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
文/李广昌
说起车前草,一段古老的传说便悄然浮现心头。相传西汉年间,将军马武率部被困荒原。时值酷暑,烈日炎炎,水源断绝,人困马乏。士兵与战马纷纷腹胀如鼓,小便赤黄如血,滴沥涩痛,苦不堪言。一日,马夫惊觉马匹不再尿血,大感诧异。他细心观察,发现马儿总在嚼食一种叶片卵形、状如牛耳的小草。马夫心念一动,采得此草煎水自饮,果然小便复归清澈。他欣喜地捧着草向马武将军禀报。将军问:“此草何处寻得?”马夫手指前方:“就在战车之前。”将军遂令全军将士及马匹皆食此草,不几日,人畜皆安。从此,“车前草”之名便流传开来。
车前草,属车前科多年生草本。其根茎短缩,须根丛生。基生叶簇拥成莲座状,叶片卵形,叶缘或平整,或具波状浅齿,基部渐狭而下延成叶柄。夏日,抽出花葶,其上缀满绿白色小花,排成穗状花序。蒴果椭圆形,熟时盖裂,散落黑褐色细小种子。
它偏爱山野、路旁、沟畔、河滩等荒地。因其形态功用,民间赋予它诸多别称:牛舌草、虾蟆草、蛤蚂叶、田菠菜、虾蟆衣、尿不通、车轮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乡土记忆。
车前草,亦是中药宝库中的常用一员。初以种子(车前子)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名医别录》则叶、根、子并用。
全草(车前草): 味甘,性寒。功擅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治热结膀胱所致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暑湿泻痢,以及衄血、尿血、肝热目赤、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然虚滑精气不固者当慎用或禁用。
种子(车前子): 味甘淡,性微寒。长于清热利尿,渗湿止泻,兼能明目、祛痰。适用于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然阳气下陷、肾虚遗精及内无湿热者,则不宜服用。
车前草在民间应用极广,验方迭出:
热淋尿血、鼻衄不止:鲜草捣烂,开水擂汁服;或煎汤饮。
肠炎腹泻、尿频尿急、结石、水肿: 适量煎水服。
火眼红肿(急性结膜炎): 鲜叶捣烂如泥,加元明粉或人乳少许调匀,外敷眼睑。
头面肿(虾蟆瘟):全草煎服。
瘰疬: 全草开水焯后,姜醋凉拌食,后续以枸杞根煎汤服。
湿气腰痛:全草配葱白(连须)、大枣,煮酒常服。
夏日解暑:车前草加白米一撮,炒焦打碎,沸水冲泡代茶。
肺热痰嗽喘息: 鲜草煎汤,调蜂蜜或冰糖服。
跌打损伤:配连钱草煎服;或捣烂外敷。
疮疡肿痛: 鲜草洗净捣烂,取淘米水浸汁内服,药渣外敷。
急性肾炎: 配白茅根、一点红、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同煎。
口腔糜烂:配灯芯草煎服。
新生儿脐带流水:车前子炒黄研末,麻油调敷。
牙痛: 配灯芯草、六月雪,水煎含漱。
阴疝肿痛: 车前子研末,水调敷患处。
膀胱气弱、小便不利:车前子配人参煎服。
现代研究揭示:全草含车前甙、桃叶珊瑚甙、乌索酸、β-谷甾醇、正卅一烷等;种子富含粘液质,并含车前烯醇酸、琥珀酸、腺嘌呤、车前糖、胆碱等成分。
药理实验表明:车前草具利尿、镇咳、平喘、祛痰及抗病原微生物之效。车前子除利尿外,尚能促进尿素、氯化钠及尿酸排泄,并能增加呼吸道分泌,使呼吸加深变缓,从而发挥祛痰止咳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徐州医学院新医学资料》曾载,车前草的醇提取物在15mg/mL浓度下,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在当今振兴中医药的时代洪流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株平凡的车前小草,是否蕴藏着成为对抗钩端螺旋体“克星”的非凡潜力,进而闻名于世?其未来,值得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