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 海 蜇
作者:赵庆熙
海蜇,大家都熟悉,不少人在餐桌上早就品尝过了,也都知道海蜇是生长在大海里,但是海蜇是怎么逮,一般人真还不太清楚。海蜇正常都生活在深海,很少到浅海滩上,它在海水中游得非常快,要抓住它,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深海大批量捕捞,一般都是机船用大网捕捞。而我们沿海岸边的民间小取就不用那么兴师动众的了。
我们海边人逮它,一般都是渔民用大站网(一种几公里长布落在海里的弧形围网)拦到的,还有渔民在海里推虾皮被虾皮网推到的。虾皮网开口六七米宽,很容易推到海蜇。海边人很少专门到海里逮海蜇。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一个夏天,我的堂弟到我家玩,缠着我一定要带他到大海里去逮海蜇。说句心里话,我推虾皮不想带他去,推虾皮讲究一个时间、效率,应付他这个“小屁孩,”必将影响我推虾皮的“战绩”。可是,经不住他的死缠烂打,最后只能答应带他去海里“捞”一回海蜇。我在心里想,带他一起去推虾皮,如果虾皮网中推到海蜇,就让他出手“捞”一块,也算是过把瘾吧。
第二天早上,我就让堂弟准备好衣服,把身上“武装好”,因为海蜇攻击人的武器是它几十根长爪子,那上面有一种液质蜇人,触到人体表面又痒又痛,严重的还会红肿,需要看医生。因而事先我必须和他打好招呼,免得到时深受其害。
我和堂弟到海边时正赶上满潮,支好网具我们就开始推虾皮。堂弟家不住在海边,平时很少到大海边玩,偶尔来一趟玩得很开心,似乎将逮海蜇一事忘到脑后去了。然而就在这时我起网发现虾皮网内有两块海蜇,我急忙叫道“老弟快来,有海蜇”,堂弟急匆匆赶来,一见网中海蜇,两眼直放光,张开双臂就将一块海蜇捞到了怀中。我一看急忙叫道:“不行,不能抱”,可是他哪肯放手?我无奈之下,慌忙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网兜,小心翼翼地把两块海蜇放了进去,不到两分钟时间,堂弟直叫唤疼,他只穿背心和短裤,两只膀子和两条腿都接触到海蜇的须,被蜇到了,奇痒难受。我连忙让他抓起海滩细沙盖在痛处,并让其用海水不停冲洗。过一会我又找出事先准备好的肥皂涂在其痛处,这样起到中和毒素的作用,能明显缓解疼痛。即使这样,他身上还是出现了不少肿块,属于轻微中毒。
有了这个教训,我网中再发现海蜇就不让堂弟靠近,而是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网兜,小心翼翼地将它挪到网兜里挂到漂篮后拖着。漂篮是装虾皮用的圆形竹篮,篮外侧捆绑几个大葫芦,使其漂浮。随后,我们又推到了几块海蜇,堂弟虽然被蜇得双臂双腿布满了肿块,可是脸上却充满了兴奋和满足。
可是不一会,堂弟高兴不起来了。时至中午,潮水已过,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待我收起网来到沙龙边时,堂弟看着拖在漂篮后面五、六块海蜇发怵道:“二哥,这么多海蜇,应该有两三百斤吧,怎么弄回家呢?”
“不是你要来逮海蜇的吗?你背回去呗。”我玩笑调侃道。
“不、不、不,”堂弟慌忙连连摆手:“我背不动,就是背动我也不敢背啊。”边说还可怜兮兮地指着身上的肿块让我看。
看着他被吓的可怜样,我也就不逗他了。我从漂篮边的葫芦里取出一套材料和工具(我们推虾皮的人为了平时携带东西方便,就把绑扎在漂篮边的葫芦上口打开加上盖,里面放些自己需要用的东西),里面有盐、明矾、和长旋刀等,我拉过一个网兜,倒出里面的海蜇,用旋刀将海蜇剖开,然后用盐和明矾在海蜇里外涂抹一遍,十分钟不到,原来几十斤重的海蜇只剩几斤重了。我堂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奥妙,老海边的人都知道,海蜇的水份大,食盐消除它水份,明矾既能减少水份,又能起到防腐、添脆、增强口感的效果。这是沿海居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积累,我这个海边长大的盐工后代当然熟知其道。
处理过以后的海蜇只有二十来斤,且不再蜇人,堂弟背起来并不感到吃力。回到家中,老爸老妈看到堂弟身上的肿块,我还是被狠狠地克了一顿。
2018年9月26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