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与自然的交响》
——走进木兰围场(上)
宋厚健文
2025年6月13日(周五),本人应邀报名参加神舟国旅塞罕坝全景避暑纯玩三日游农大独立团活动。早晨八点,我从语言大学(地大西北门)公交车站乘坐旅游大巴开始了这次三天的行程。
塞罕坝这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苦寒之地。所谓苦寒之地?通常是指气候极端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在我国古代主要指东北的宁古塔、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现代则包括我国漠河、俄罗斯奥伊米亚康等极寒区域。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去塞罕坝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前些日子一部描写塞罕坝人奋斗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吸引了我,尤其是男主人公冯程扎根塞罕坝农场的坚韧与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为此,我特意报名参加了塞罕坝农大独立团活动,探寻这个苦寒之地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塞罕坝精神永放光芒
提到塞罕坝总会提到“塞罕坝精神,”那么塞罕坝在哪里?为什么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真正走进塞罕坝,看看曾经的塞罕坝怎么从千里黄沙蔽日变成今天百万亩林海涌绿的。
塞罕坝,特指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区域,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达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原台地。辽、金时期,塞罕坝森林茂密,被称为“千里松林”。清康熙帝在此设“木栏围场,”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末民初,号召民众垦荒伐树,售卖林木,造成当地生态退化,以后又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黄沙荒丘。
1962年,为改善自然环境,修复生态,国家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农场,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高寒沙地造林,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现今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森林。
2007年5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5年,御道口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O17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土奖。
“塞罕坝” 源自蒙语,由蒙语“塞堪达巴罕色钦,”译音演变而来。“塞罕”二字是蒙古“美丽”意思,“坝”是蒙语“达坝”之简称,汉语为山梁、高坡意思,更多倾向“平缓宽阔的高原”。在蒙汉民族交往中,习惯上将“达坝”简略“坝”。清乾隆时期有一副对联“塞外黄花如金钉钉地,京中白塔如银钻钻天,”这里面写的黄花就是金莲花,每年七八月份塞罕坝金莲花盛开,金莲花味微苦,性润凉,既可入药,亦可制茶,入药可清心明目,袪火润肺,止咳驱痰。一棵树一片林一群人扎根的不止是树木,还有砥砺奋进久久为功的执着理念,涵养的不止是水源,还有一代接着一代的“钉钉子”精神。
关于描写“塞罕坝精神”的电视剧共有二部《最美的青春》、《脚下天堂》。
《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造林人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20世纪60年代冯程、覃雪梅等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在荒漠植树造林的绿色传奇。
2018年央视首播,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背景加特。
被《人民日报》赞为“精神与艺术双重启示 ,”真实还原塞罕坝创业史,人物刻画有血有肉。
《脚下天堂》2003年拍摄的公益题材剧,以内蒙古塞罕坝为取景地,聚焦支教故事,主瓣评分9.1分。
中国早期高清电视剧之一 ,风格朴实,2004年央视播出。
在茫茫雪原中,什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坚持与信念的“塞罕坝精神“,《最美的青春》里塞罕坝的故事将带你见证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我在第六集里看到这样的场景: 男主人公冯程在雪深没膝的艰难环境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挑战?塞罕坝的风雪如猛兽般肆虐,冯程不慎摔进了深深的雪窝,生死一线,而这时,女主人公覃雪梅毫不犹豫地跪地刨雪,她的发梢凝着霜花,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一旁的战友武延生,紧握着那封退缩的介绍信,目光复杂地望着风雪中的冯程,他那条倔强的绿围巾在风雪中格外醒目,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炊事班的老刘头捧着热乎乎的烤红薯奔了过来,那火光瞬间映红了众人的睫毛,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在这极寒之地烤红薯的香气与温度仿佛成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冯程,在这生死一线的瞬间,却突然放声大笑,这坝上,咱种定了,他的声音在风雪中回荡,充满了坚定与无畏。这一刻,所有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他们知道,无论风雪再大,也无法阻挡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的决心。塞罕坝的风雪,见证了这群人的坚韧与执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青春与奉献,看完这集电视剧,我的眼里流下激动的泪花,我也被他们的英雄故事所震撼。
