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转型期的传统重构
——第二届《武功河滩会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序言
文/常智奇
当后稷教稼台上的第一粒谷种破土而出,在漆水河畔生枝散叶,开花结果,农耕文明便以"文明胚胎"的形式嵌入华夏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肌理。这种匍匐于大地,沐浴着春风化雨,以生命主体感受宇宙律动,以伦理道德整合“天人合一”,以恬逸乐感融合“道法自然”,以二十四节气规划春种秋收,夏忙冬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阴阳五行,整体论的经验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一种生命认识宇宙、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文明编码就诞生了。
这种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既非西方"契约伦理"的抽象推理,亦非游牧文明的迁徙逻辑,而是将生存智慧转化为经验理性――乡土情节――经世致用――生命诗学的东方实践。姜嫄墓前璀巍的牌楼,闪烁着母仪天下的生命――形式――结构――功能的遗传基因;后稷教稼台下酥软的沃土,哺育了《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精神之花;漆水河畔郑家坡的遗址,报告了先周文化的来龙去脉。这些历史的印痕,时光的包浆,仰韶纹路中的图像,陶鬲纹路中的节奏,不仅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脚印,新石器时代的炊烟,更是文明基因延续到当下古会的原始序列。本届征文参赛的优秀作品,携带着远古原始部落的祭祀遗韵,印记着“执牛尾而载歌载舞”的图腾情思,自然流露出人类文明进步遗传基因的测序光谱。这些优秀作品的文本形式,犹如历史精神分析的显微镜,呈现出来农耕文明的"碳基代码"正在经历数字文明的"硅基转译"。
一
这一届参赛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社会基层的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作品。他们关注于社会人生,关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进步,关注于社会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当下普通的劳动者,在时代精神的裹挟下不自觉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的“集体无意识”。这些作品以多样统一的形式,充分的展示人在游乐中的情感交流和精神状态,呈现出历史文化风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性的生命呼吸,人情的喜怒哀乐,人物的悲欢离合,人群的社会风尚,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生的价值追求。
《寻味武功河滩会:岁月长河中的烟火》,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从亲历者的所观所感,所思所想,表现武功河滩会的“人流如潮,宏大而鲜活”,美食的“品种多样,芳香四溢”,艺术表演的“美轮美奂,精彩感人”,商品摊贩的“童叟无欺,诚信道德”;表现消费者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和智慧,表现年轻的手艺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传统工艺技术学习和继承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展开叙事,叙事在古今对比的陈述中,议论在文明建设的抒情里。这里的议论,是情感的思想升华,带有“点睛”之笔,把作品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一位华侨老人的古会情结》,带有世界性的目光,人类性的视角。作品以一个游子的情感表达,把两个人的乡思情结撮合在一起,站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制高点,用游子思乡的自然感情,表达出乡土文化拥抱宇宙,经验理性弥漫世界,道德判断充溢人生的思想感情。作品在短小精悍的叙事中,把古会情结放在了一个隔山隔水的生活境遇中,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类生存学出发,表现人性突破地理限制,精神回归乡土家园的情感想往。隔,在不隔之中,不隔,在隔之内。隔与不隔,在与不在,是与不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感受之中,在人与土地的血肉相连之内。
