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翠柳
蔷薇花挂满,小院月悬端。
阵阵书声味暖,恰恰琴弦玉管。
[过]细心寻觅醉仙蟠,苦中寻乐自心欢,
神仙都慕我那般。
甜酸韵涅槃,梦里也心宽。
赏析: 这首《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是一首充满诗意与生活情趣的散曲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院中的宁静美好与主人公内心的豁达超脱。
一、结构与形式
该曲采用了“黄蔷薇带过庆元贞”的曲牌组合形式,这种结构在元曲中较为常见,前曲(黄蔷薇)与后曲(庆元贞)在内容上相互呼应,情感上层层递进。前曲描绘了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后曲则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双调一体,意境递进
1. 前曲《黄蔷薇》——景中寓情
意象选择:以“蔷薇花挂满”与“小院月悬端”构建空间美学,蔷薇的繁盛象征生命力,月悬的静谧暗含超脱,一动一静形成张力。
感官交响:“书声味暖”以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味觉,暗喻文化浸润的温暖;“琴弦玉管”则通过乐器声传递雅致,形成“声景交融”的立体画面。
隐逸基调:四句未直言人物,却通过物象组合暗示主人身份——既有书卷气的文人,又有艺术修养的雅士,为后曲的哲思铺垫。
2. 后曲《庆元贞》——情中见理
叙事逻辑:从“寻觅醉仙蟠”的具象行为,升华为“苦中寻乐”的生命态度,最终以“神仙慕我”的夸张收束,完成从世俗到超然的递进。
语言张力:“甜酸韵涅槃”以味觉隐喻人生况味,将酸甜苦辣升华为精神涅槃;“梦里心宽”则通过虚实结合,强调豁达心境的永恒性。
哲学内核:全曲以“寻乐”为线索,最终指向“心宽”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元曲“以俗为骨,以雅为魂”的典型特征。
二、意象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对话
1. 蔷薇与月的象征
蔷薇的“挂满”非自然生长状态,暗含人工雕琢的雅趣,与月的“悬端”形成天地呼应,构建出封闭而自足的隐逸空间。
月作为古典诗词高频意象,在此处弱化了思乡功能,强化了“观照自我”的媒介作用,与后曲“心宽”形成精神呼应。
2. 书声与琴弦的互文
“书声”指向儒家修身传统,“琴弦”关联道家审美追求,二者共存于小院,暗示主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立场。
“味暖”与“玉管”的修饰词选择,前者以温度感传递人文关怀,后者以材质感凸显艺术纯粹,形成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三、语言艺术:俗与雅的平衡1. 方言入曲的活力
虽无高克礼作品中“惊急列”“措支剌”等典型北方方言,但“醉仙蟠”“甜酸韵”等口语化表达,保留了元曲的市井气息。
“心宽”作为结尾核心词,以简单词汇承载复杂哲思,体现了“以浅语达深意”的创作智慧。
2. 声律设计的精妙
全曲押“an”韵(满、端、欢、般、槃、宽),开口呼的韵脚设计使音韵开阔,与隐逸主题的豁达心境相合。
• 平仄交替中,“暖”字仄声收束前段似断非断,“欢”字平声承接过渡绵延流转,声律与文意高度契合。
四、文化语境:
三教合一的思维特征
“寻仙蟠”暗合道教长生追求,“书声”体现儒家修身,“心宽”则接近佛家空明境界,三者在曲中浑然一体,展现了元代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
“涅槃”一词的借用,将佛教概念世俗化,体现了曲家“以我注经”的创造精神。
五、历史定位:散曲美学的典范
曲中无高克礼作品中的方言俚语,却通过“甜酸韵”等生活化比喻保留通俗性,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市民审美的双向渗透。
这种“雅而能俗,俗而不陋”的特质,使其成为元曲从“街巷俚歌”向“案头文学”过渡的典型样本。
该曲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画面感极强。同时,曲中的语言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如“苦中寻乐自心欢”、“甜酸韵涅槃”等句,既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