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正能量”与“负能量”
认知的偏差与社会反思
摘要
本论文聚焦于社会对“正能量”与“负能量”概念的片面理解现象,通过对老人拾荒助学案例中不同视角解读的分析,深入探讨当前社会舆论场域中“正能量”与“负能量”界定存在的问题。揭示将反映社会问题的思考简单归为“负能量”的认知误区,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导向,进而提出应构建全面、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认知体系,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与问题的切实解决。
关键词
正能量;负能量;社会认知;舆论导向;社会问题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舆论环境中,“正能量”与“负能量”已成为高频词汇,广泛应用于对各类社会现象、事件以及观点表达的评判之中。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被逐渐简化甚至扭曲,形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以“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靠捡垃圾为生,还要资助一个上不起学的儿童”这一事件为例,当媒体报道老人的善举时被视作“正能量”宣扬,而对老人为何拾荒、儿童为何失学等背后社会问题的追问却被贴上“负能量”的标签,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 。准确理解“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本质,厘清当前认知偏差,对于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本质内涵
(一)“正能量”的积极意义与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能量”是指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与情感体验。在社会层面,它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等高尚品质和行为,这些正能量行为能够温暖人心、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例如,八九十岁老人拾荒助学的善举,其本身体现出的坚韧、善良与爱心,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它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传递善意,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能量”的正确解读
真正的“负能量”应是那些宣扬消极厌世、恶意攻击、传播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等有害于个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和行为。而对社会现象背后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追问,本质上并非负能量。追问老人为何拾荒为生、儿童为何上不起学,实则是对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问题的关注,是希望通过揭示问题来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资源分配的优化,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它与真正的负能量有着本质区别。
三、当前“正能量”与“负能量”认知偏差的表现与成因
(一)认知偏差的表现
在当前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简单粗暴地划分为“负能量”的现象。部分媒体和公众过于强调对正面事件的宣扬,而忽视甚至排斥对事件背后深层问题的挖掘与讨论。在老人拾荒助学的案例中,只聚焦于老人的善举,将其塑造成一种道德楷模的形象进行歌颂,却回避了背后暴露出的社会保障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社会舆论场域呈现出一种“报喜不报忧”的畸形状态。
(二)认知偏差的成因
1.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大众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复杂社会现象时,往往更倾向于寻求简单的情感慰藉和心理安慰。正能量的宣扬能够快速给予人们温暖与希望,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可能会引发焦虑和不安,因此部分人本能地排斥所谓的“负能量”内容。
2. 舆论引导机制不完善: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过度渲染正能量事件,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全面报道和深入分析的勇气与担当。同时,相关部门在舆论引导方面,有时也存在将对问题的讨论与负面情绪简单等同的倾向,未能建立起鼓励理性探讨社会问题的良好氛围。
3. 价值观念的片面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部分人形成了片面追求正面形象和积极表象的价值观念,认为只有展现社会的美好一面才是正确的,而忽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对“正能量”与“负能量”认知的扭曲 。
四、纠正认知偏差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只有打破对“负能量”的错误认知,鼓励公众对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通过对老人拾荒原因、儿童失学根源等问题的追问,能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教育公平的推进等关键问题,从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纠正认知偏差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理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公众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无论是对正能量行为的宣扬,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正确区分真正的正能量与负能量,能够使社会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正能量行为的弘扬,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探讨,推动制度创新和社会改革,从而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五、构建正确认知“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路径
(一)加强公众教育与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公众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性思维培养。引导公众树立全面、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意识,让人们明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并非负能量。同时,教育公众正确识别真正的负能量,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媒体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宣扬正能量事迹的同时,也要客观、深入地报道社会问题,避免片面化和极端化的报道方式。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鼓励媒体和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讨论,为问题的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打击恶意传播负能量信息的行为,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层面,应倡导全面、客观、理性的价值观念,打破对正面形象和积极表象的片面追求。通过文化宣传、榜样示范等方式,让公众认识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弘扬正能量同样重要,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
六、结论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概念不应被简单化、片面化解读。将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追问错误地归为“负能量”,不仅阻碍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在“正能量”与“负能量”认知上存在的偏差,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多种途径,构建全面、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正能量的激励作用,同时以理性的态度直面社会问题,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从事于文学创作,目前为都市头条的编辑、并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之后又在作家进修班学习深造,中篇小说《金兰走西》曾荣获过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大多诗词在“歆竹苑文学网”上发表。近年出版过《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和《胡成智文集(杂篇)》三部曲。目前致力于风水学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文学创作曾一度搁浅。如今晚年拾笔,又续写新的生活。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