《河滩会上的千年约定》,以父子两代人的生存境遇为背景,以一种崇祖还乡的思想感情,表现生活在秦文化传统的大地上,乡愁中饱含理想追求的去岁今朝。作品主要是通过我的叙事,表现古今交集的思想感情。老笢匠的淳朴、善良、好施,“藏着多少代人的约定”;卖年画的老艺人,“墨香混着梨木香在空气里游走”,勾起了“我在糖画摊前驻足”的通感。姜嫄墓的守墓人,“知道为啥古会定在清明云后”。古会上卖鞋的老太太说:“这手艺是跟姜嫄娘娘学的”。作者营造出华灯初上,新糊的鲤鱼灯顺漆水河飘去,DEL灯珠在暮色中明明灭灭,写心里的幻觉。“那边高楼林立,这边桨声灯影,一河之隔,恍若两个时空在对话” 的艺术境界,表现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神与物游,主客一体,散文艺术表达的情思。 “镜头晃动间,我看见漆水河的波光在他家落地窗上流淌,恍惚之间不分哪边是故乡,哪边是远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漆水河不限于漆水河,通过漆水河的微波荡漾,光影涟漪,诗化生活,澄明生活,引领生活,照亮生活,,主观抒情,缘情写景,借景抒情,人随景转,景随情转,妙想迁得,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而此时此刻河滩会上的老槐树正在抽芽,根须在底下悄然延伸,触到了周人的陶片,汉代的瓦当,又轻轻拂过光纤电缆的塑料外皮”。这种把理想主义的抒情置于浪漫主义的手法之中,把散文的主情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漆水河畔:古今交响的河滩叙事》,从“晨雾轻笼”中拉开漆水河面上的光影,把叙事的镜头推进《诗经.民生》定点,打开自由想象的阀门,以现代科技的目光和情思,关照武功河滩古会。“从不为历史做防腐处理,它让每一个时代的气息都在这里自由呼吸。”历史和现实“共享着同一片晨光。” “半‘稼穑’,的铭文与半‘数据’的洪流冲刷下的痕迹,共同书写着河滩古会古今交响的篇章。”以心灵记忆的历史密码解读民族文化的“数字墒”;在AR技术纪念平台上,介绍后稷教民稼穑土壤中瞬间浮现出处哺育麦穗的全息影像;在智慧农业展览区内用碳14分析太空育种的“稷星三号”的基因对比图谱;戴着红蓝色差式3D眼镜观看康海的超现实主义的戏曲;用3D打印机复制苏慧的《璇玑图》;用二维码的扫描完成一枚新石器时代石耜工艺品的商业交易……武功河滩会的故事在解构和重构中生生不息。文明的原生本质元气,在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中,既不被全盘复古,也无需彻底革新,只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在阴阳平衡中,在西合璧的沟通和交流中,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行进中,让每一个时代的星光都能在银河中找到属于自己发光、发热的坐标,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七碗慧汲茶汤照山河》,以卢仝的《七碗茶歌》作为叙事抒情的传媒手段,枯木抽新枝,老树发新芽,旧瓶装新酒,老调填新词,以“他者”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内容,艺术地表现了武功县七大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文化地域性组合的特色的内容,在这里得到了艺术性的展现。这种形式与内容、历史与现实地统一,老调新弹的表达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贯彻了总S记提出的: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的思想。用日常喝茶的生活方式,串起地域文化的广告宣传,赋予广告宣传以生活的情态,又能突出表现时代的伟大主题。这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匠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修养。
《我的武功河滩会情结》,以“隔代亲”的情感任性,贯穿三代人对于武功河滩古会的生活情感;以一顶灰色的“罐状毡帽”为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我。我既是贯穿三代人的“针线”人物,又是作品表现主题思想的主体叙事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作品的“游思”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情感认同。作品中的“灰色的罐状毡帽”,既是头脑、思想、感情的象征,又是家庭伦理道德判断的生活依据。作品在家庭、伦理、道德关怀中,表现社会、历史文明变化的节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是血缘伦理关系的载体。集会,是人在社会生活交流中的沟通的形式。作者在这三者之间,表现三代人爱古会的历史渊源。
《最抚凡人心》,在凡人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中,叙说古会的盛大、热闹、繁荣。在盛大、热闹、繁荣的背后,展开人与人之间亲密感情地描写。古会成为表现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生活形式。摊贩为招揽生意,高声吆喝、呐喊着,语言广告词也充满着一种家庭伦理道德关怀的词语。作者在安身抚心中表现亲历古会的情感慰藉,精神满足。“驻足于此,拂去哀怒,不再彷徨。释然往昔,安然当下,坦然未来。” 作品最后说,“往后的两三年间,我独自去河滩会一两次,繁华依旧,飒爽依然,似乎更加壮阔了些哩。然而我的心里总觉得缺失是什么。我想了很久,大约是当年陪伴我的那个人儿已不在身边不了吧。”
