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超市酒品售卖处,一女士(看上去像Girl)买酒类饮料,在付款时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明,当得知他已经是Ms后方才如愿购买。这是不是有点颠覆我们对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认知呢?据说,新西兰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才能买酒,而且都会自觉遵守。
稀 “稀”者,少也。首先是人少,难怪许多华人对新西兰有这么一个精辟的总结——“好山好水好寂寞”:
一是总人口少。截至2024年6月,新西兰总人口为533.8万人。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67.8%,毛利人占17.8%,亚裔占17.3%,太平洋岛国裔占8.9%(部分为多元族裔)。漫步城乡,走上一两千米可能才碰到一两位遛狗的人,公园虽多但绝无人群聚集,更别谈中国大妈式的广场舞。大大小小的牧场里也只见牛羊沐浴着阳光悠闲地吃着草,鲜见放牛人、牧羊人。
二是环卫工人少。在国内,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清晨,还是在夏日炎炎的晌午,一些年迈的大爷大妈穿着红马夹,不辞劳苦守护着我们工作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但在新西兰走在街道上看不到环卫工人,看不到环卫清洁车,只是每周垃圾车来一次,用机械臂把垃圾桶抓起倒走垃圾。在新西兰,每家每户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在这个多风的岛国看不到塑料袋漫天飞舞的情景,因为大到超市、小到集贸市场都只免费提供纸质购物袋(除了肉鱼市场);遛狗的人都会自觉地清理狗便。
三是保安少。除了银行和很少的政府部门与个别涉及安全的企业外,新西兰没什么保安,准确地说是没有国内意义上的随处可见的保安。 四是戴眼镜的少。笔者曾到Christ’s College观看学生的毕业歌咏表演,发现全校师生很少戴眼镜的。据查
据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达62.8%,而新西兰的只有15%。他们近视率低大抵上有这么几个原因:户外活动时间长,学习和生活压力小,饮食习惯健康,有良好的医疗体系。五是就医的现场排队少。在新西兰人们看病的方式和我们大不一样。
笔者分别参观了家医诊所、24小时急诊医院、专科诊所、影像中心、检验中心,除了那家24小时急诊医院有人候诊外,其他医疗机构均是预约看病。他们通过在线系统或者电话预约医生,踩着点子去就行了,避免了现场长时间排队的麻烦。
其次是标语口号少。整个新西兰的大街小巷、单位社区看不到一条宣传标语。建筑工地没有“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书面保证,政府机关没有“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笔者所到各医疗机构看到的除了科室的指示牌外,再就是“如果有胸闷、心慌、难以忍受的疼痛……请及时联系前台”等等提示,没有“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的医院文化或医院精神的展示。
再者是高楼大厦少。新西兰除了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等城市中心屈指可数的几幢高楼外,凡民宅一般都是一两层楼的小别墅。不仅别墅外的围墙是木板结构,就是房屋主体也全是木材搭建而成,外面看似砖石材料,其实类似于我们的房子外面贴了一层磁砖。这种低矮的木质结构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震伤害,加之四面环海,气候湿润,需要防潮。正因为罕有高层建筑,新西兰的机场都直接建在城市里,省却了乘客的奔波之苦。
难 与“难”组词最频繁的当属“难度”“困难”。我泱泱中华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生活丰富,这是新西兰难以企及的。
又因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一个个大国重器、一项项大国工程是新西兰难以望其项背的。君不见他们的南岛北岛至今还被库克海峡所分隔?要是有我港珠澳大桥的胆识与气魄,岂不早就天堑变通途了?但与新西兰相比,我们现阶段可能也有难以企及、难以望其项背之处。抛开地理、自然因素不说,有些人文因素所能及的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囿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我仅就在几处医疗机构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我族同胞聊作分享。先说说家医签约及分级诊疗。遍布于新西兰社区的家医诊所,其规模介于我国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室之间,大致相当于卫生所(或防治院)。
家医诊所的医生都是全科医生,他们负责常见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咨询服务与转诊。经过检查、诊断,他们认为无需处理的就做一些健康宣教解释,认为只需服药治疗的就开处方去药店取药,需要检查的就转到影像中心或检验中心,需要转诊的就转去某专科诊所或医院。所有这些都与患者协商,由患者根据就近方便或信任程度选择相应的去处。选定后全部在电脑上完成指向,最后由药店或检查中心、专科诊所、医院电话通知患者,按约定的时间去取药或检查、诊疗。
新西兰的居民是没有就诊卡或医保卡的,你如果自己去药店买药就是自费;如果去家医诊所开了处方,去指定的药店拿了药就可走人,如同你把自己的东西从这个房间拿到另一个房间一样,无需再有任何缴费手续。检查、转诊亦然。正因为如此,新西兰的居民(包括暂住居民)都会根据就近方便或根据语种需要选择一家家医诊所签约,家庭医生是无需进村入户上门求着居民与之签约的。
家医签约和分级诊疗是没有、也无需定什么考核指标的,因为它们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这得益于完善的全民医保制度和均衡的医疗资源分布。除此以外,新西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得到的人文关怀也不经意地体现在一些细节中,笔者在此也撷取几个片断呈献给大家。
在24小时急诊医院,一位腹痛的患者由家人搀扶进入候诊大厅,前台工作人员立即给他一个超大的纸杯,这是以备呕吐之需的。此物虽廉虽简,但在“千钧一发”之际却能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在影像中心,检查台上严格执行的一人一床垫制度,确保避免交叉感染。
做B超检查时,消毒的浴巾将患者的衣裤保护得严严实实,有效避免了耦合剂的沾染,又能在检查完毕后很好地擦去身上“污物”。在牙科诊所,患者会戴上一幅墨镜躺在治疗椅上,藉以观赏天花板上的电视节目以舒缓紧张情绪,也避免了患者与医生四目相对带来的尴尬。在皮肤科诊所,当一位家长问医生患者的亲属能不能也进到诊室时,医生的回答是:“我没有问题,我需要问一下病人的意见。”这一回答,说明病人在他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位病人,更是一位享有人格权利的普通人,尽管他还只有13岁也应该受到尊重。这些区区小事看似不足挂齿,有何难哉?然,正因为小,最易被人忽视,故难为我把这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也列到了“难”题里,但愿不至勉为其难。说了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有的,那就是慢。
新西兰工作、生活的慢节奏体现在医疗上就是看病难。一个普通急诊可能会让你在诊室等上两个小时,特检还要到院外进行;一般的疾病可能会让你等候一两个月,甚至
半年也毫不夸张。我们的同胞在国内常常抱怨看病贵、看病难,但如果你领教了新西兰预约看病之慢,你还会觉得我们看病难吗?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文虽然罗列了这些“新”“稀”“难”,但我们既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方全明,主任医师,湖北省汉川市仙女山医院医疗顾问。非专业作品曾在《汉川文艺》《孝感报》《姑苏晚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及省市电台发表;创作的《塞砣子》在原湖北省卫生厅庆国庆55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小品类一等奖;是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院歌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