“下车了,下车了,接点热水,上个洗手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连续奔波,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停在金山岭休息区,这时,我才从《最美的青春》电视剧的剧情中走了出来。下了车,看到休息区的门楣上放着:“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字幕,我才恍然大悟,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河北高速。经过10分钟的短暂停留,我们神舟国旅塞罕坝全景避暑纯玩三日游农大独立团一行50人(含领队)乘坐的旅游大巴驶入承德地面,当地男性导游小张上了车,开始为我们规划整个行程。
“今天你们出来晚了,现在去坝上草原车程还需要3个半小时,所以中午坝上的大型演出看不成了。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整个行程的原则下,我们调整行程时间。现在是怎么方便怎么安排?这几天坝上都在下雨,刚才承德也在下雨。现在雨刚好停了,顺路给大家规划两个景点,参观完这两个景点,车往坝上开,顺路能安排几个景点就安排几个,时间尽量往前赶。我们现在去参观僧冠峰景区,承德这个地方的风水好,皇帝每年要来避暑,住上半年。我们马上去的地方,有一个观景平台,可以纵观整个承德市的风水。承德的母亲河叫武烈河,从地面往上有一个大肚子山。康熙皇帝命名为磬锤峰,乾隆皇帝命名为棒槌山。棒槌山主阳,中间是武烈河,河的东边是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以东有个山叫双乳山,加上避暑山庄里面的湖水是主阴的。从山上往下整体来看就像八卦的一个阴阳鱼。整个湖水在中间流过,东边主阳,西边主阴。僧冠峰这个景区,往上的路需要走1.5小时,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可以乘坐交通工具,一上一下,时间半个小时,往返60元。”
僧冠峰位于河北省承德巿区南路环城路旁,东至武烈河畔半壁山,西至山神庙沟,僧冠峰是承德十大名山之一,它的山峰海拔653.98米,相对称高300米,是市区周围最高的山峰。这座山峰的主峰顶端是圆形山体,上大下小,远望就像出家人戴的帽子,因而乾隆皇帝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赐名“僧冠峰”,景区因此峰而得名。
僧冠峰风景区是一个兼具自然景观与休闲娱乐的特色景区。德国威岗滑道体验和丰富的文化元素为主要亮点,这里以独特的僧帽状峰顶,刺激适合喜欢登山观景,寻求趣味活动的游客。
尤其令我绕感兴奋和刺激的,德国威岗滑道给我带来的全新体验。坐上滑道,前往上山的时候,这个滑道还是比较惊险的,全程大约2100米(往返上下全程),滑道蜿蜒曲折,沿途的风景一览无余。我是第一次坐这样的滑道,越往上行视野越开阔,完全可以看到最高的顶峰,哇塞太厉害了,太刺激了。这个滑道两个人一组,它是用一根钢丝绳在拽着你,速度如此之快,惊险刺激,有惊无险,令人乐此不疲,体验感很强。对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
僧冠峰绵亘起伏、层峦叠嶂,每年以春、秋二季游玩最佳。
魁星楼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教建筑群,始建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由承德知府海忠主持修建,现为国家3A级景区。其历史可分为原建(1828年)与重建(1996年)两个阶段,主体建筑依山势布局,融合道教文化与科举信仰,以魁星神供奉为核心,兼具宗教、文化、旅游多重功能。
进入大门往右拐就看到了龙门,正所谓十年寒窗苦,只为跃龙门,越过龙门,走上了36级台阶,就来到了中斗宫的门前,看着正中的墙壁上刻着魁星高照四个大字,登上半壁山,看着牌楼的门楣上刻着魁星楼三个大字。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据说古时泱泱学子在进京赶考前,都要来这里求拜魁星,祈求自己金榜题名。
魁星楼建筑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自上而下,依次而建,依次为楼、廊、殿、阁、苑,呈现独特的道教规格,主楼所建在山顶上,地势宏伟,里面供奉着魁星神。山腰处有碑廊,保持着古代大量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画等艺术品。在下面是荣仕和乐真两座大殿,供奉着一系列道教神仙。最下面还有道教的护法神张天师等系列壁画,具有浓郁的道教风格和文化特色,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承德魁星楼周围的环境特别的优美,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站在魁星楼上凭栏远望,连绵的青山,那山脉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高低起伏。山脚之下的林木郁郁葱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城市生活的久了,来到这里,就像走进了世外桃源,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着生命的力量。
游览参观完承德僧冠峰、魁星楼两个景点,早已过了午饭时间,大家也该调整一下身体,放松、放松,补充能量解决一下饥渴和生理问题。于是,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快马加鞭地向着前方的休息区驶去。坝上草原的天气,就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接種而至。天空中的乌云密布,大暴雨如洪水猛兽般砸在地面,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水坑。再瞧一瞧车窗外的庄稼地,由于近期连续大雨,大部分庄稼已经受淹。身穿短袖短裤的我,感到身体一阵发凉。塞罕坝的气候条件远比我想象还要恶劣和艰苦。
这让我重新回到《最美的青春》中的那段场景: 在1963年的塞罕坝风雪肆虐,造林队的粮食即将耗尽,他们能否在绝境中迎来希望。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塞罕坝的风雪像野兽一样咆哮,造林队的窝棚在风雪中摇摇欲坠,二十几个大学生蜷缩在火炕上,听着胃里传来的轰鸣,他们的粮食已经见底。队长冯程拿出珍藏的《造林手册》,把书页撕成小片,让大家嚼着充饥,而在七十里以外的马蹄坑,刘长福老汉正冒着生命危险,往爬犁上码着冻成冰坨的土豆,他的老伴紧紧攥着粮袋,担心地劝他不要冒险,但老汉沉默着,把狗皮帽扣紧,腰间捆着三块烤热的石头,那是他给爬犁狗的救命符。夜半时分,鬼哭梁上的马灯被吹灭了一次又一次,老刘把棉袄裹在粮袋上,忍受着冰碴子割破单衣的痛苦,跪着在雪壳子里挪动,三十里的路程,埋着三道冰河,他的膝盖磨出了血,刚渗出来就冻成了红珠子,爬犁狗在过第三道冰河时栽进了雪窝,老刘解开麻绳,把最后一块热石头塞进狗肚子,当窝棚里有人开始发烧说胡话时,冯程攥着空枪准备出门猎狼,就在这时,雪原上传来了断续的唢吶声,那是老刘出发前特意揣上的《丰收调》,当冰人般的老汉撞开窝棚门时,怀里的粮袋还冒着热气,冯程抖着手煮出了第一锅糊糊,而老刘却蜷在灶台后哆嗦着说:“別给我盛,路上偷吃过,”话音未落,他已经昏死过去。大学生们这才发现,他棉裤里藏着啃剩下的冻树皮。二十年后,当马蹄坑升起袅袅炊烟,造林队立了一块无字碑,碑下埋着那杆生绣的唢呐和半块带着牙印的树皮。让我们向这些把青春献给大自然的人们致敬。
