情思,也汇聚成稀释不开的繁香沉淀在我的记忆中。
温暖的夜香充盈着我们成长的日子。繁香环绕中,白色的树花渐次地飘落,青涩的小果子含羞藏身在枝叶和花瓣丛中。几位调皮的同班住宿男生有着灵异的鼻道,他们早已捕捉到果树结果的信息。在夜晚,躲过值班老师的监督,将收获的惊喜掳入怀中。静寂的夜自习里,几位不速之客用惊喜撕开了平静的口子,端着溢出果香的茶缸骄傲地来到我们身边。茶缸中是用滚烫的开水浸泡着青色的幼果。我们抵挡不住果香的诱惑,争先地抢夺品尝。苦涩的味道令我们难以下咽,但清爽的果香留在了嘴里。
果子成熟的季节每每都与我们的假期重叠。我们带着树花的繁香带着幼果的青涩回到家乡,将校园初开的情窦在父母面前悄悄封存。经过一个假期的窖香,回到学校灿烂地释放,再度将烂漫的青春放飞校园。
看到归校的我们,后勤老师总是热情地将特意保存下来的熟透了的果子带到宿舍里让我们品尝。他真挚又遗憾地说,你们这群孩子呀,在果子成熟最好吃的时候放假回家啦。这是专门留给你们的。学校自家产的果子,自家的孩子总得吃上呀!
是呀,果子过了最新鲜可口的时段,吃在嘴里有些绵软无味,但我们分明吃出了清脆酸甜的味道。
岁月悠悠,白驹过隙。
如今我们毕业离校二十年有余。那时的老师可好?那时的校园可好?那时的果园可好?园内的果树可否每年还如期地开放,默默绽出一如既往引人爱怜的繁香?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是这样吗?是我们在无情岁月的推动下一直前行,忘了身后沉默执着的温柔守候者?是我们拥有了物质的满足而抛弃了不再值得注意的简单美好?又或是我们幡然悔悟想回头来找寻记忆,却在物是人非的一片陌生冷淡中独自伤神?
非也。
那株果树下的女孩依旧在翘首展望,她挚爱的繁香仍在空气中流淌弥漫,穿越在岁月的年轮中,经久不衰。
相识田彬
文/哥俩好
田彬,土生土长的武川后山人,浑身具有后山人的淳朴厚实,平易近人。无论当工人,记者,编辑或官至厅级,始终如一,絲毫没有一点架子。田杉朋友诸多,三教九流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农民兄弟,应有尽有。但凡成为田杉朋友的人,无不赞其为人处世,为朋友竭尽全力帮忙。每个人都有朋友,像田杉这样的朋友,在当今芸芸众生中是很难见到的。
记得七十年代,我结束4年插队生涯入乌兰察布农牧学院上学。姑姑和田杉夫人相熟要好,经姑姑引荐认识了田杉。那时田杉是内蒙古电台驻乌盟记者站记者,居住集宁市一马路后面排子房,里外间家里十分筒单,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我第一次登门,田杉夫妻俩十分热情,留我吃了便饭。至此,我认识了田杉,且交往沿续至今。那个年代生活困难,记得田杉家里一只煤油炉用来热饭烧水,因买不起煤油用不成煤油炉。当时我己留校工作,得知此情后,便从学校大车司机要了一大卡子柴油送到田杉家里。虽然柴油烟气大些,好在能用上煤油炉了。这样的条件下,田杉除完成采访编稿发稿工作外,仍坚持勤奋笔耕不辍。记得田杉用大号搪瓷缸子泡上浓浓的砖茶,放一包廉价的大青山纸烟。一到晚上,夫人和孩子睡了后,在里间炕桌上开始了爬格子,有时灵感来了,便一直写到天亮。从那时起,注定了田杉走上了创作的道路,走入了作家的行列。看到他那笔耕不辍勤奋的精神,我是佩服之至,影响至深。
田彬不是科班出身,自力耕耘,自学成才,勤奋成名,成为武川乃至区内外名人。他是国家一级作家,原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六部,诗词集两部等约七百万字。看到这个数字,我感到震惊,惊得是其一生笔耕不止,何等魄力和韧性,惊得是其肚里有那么多的文学细胞,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惊得是七百万字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完成。
田彬,我的知己朋友,兄长先生。他的作品我大都拜读珍藏,其小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乡土气息,无不反映社会人物风情,无不显示后山人情掌故。田杉,是武川后山人的骄傲。
田彬先生,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愿您在北疆文脉的土地上继续耕耘,再结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