……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认知方式中,表现武功河滩古会的历史渊源,文化演变,社会变迁,生活境遇,商贸交易,风俗习惯,家庭伦理,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恕我不能再一一分析,一一累述。
二
本届参赛的作品,更多的是用一种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寻根性的清理,从教稼台夯土层的物理结构到量子纠缠,从城隍庙的琉璃瓦到哲学的隐喻,作品基本上用"考古想象力"完成了文明基因的转录:当康海的秦腔脸谱在三维云图中重构,当《璇玑图》的经纬结构被纳米丝线重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形式的复制,而是文明密码的当代解码。
武功河滩会,之所以能够如此的源远流长,盛大、热闹,繁荣、昌盛,长久不衰,成为宁夏、内蒙河套游牧文化向“晋、陕、豫”农耕定居文化转折点,成为儒、释、道互补的融合枢纽,成为道德判断走向价值判断的现代性的时代标本,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清澈见底,汩汩流淌的漆水河。
旧石器时代,人类饮毛茹血,“择水而居”,饥不择食,渴不择浊。新石器时期,人类结绳记事,“择清水而居”。而黄河中下游的水中泥沙含量最多,不适宜于人居住。九黎族驱逐炎帝族,漆水河涓而细,缓而清,澄而澈,濯而净,甘而甜,纯而洁,适宜于人居,炎帝部落的先祖们就群居于此地。“帝嚳相传是黄帝子玄器的后裔,据西毫(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帝嚳有四妻,生四子。姜嫄生弃(周先祖)。”(《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8页)郑家坡遗址的发掘报告证实了这一点。
武功古镇有一个地名叫‘熊黄沟’。文献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所以称黄帝为有熊氏。相传有熊氏黄帝部族联合炎帝打败蚩尤以后,反过来又打败炎帝族。黄帝族以胜者为王的地位,在这里统辖着战败后的炎帝族和蚩尤族的一些人群。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之分,雍州最近高天。“夏启袭位,召集众部落酋长于钓台。”(一说在宝鸡钓鱼台,一说在河南禹县北门外)(同上,第31页)崇祖祭天于凤翔吴山(又称灵山)。“与夏同姓姒的部落有扈氏(陕西户县)起兵,反对启破坏‘禅让’旧制“(同上),启打败了扈氏,骨埋于凤翔血池村以东至沟南村之间的梁山与山前台之间。从大地湾的挂台山,到凤翔的小吴山之间,有一个敬天保民的有邰国,这就是今天的武功。武功的天时、地利、人和,给这里聚集了最大的人气,积淀下了最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
佛教传入中国,西闯莫高窟,东碰白马寺,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拒斥它的到来。是武功县的这块风水宝地,站在楼观台、横渠书院、周公庙、法门寺之间,以春风化雨黍籽香的“中和”“中庸”“中平”“中间”“中用”“中心”“中央”“中正”“中坚”的“和合”姿态,在盛唐迎佛的锣鼓声中,接纳了它的到来,使它在中国落地。一时间,石佛寺、二水寺、白兔寺、梅花寺,慈德寺,普照寺,普济寺,义乐寺等等,佛教寺院在武功境内遍地开花。当年的武功是盛唐迎佛骨的必由之路,从长安出发去法门寺,武功是一个大驿站。偃旗息鼓,补养休整;敲锣打鼓,整装待发,都在这里完成。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佛”随蜕变为“释”。“释”,已不再是那个从西天来的“佛”的本源,而成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教思想学派。这个学派的兴起,其根源、底气还是在于后稷教民稼穑的思想张力。这,也是武功河滩古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久久繁荣昌盛的历史原因。
武功河滩会的古玩地摊上,有大地湾的石刀、石斧,有马家窑的陶罐,有宝鸡白首岭的鸟噙鱼瓶,有郑家坡石磨等等文物工艺复制品。这里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姜嫄墓――代表着母性社会的解体。后稷教稼台――代表着父系社会的开启。感恩寺的报本塔――代表着佛教思想在儒、道互补中的精神落成。《璇玑图》――是姜嫄母性基因在苏慧诗学精神中的爱情呈现。苏武祠――是修、齐、治、平在弘毅致远理想追求中的人生标本。绿野书院――是关学精神孕育康海戏剧美学的摇篮。城隍庙――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神灵庙宇,其地位居全国城隍庙之首………,
这是一块黍的种籽广播黄河流域的"息壤",这是中华民族从择水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耕作定居方式的转折点,这是让佛教在儒、道加持下,最后完成“中国化”的乐土,这是一张民族文明基因库内古老历史文化遗存的显影图,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原始基因分裂繁衍的生命链,这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进步代码的储存地。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原始记忆,到“报本寺塔”的盛唐感恩寺;从教讲台的男耕,到《璇玑图》女织;从观音堂袁天罡和李春风的传说,到苏武19年精神的人格算法;从张载绿野亭的讲学,到孙景烈在关中书院讲授四书,每个文化符号都在阐释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节律。