塞罕坝精神,恒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快来看,快来看,雨停下来了,太神奇了。”随着一声惊喜的呐喊,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窗外。一场狂奔肆虐、惊涛骇浪的大暴雨真的停了下来。雨过天晴,云雾已散,一扫大家脸上的阴霾。导游小张与大家协商,车上的所有团员一致同意放弃去休息区吃饭,力争早点上坝,全面完成今天制定的旅游计划。
二、风雨之后见彩虹
“哇塞,好美呀!”走进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神龙潭景区大家发出同样的感慨和赞美!
𣎴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风雨过后的塞罕坝神龙潭景区呈现一种清晰脱俗的自然景观,雨后的薄雾和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壮美景象。
雨后,塞罕坝神龙潭景区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所笼罩,仿佛整个景区都被一层轻柔的白纱所覆盖,沟谷间的薄雾缓缓浮动,为林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皇帝每年都要亲率王公大臣、八族精兵来这里举行射猎和旅游,神龙潭景区是狩猎场之一。
神龙潭坐落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内,属坝上第二大景区。神龙潭之名,来源于一个关于乾隆皇帝幼年的故事。那时,康熙在位,雍正还只是四阿哥胤禛,其子弘历有一次来围场狩猎尾追一头鹿来到这里,忽然,鹿不见了,一条青龙腾空而起,按照当时的说法,见到龙的人,是要继承皇位的,弘历把这件事告诉给了自己的师傅,师傅嘱咐他千万不可把此事告诉别人,否则将有杀身之祸。直到弘历真的做了乾隆皇帝,他才把这个湖命名为“神龙潭”,并在湖边修建庙宇纪念。同时四海的朋友为看到真龙的向往和神龙潭带来的福气,不惧千里缤纷而至,满意而归。
神龙潭景区同时与内蒙古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这里结合森林草原、湖泊、沼泽于一体。景区占地一万余亩,其中水域面积近五百亩,水中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鱗鱼,及其他野生鱼类十余种,水面为大群的候鸟提供了栖息地。沼泽面积三千余亩。神龙潭景区两面环山,北面链接乌兰布统草原,南面为神龙潭峡谷,神龙潭景色优美、特产丰富。从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出发驱车15分钟左右就到了美丽的神龙潭景区,景区娱乐项目有:快艇、电瓶船、脚踏船、骑马、射箭、沙滩摩托、真人4S、打枪、打炮、仿古拍照,地方特产、影视基地等,会令远方的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雨后神龙潭湖水清澈湛蓝,与周围松林、草原形成鲜明对比,木栈道穿行其间可360°观赏湖景。
站在木栈道上,与身后美伦美幻、如诗如画的景色打卡留念是大家最佳的选择。
神龙潭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绕,草木葱笼,漫步在湖边,可以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和美丽。雨后的神龙潭,更显得生机勃勃,绿树掩映下瀑布更显灵动,鸟鸣虫唱交织成一首美妙的自然乐章,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这片无人秘境的夏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旅行的目的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朝圣。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我有机会静静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塞罕坝的雨后,是自然对都市人的一份温柔邀约,邀请我们走进它的怀抱,聆听风的声音,感受泥土的芬芳,与这片土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深刻对话。
这里曾是黄沙漫天的荒原,如今却成了华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承德市围场县,以三代人的青春书写了“荒漠变林海”的生态传奇。这片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是滦河、辽河的水源地,更是全球罕见的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金雕掠过林海,黑鹳在湿地漫步,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堪比自然教科书,地理坐标锁定北纬42°,东经116°。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生态桥梁。当年林业工人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种下第一棵树苗,如今已长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故事比任何副本都动人,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从沙尘暴源头到天然氧吧,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坚韧。秋日的金黄落叶松、夏日的避暑秘境、冬日的雾淞奇观,四季轮转间都是朋友圈的爆款素材。塞罕坝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作者介绍: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文评析》、《阮玲玉的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的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文学月报》杂志社、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总盟知青分盟副主席。在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