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观半生,字行现春秋
读党九生《生活里的浪花》有感
文/王银学
五月初,收到九生同学出版的文集《生活里的浪花》,甚是高兴。翻开书页,那淡淡的墨香便如同一缕清风,轻轻佛过我的心田,让我沉醉其中,细细品味那无尽的书香。
文集共六辑,219篇(首)。曰《吾人自述》、《诗歌》、《对联》、《散文· 游记》、《经验·论文》、《谱碟 ·碑(祭)文》,洋洋洒洒约15万字,体裁可谓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作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反映了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
九生,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一九五七年。那时国家百废待兴,万业待昌;成长于人民公社化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时期。文集的开篇《出身于贫寒之家》、《曲折的求学之路》等篇章,是他对清贫惨淡的日子及艰苦卓绝的成长记忆,也是那一代人不畏艰难,矢志奋斗,顽强拼搏的缩影。
最感人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动乱年代,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正如他所写到的:“我在学习上有两点值得总结,首先是头脑清楚,知道念好书对我这个农家子弟有多么重要,所以动力足,能吃苦;再就是讲究学习方法,重视预习,尽量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这正是“饥寒难泯进取志,困境更励奋斗心”。
九生文集的重头,便是他的诗。心中有感,诗信笔来。到目前为止,他已有三百余首诗作,有不少被省市报刊及网络平台采用。文集中所收录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诗,录名山秀水,描城市繁华,探古迹幽深,扬文化灿烂,吐心底感怀,抒同学情谊…,从不甘于学业中断,念校恋学的处女作《恋学》,到赴洪洞寻根问祖的代表作《大槐树下的寻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使人感受到美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
诗与文相通,文与诗互含。诗若灿然,文必遒劲。《喜看今日新延安》、《大路歌》、《春天的脚步》等散文,以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底和广阔的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九生先后在教育系统、组织部门和民政战线工作。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当老师、任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副主任,还是担任县民政局纪检组长,他始终把敬业精神贯穿于工作之中,乐于吃苦,善于钻研,勤于学习和思考,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了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工作中,他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寻政务规律,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咨政立标。把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加以宣传。有三十余篇论文和经验材料,刊发于中央及省市报刊,其中有两篇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奖。
《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农村若要富,先抓党支部》、《实施阳光民政工程的探索与思考》等论文,展现了他在教育改革、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县域各项工作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彰显了基层工作者“守正创新”的责任担当。
兴趣与爱好可以妆扮人生,使人活得充实快乐而富有光彩。九生,十岁时与小小竹笛结缘,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从练习吹奏“文革”歌曲开始,到进入各级学校宣传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吹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节节攀升。
激扬若万马草原奔驰,婉转似百鸟林中鸣唱。《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秦川抒怀》等著名演奏曲,此后成为他保留节目,参加不同场合的演奏并获得奖励。一管竹笛,一生酷爱,在《竹笛缘》、《竹韵》等篇章中成为重要意象。不仅给他带来了诸多荣誉,也给芸芸众生带来了欢乐。“曲曲演绎人间情,悠悠神韵天地间”的诗句,既是对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对诗意生存的礼赞。
同时,九生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参加了《澄城党氏族谱》的编修工作,任执行主编,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及文字编辑工作。他所撰写的《澄城党氏家训》、《遥望洪洞是我家》等篇章,寻党氏根源,延氏族文脉,传承家族文化,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家庭和谐,提升社会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欣赏九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对党和国家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认真负责;对梦想的执着。正能量满满,家国情怀沛然。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