三
武功河滩会,是人类农耕文明遗传下来的生活情感镜像。巴赫金的"时空体"在武功河滩会获得新的褶皱。当来自异地他乡的作者在DEL灯珠在暮色中明明暗暗,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的恍惚间,分不清哪边是故乡,哪边是远方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形象与观念的重叠,哲思与诗思的交汇,在光子跃迁中完成了量子纠缠。古会上摊贩的吆喝声,既是周人市井的余音,也是5G基站传输的数字波形。夜色中,漆水河面上新糊的鲤鱼灯,既是汉代瓦当的美学延续,也是光纤电缆的视觉隐喻。作品中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在重构海德格尔的"栖居之问"——当芯片文明与农耕基因发生碰撞,精神原乡并非物理坐标,而是文明基因的量子态叠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作品陷入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困境。那些简单移植的"99级台阶"式景观,实则是文化基因的突变体。真正优秀的文本应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通过对立项的深层编码,完成文明基因的拓扑变换。当碳14检测仪与教稼台的土层对话,当AR技术复原后稷稼穑的全息影像,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基因在不同介质中的同构表达。
武功河滩会的繁荣密码,深藏于文明互鉴的拓扑结构中。从大地湾的石刀到法门寺的佛骨,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文明对话的开放性。佛教在此完成儒道加持下的中国化转译,横渠书院的理学思辨与康海的超现实主义戏曲在此共振,构成文明基因的多维表达。
这种互鉴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深层基因的重组。当张载的"民胞物与"遇见孙景烈的书院讲学,当苏武牧羊的精神算法遭遇现代太空育种技术,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基因在不同历史褶皱中的量子纠缠。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恰如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互补链,既保持差异性,又实现功能性耦合。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在武功河滩会获得莫比乌斯带式的实践。当传统农耕文明沿着数字化路径无限延伸,最终与现代文明在另一侧完美衔接。教稼台上的金色种子转化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康海的戏曲脸谱升华为三维云图,这种文明基因的"延异"(德里达语)实践,证明农耕文明并非博物馆标本,而是普罗米修斯的永恒火种。
这种实践的深刻性在于,它不是简单复刻传统,而是通过基因测序式的深度解码,完成文明的超导态重构。当我们在大数据中解析教稼台的文明密码,在纳米丝线中重织《璇玑图》的文化基因,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东方现代化的独特回答——在量子纠缠的文明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坐标。
武功河滩会的文本群像,最终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隐喻。这种隐喻不是西方线性进步观的简单复制,而是文明基因的螺旋式升迁。从漆水河的量子絮语,到太空育种的基因图谱;从教稼台的夯土数据,到二维码支付的商业文明,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基因在不同介质中的同构转译。
这种转译的智慧在于,它既保持了文明基因的原始张力,又赋予其数字时代的全新表达。正如漆水河在5G基站的倒影中依然保持清澈,农耕文明在芯片文明的映照下愈发熠熠生辉。这种在阴阳平衡中的文明对话,在各美其美中的基因重组,正是东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让每个时代的星光都能在文明银河中找到永恒的坐标,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漫漫征途。
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得力于武功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的结果。他们把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社会实践中,保证了这次散文大赛的成功举办。我在这里代表大赛评奖委员会、参赛的作者,以及广大的读者,向他们致以文学的崇高敬礼!
作者近照
2025年4月16日于长安古都大明宫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