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散记·
一街两制
沙头角的今昔
欲鸣
在深圳坐85路、387路公交车到三家店下车,步行几百米就到了中英街入口。
中英街是特区的特区,不能随意进入,需要提前办理一个“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
经过验证,安检进入中英街,眼前的一切,让我陷入了往昔的追忆中。
中英街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整个街道也就2百多米,宽3米多点。以8块花岗岩碑为界,香港未回归以前,东边属于华界,西侧属于英界,现在还沿用中英街这个名字。
中英街鼎盛的时期,还数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那时候你到深圳,不到中英街等于白来,我去过三次,脑海里还映印着当年的繁盛。
街路以石碑为界,深圳这边人多的都落不下脚,你想一天里10多万人挤到4百多平方米的地方,说像蒸饺子一点也不夸张。人们去干啥呢?香港那边是免税的,黄金饰品70多元一克,手表、录像机、丝袜,和深圳这边的价格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我每次去都会给同事、邻居捎回点稀罕物、便宜货。
那时候,到香港那侧买东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界碑那边人不多,香港警察手里握着警棍,过了界一顿驱赶,我是瞅着警察不注意赶紧钻进香港的店铺,买完赶紧跑到深圳这边。
这一次我到中英街,街还是那条街,但是已经物是人非,香港回归后,界碑的东、西两面可以自由通行,没有任何限制,但香港那边购物的人并不多,这应当归于我们国内的物质极大丰富吧。
进入中英街。最醒目的就是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着“中英街界碑”。以前的中英街,两边都是低矮的店铺,现在我们看到深圳这一边都是新翻建的多层骑楼商铺,青砖亮瓦,装修考究,香港那边的还是一些平头小店,不管是字体、招牌还都是80年代的沧桑样子,看上去像穿越了两个时代。 香港那边的店铺已经隐去我们当年认为稀缺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商品显得过时,陈列方式也不合时宜,没有人去那背几罐奶粉,几盒曲奇。我寻思来都来了,怎么也得有一个大手笔的消费,照顾一下香港同胞的生意,买了一瓶饮料,花了6元港币,到了深圳这边一看,同样的饮料微信支付3元人民币,深圳这边使用人民币,香港那边大部分用港元,这可真是一街两制啊。
我数了数中英街上有五条街道,看路牌写着环城路、海傍路、碧海路…,显得有些窄小,不过还挺干净整洁的。在一条街上,有个古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井边标牌上,写着有3百多年的历史,以前是当地人饮用的水源,到现在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我在中英街第4号界碑边,还看到了一棵大榕树,能有一百多年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树根长在深圳一方,枝叶覆盖香港那头,构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观,誉有“根在祖国,叶覆香港”的美称。
在中英街的尽头,历史博物馆广场上,悬挂着一口警示钟,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个大字,记述了中英街割占、变迁、发展和回归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告诫后人,铭记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中英街牵系深港两地情怀的麒麟舞、鱼人舞、百人舞龙等民间艺术也蜚声于世,听说只有春节、端午、中秋节才有,如果赶到那个时候去,想必另有一番别趣。
写于2025年
香港回归日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一到三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500~10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主编: 张馨予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临江独立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沁瑶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